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及防控措施论文_贾飞飞,刘继雄

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及防控措施论文_贾飞飞,刘继雄

贾飞飞 刘继雄

(武警北京市总队二支队 北京 10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现场急救及防护措施在运动性猝死中的体会及影响,并为军事训练服务。方法:选取武警驻京某部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例运动性猝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就现场急救措施及日常防控措施进行工作总结。结果:运动性猝死与其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统计发现,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包括心源性与脑性猝死,其中冠心病及血管粥样病变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结论:现场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临床保障,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日常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该类事件发生,降低了猝死死亡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现场急救;突发状况;治疗效果;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81-01

运动性猝死即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猝死症状,一般于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目前,也有学者倾向于将猝死时间限定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发病并导致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1]。现临床上对运动性猝死仍就尚无一个统一的发病时间标准参考。运动性猝死一般在发病前患者会感到短暂性的心绞痛或胸痛、吞咽困难、咽部哽咽及出汗胸闷等临床体征,最常见的体征就是突然浑身无力、头昏、心慌、气喘、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等,也存在毫无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的情况发生[2]。本文就武警驻京某部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例运动后24h内发生的猝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对象为武警驻京某部医院急诊科10例运动性猝死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17~21岁之间,平均(19.6±1.03)岁;所有患者资料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经卫生部门上报批准后进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文化差异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防控措施 体格检查:运动性猝死由于发生突然,病程紧急严重、难以救治因此需加强对运动性猝死的防控工作。运动性猝死者多存在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因此运动或训练前需进行体格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详细询问其病史及家族史,若存在家族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家族猝死史、本人存在心脏病史或低血糖者减少运动带来的负荷。体格检查中应做好心脑血管系统监控,心电图、胸片、负荷试验、心血管造影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检查。严格鉴别士兵长期训练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及病理变化的区别,从而排除隐患[3]。

加强医务监督:对运动后出现胸闷、心绞痛、胸部压迫感、头痛头昏、极度疲乏、眩晕、心慌难耐者进行高度重视,应立即停止运动进行详细的医疗常规检查。

科学运动:体力不支及疲劳过度都是易造成猝死的原因,在训练中应遵循合理科学的运动原则,循序渐进、系统的安排运动内容。

1.2.2现场急救 现场评估病情,如发病时间、神志、肢体活动情况等作出初步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自救如静卧、镇静、不要搬动患者[4]。现场检查神志、瞳孔、测量生命体征、评估病情、确立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对于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立即采用清除呼吸道异物、进行心肺复苏术。方法:将猝死患者头部后仰、解开衣物,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防止窒息误吸后,做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掌根轻压环状软骨避免空气进入胃部。另一只手捏住猝死者鼻部,施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对准猝死者口部进行吹气。吹气结束后放开鼻翼,如此反复。每分钟做16~18个次,直到患者恢复呼吸为止。同时还需进行胸外按压,帮助其恢复心功能,施术者双手交叉,掌根重叠放置患者胸骨体下段,肘部关节伸直,快速适度的下压。使胸骨下陷3~5cm,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按压100次,直到120急救车赶到。

2.结果

经现场急救治疗后发现,运动性猝死与其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统计发现,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冠心病。

3.讨论

在运动性猝死急救工作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防控及现场急救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存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急救过程中不能慌乱,冷静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及常规心肺复苏操作。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迅速的送至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故需普及急救知识,强化急救意识,具有良好的突发应变能力及熟练的的抢救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军事训练注重军事技能的训练,对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及科学训练教育较为缺乏[5]。使得急救意识淡薄技能欠缺,往往现场急救工作无法及时实施,从而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造成悲剧发生。因此,全面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当务之急。让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的做好现场急救,为医护人员争取抢救时间,有效的降低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此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急救水平及意外伤害的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针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总结得出,运动性猝死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现场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临床保障,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日常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该类事件发生,降低了猝死死亡率,值得部队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玉福,张文星.25例学生运动性猝死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09-110.

[2] 马云,梁辰,牟秀霞等.中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筛查体系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3):219-223,229.

[3] 李晓燕,刘娟,孙青等.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查方法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4):260-262.

[4] 李晓燕,张国明,许家雨等.军事训练后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筛选方法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2):136-138.

[5] 盖迎利,杨晓松,王丛妙等.校园运动性猝死1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637-638.

论文作者:贾飞飞,刘继雄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  ;  ;  ;  ;  ;  ;  ;  

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及防控措施论文_贾飞飞,刘继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