如何解释“解释差距”?-最低物理主义方案_物理论文

如何解释“解释鸿沟”?———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沟论文,最小论文,物理论文,主义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2)06-0009-06

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下这个关于两种知识的区分(the distinction of two knowledge)近乎常识: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不同于我们关于内部心灵状态/意识经验(conscious experience)的知识。对上述区分进行适当的逻辑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更强的表述:即使一个人能够知道关于外部世界的全部知识,仍然不能够先天衍推出(entail a priori)关于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内部心灵状态/意识经验(conscious experience)的知识。在这两种知识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认知屏障(epistemological barrier)。在心灵哲学中,这个认知屏障也被称作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Levine,1983)①。

本文将要论述一种处理解释鸿沟难题的现象概念策略(phenomenal concept strategy)(以下简记为PCS)。近年来PCS既受到众多物理主义者的青睐(Horgan,1984; McMullen,1985; Loar,1990/97,2003a,2003b; Pereboom,1994; Lycan,1996; Tye,2000; Papineau,2002; Diaz-Leon,2008,2010,forthcoming; Balog,2009,forthcoming-a,forthcoming-b),也被一些反物理主义者所关注(Chalmers and Jackson,2001; Stoljar,2005; Chalmers,2007; Levine,2007; Nida-Rmelin,2007; Sundstrm,2011; Goff,forthcoming),并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处理解释鸿沟难题的一种物理主义策略。

1 现象概念策略的三原则

不同的物理主义者对于现象概念策略的理解也不相同(Stoljar,2005),但他们对于以下三点见解基本一致:

OP:从本体论上看,PCS捍卫的是一种本体一元物理主义。

EP:从认识论上看,PCS主张的是一种知识二元物理主义。

MP:从方法论上看,PCS采取的是一种防御性的(defensive)辩护方案。

这三点见解可依次称为PCS坚持的三条原则:本体论原则(ontological principle)(以下简记为OP),认识论原则(epistemological principle)(以下简记为EP),以及方法论原则(methodological principle)(以下简记为MP)。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原则,然后结合解释鸿沟,做进一步论析。OP说的是,从本体论层面而言,PCS认为世界是一个彻底的物理世界。也就是说,世界不仅是一元的(monistic),而且,有且仅有一种事实(fact)存在,即物理事实(physical fact)。其实,OP也是物理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因此PCS不可能不捍卫这条原则。但是PCS对于OP的捍卫,并不是通过直接解释“为何世界是一元的物理事实世界”,而是通过提出一种二元知识论原则(EP)来化解解释鸿沟对OP可能带来的冲击。

EP有三层含义。首先,我们可以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物理概念(physical concept),另一种是现象概念(phenomenal concept);前者构成了我们的物理知识体系,这是一种描述的知识(knowledge bydescription),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objective)或第三人称视角的(third-person perspective)知识,后者构成了我们的现象知识体系,这是一种亲知的知识(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因此现象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只能从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 perspective)获得的主观的(subjective)知识。尽管物理概念/知识与现象概念/知识之间存在一个解释鸿沟,然而PCS却认为,对于物理主义来说,这种二元概念/知识区分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体现出了我们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一种“知识直觉”(knowledge intuition)。(Ludlow,et al.,2004,pp.2-5,Introduction)。其次,物理概念和现象概念均指称世界中的(物理)事实。物理概念构成了我们关于(物理)事实的物理知识,现象概念构成了我们关于(物理)事实的现象知识。②最后,即使承认现象概念/知识存在,也不一定会破坏物理知识的完备性原则。总之,前两层含义体现出一种知识二元原则(dual-knowledge principle)(以下简记为DP),第三层含义,则体现出物理主义的另一条基本原则,即完备性原则(completeness principle)(以下简记为CP)。③

从方法论层面看,PCS“关键并不是要为一个肯定的论题(即物理主义是正确的)进行辩护,而是要针对那些试图展示出上述肯定论题的反例的那些论证(即相关的反物理主义论证)进行反驳”(Loar,2003b,P.113),即“(PCS)是一种完全防御性的策略,它基于如下假定:我们有好的理由接受物理主义并能排除那些试图拒绝它(物理主义)的明显的理由”(Sundstrm,2011,P.269)。不少质疑PCS的反物理主义者,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MP,所以才要么误以为解释鸿沟对物理主义造成了致命的威胁,要么对于PCS提出了某些过分要求(如,要求PCS直接辩护OP的合理性)。

2 先天衍推论题与解释鸿沟

在对这些质疑进行回应之前,先考察一下它们产生的根源(解释鸿沟)是有益的。下面是一个利用解释鸿沟来质疑物理主义的论证(Argumentl):④

(1)假定P是一条关于可能世界W中全部事实的完备的物理真命题(a complete physical truth of all facts in the possible world W),q是一条关于可能世界W中某一事实的现象真命题(a phenomenal truth of one fact in the possible world W)。[derive from EP]

(2)如果物理主义是正确的,那么P是完备的。[CP]

(3)P是完备的,当且仅当先天衍推论题(a priori entailment thesis,APET)为真。

[CPAPET]

(4)如果APET为真,那么认知者S能够由P先天衍推出q。

[APET→(P entail q a priori)]

(5)S不可能由P先天衍推出q。[explanatory gap]

(6)由(4)(5),APET为假。[modus tollens]

(7)由(3)(6),P是不完备的。[modus tollens]

因此,

(8)由(2)(7),物理主义是错误的。证毕。[modus tollens]

简单解释一下上述论证。(1)是对PCS的EP的表述。其中,DP体现了我们的二元知识直觉;(2)说的是CP;(3)中指出了——反物理主义者所认为的——CP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先天衍推论题(APET):如果CP,当且仅当APET。即CP和APET真值相等(CPAPET)。APET的意思是,如果S知道P,那么就能先天衍推出一条关于可能世界W中任何事实的命题R。由于q包含于R,因此(4),APET蕴涵(imply to)P能够先天衍推出q(P entail q a priori)(Jackson,1998; Stoljar,2005);(5)是解释鸿沟的一种表述。反物理主义认为,对于物理主义而言,解释鸿沟与APET不可能同时为真。换言之,如果物理主义接受解释鸿沟为真,那么由(4)(5)运用否定后件律,则得到(6),即APET就为假;由于APET和CP真值相等,如果APET为假,那么CP就同为假(APET→CP)。即由(3)和(6),再次运用否定后件律,可以得出(7),物理知识是不完备的;由(2)(7),再一次运用否定后件律,则可以最终得出物理主义是错误的,即结论(8)。不难看出,整个论证中最关键的是(3)(4)(5)这三步。

不难看出,APET完全适用于上述液态水的情况。实际上,在任何宏观物理属性知识之间,任何微观物理属性知识之间,以及任何宏-微观物理属性知识之间,APET似乎都是适用的。据此,反物理主义者有理由认为,CP为真,当且仅当APET为真。如果APET为真,那么依其定义,P可以先天衍推出一条关于可能世界W中任何事实的命题R。由于现象命题q是属于R的,所以,利用假言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P可以先天衍推出q。即(P entails R a priori)A(R→q)→(P entails q apriori)(读作:如果P先天衍推出R,并且R蕴涵q,那么P先天衍推q)。这就是(4)。

然而(5)告诉我们,基于二元知识直觉的解释鸿沟似乎表明,APET并不适用于P和q之间关系。下面对心物同一命题的分析也能看到这一点。比如,随着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许将来我们通过发现特定的意识经验(pain)和特定的脑神经活动(C-fiber stimulation)之间具有一种恒常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心物同一命题:

总结一下。首先,反物理主义者的认为,(3)中所说的APET,实际上是由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们对物质微观属性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迅猛进展,给我们提供的关于CP的唯一合理的理解方式。即CP和APET真值相等或同义。否则,反物理主义者认为,如果物理主义不同意这种关于CP的理解方式,那么就需要提供进一步说明,为何我们不可以这样来理解,或者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其次,如果物理主义承认解释鸿沟存在,那么APET将不适用于(10)这样心物同一命题。可见,借助解释鸿沟,反物理主义可以经由质疑APET不适用于心物同一命题来质疑CP的合理性,从而威胁到物理主义,即如果CP是错的,那么即使OP是对的,物理主义也是错的。注意,上文提到解释鸿沟单独并不会对物理主义构成威胁,然而一旦与APET相配合,就可以对物理主义构成威胁。我们已经论证了这一点。

因此不难理解,如果物理主义想要应对上述威胁(Argument1),不一定非要一并处理解释鸿沟和APET这两个难题(当然也可以这么做)。在我们看来,某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minimal physicalisticprogram)是可能的:一方面接受解释鸿沟,另一方面只专门针对“APET、不适用于心物同一命题”这个难题构造出某种应对方案,那么上述威胁(Argument1)就会得到解除。

3 最小物理主义方案及其遗留问题

下面先给出最小物理主义方案(Argument2),再做拓展论述:

(11)解释鸿沟可以接受,因为体现了二元知识直觉。

(12)由(11),APET不适用于心物命题。

(13)DP也可以接受,因为同样体现了二元知识直觉。

(14)由(13),如下一种关于DP的理解是可能的:关于任一可能世界W中的全部事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一种是完备的物理知识体系,另一种是(完备的)现象知识体系。这就得到EP。

(15)由(12)(14),如下一种关于APET和CP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可能的:APET不是CP的充分必要条件。理由是,物理主义只要求物理知识是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并不要求物理知识先天衍推出现象知识。即,即使APET不适用于心物命题,CP也有可能没有受到威胁。

因此,

(16)由(11)(15),APET和解释鸿沟一起,也不一定会对物理主义构成威胁。证毕。

简要分析一下Argument2,其关键有二:首先,它指出了一种可能性:APET并不是CP的充分必要条件。即物理主义只要求物理知识完备,并不要求物理知识能先天衍推出现象知识。因此,尽管“现象知识和物理知识之间是何种关系”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物理主义仍有可能是正确的。其次,虽然这个论证并没有直接解答“现象知识和物理知识之间是何种关系”这个问题,但强调了这个问题不仅是有可能没有威胁到CP,而且也不是没有可能得到一种物理主义解答。

可见,最小物理主义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重新解释了APET和CP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我们得以看清,反物理主义试图从知识论层面,借助EG和APET来对物理主义进行攻击可能并未击中要害。另一方面,最小物理主义方案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通过在知识论层面提出一种概念二元论,来化解反物理主义对CP的攻击,从而维护物理主义的完备性原则(CP)。这样的做法尽管让我们看到物理主义如何避开反物理主义论证(Argument1)的一种可能性,却留下了“现象概念/知识和物理概念/知识之间是何种关系”这样一个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问题。换言之,假使PCS的二元知识原则(DP)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如下困惑:如果现象概念/知识与现象概念/知识和物理概念/知识之间不是先天衍推关系,那么会是什么关系呢?一些学者也提出类似质疑(Chalmers,2007; Levine,2007)。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坚持PCS的物理主义者,如何解释我们何以可能具有两套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呢?

总之,最小物理主义方案的遗留问题至少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两种概念/知识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二元概念/知识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概念/知识的拥有者,即认知者要具备怎样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才可能获得两套不同的概念/知识。可称之为“二元概念/知识的认知基础问题”。不难理解,这两个问题在没有得到合理解答之前,很难相信PCS会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物理主义辩护策略。

如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对坚持PCS的物理主义者来说很重要。限于篇幅,下面简述其研究思路。针对前一个问题,坚持PCS的物理主义者新近给出的一个回应是:现象概念/知识和物理概念/知识之间(如,(10))是一种独特的后天必然(a posteriori necessary)联系,这完全不同于克里普克(Kripke,1980)所提出那种后天必然(如,(9)),这种回应被称为后天物理主义(a posteriori physicalism)(Loar,1990/97,2002,2003b)。后天物理主义是否可能?目前正处在热烈的争论之中。针对后一个问题,则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探究。据我所知,在这方面,Pylyshyn(2000,2007)及其研究团队关于多物体追踪(multipie object tracking,MOT)的一系列视觉实验研究显示,我们实际上拥有两套不同的视觉认知系统:一套是可编码的,另一套是不可编码的。Dretske(2007)关于砖墙(brick wall)的思想实验,也有类似结论。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视觉认知领域。我们猜测,这两套认知系统很可能就是二元知识的认知基础。这个猜测是否合理?目前未有定论。因为我们相关的实验证据还不够多,也需要更多其他感觉系统的实验证据,以及关于脑神经系统的更深入研究。但我们目前也没有理由不认为,有关视觉认知方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可以是一条解决二元概念/知识认知基础问题的希望之途。

收稿日期:2012-01-09

注释:

①解释鸿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里只是一种。Levine(1983,1993,2001,2007)多次强调,解释鸿沟只反映出我们的知识论层面存在这样一个认知鸿沟,并没有直接表明在本体论层面有两种不同的实体。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相对于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的争论,解释鸿沟(可以)是中立的,甚至可以和物理主义兼容(compatible with physicalism)(Loar,1990/97,2003b; Diaz-Leon,2008,2010),本文的论述也将表明这一点。

②直觉上我们觉得现象概念指称经验感受。因此,如果PCS不承认经验感受具有的本体论地位,PCS就需要对这种直觉做出合理说明,还需要解释现象概念、经验感受,以及物理事实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解释,参见王晓阳,2010。

③物理主义所理解的物理知识不是指物理学知识,而是指“一种具有宽泛的意义的知识。它应该包括全部的物理学、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一切知识,以及所有关于原因的和作为结果产生的关系的事实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具有功能性角色的知识”(Jackson,1986,P.291)。因此物理主义认为,既然世界是一个完全由物理事实构成的世界,一个掌握了全部物理知识的人,(理论上)应该可以“说尽世间所有事”,即物理知识体系被认为是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这就是物理主义完备性原则(CP)的基本含义(王晓阳,2011)。

④利用解释鸿沟来质疑物理主义的论证不止一种。有些论证实际上并未适当地运用解释鸿沟,参见Levine(2001,2007)的梳理。Argumentl主要参照Chalmers,1996; Jackson,1998; Chalmers and Jackson,2001; Stoljar,2005的工作,我保留了他们利用APET和解释鸿沟来质疑物理主义的核心想法,但进行了重构,以便于讨论。

⑤这里仅需考虑到H2O这个层面,无需考虑更微观的结构或属性或其他情况。

标签:;  ;  ;  ;  ;  

如何解释“解释差距”?-最低物理主义方案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