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应具有的“四个意识”——谈谈我是怎样撰写物理教学研究论文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我是论文,论文论文,意识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自1981年10月在《浙江教育》(中学版)上发表第一篇物理教研论文以来,至今已有20个年头。20年的教学研究,20年的不息笔耕,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产生了不少感想。今就撰写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体会,谈谈如下“四个意识”。
1 问题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是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如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样,教学研究也是从问题开始的,其基本过程大致可用如图1所示的框图表示。
首先是对问题的感受,然后要将问题清楚地表述出来,即把感受转化为概念,这才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对问题进行论证,即确认研究该问题是否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就要重新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对教学研究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学研究就无从谈起,撰写教学论文就没有论题,没有目标,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就深刻地阐明了这一道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会感觉到问题,例如有时上课十分顺畅,心情愉悦;有时教学难点始终难以突破,心情懊丧;有时感到教学效果平平,需要加以改善;有时阅读理论书刊时,突然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某一理论接通;或者感到书刊中介绍的有些观点和方法可以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等等。但是,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一些原始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需要通过理性的提炼,转化为研究问题。我这个人有着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事物怀有一种好奇心,凡事喜欢追根刨底地提问题,平时习惯于在头脑里放几个问题,经常去想想,这使我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当对现实的问题有所感受时,经常反复地自问:“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应当怎样准确地表述这个问题?”等等,力图将它清晰地表述成研究的问题。例如,中学物理中有这样一个传统的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在一个真空罩里放着一只闹钟,开始罩内充满空气,我们能听到闹钟声。当将空气抽去时,我们不再听到闹钟声。这一实验虽然要说明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但实验并非只是显示正面现象,即给出条件“空气”,显示结果“听到声音”,而是同时给出了反面现象,即撤去条件——“抽出空气”,使结果不出现——“听不到声音”。而且相比而言,后一现象更能说明问题,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对此,我借用思想教育中的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提法,将演示实验中的这一做法命名为“正反结合”。于是确定了一个关于“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的论题,由此就完成了从一个原始的现实问题向研究问题的转化,实现认识上的提高。
一旦清晰地表述了研究的问题,就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人受到问题的困扰,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随时准备捕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以用于问题的解决。人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所提出的总体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关的子问题。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发散→聚合”两个阶段,即先充分发散,穷举与总体问题相关的各个子问题,然后再进行筛选和整合,摒弃与总体问题关系不大的子问题,搁置目前较难把握的子问题,并将所确定的子问题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针对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的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子问题:什么叫做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物理演示实验中采用“正反结合”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具有哪些优越性?中学物理中,还有哪些演示实验原来只是呈现正面现象,可以采用“正反结合”的策略,以收到更好教学效果?“正反结合”策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运用“正反结合”策略进行演示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最后将以上问题的思考结果,写成论文《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1]
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意义,其依据既具有社会性,又是个人化的。所谓社会性,是说所提的问题应为大家所关注,是他人尚未深入研究,并且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的。所谓个人化,是说问题应当与个人的工作性质、专长、理论贮备和经验贮备的状况相适应。每个人都有所长所短,搞教学研究应当扬长避短,不要四面出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研员,既不同于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也不同于一线教师,我通常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寻找教学研究的问题。
我开始撰写教学论文时并没有什么侧重,涉及面较广。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奠定了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遇事容易产生广泛的联想,也容易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减小”,问题研究的深度有限,难以在某个方面占据制高点。随着工作的深入,我相对集中于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持久的研究,如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物理命题的研究、方法教育的研究、物理解题理论的研究,等等,并都撰写了系列论文。
2 实践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的研究。教学实践为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也为评价教学论文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想撰写出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应当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要立足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针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问题;要为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难服务;所提出的各种设想应当接受物理教学实践的检验。
为了能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到第一手资料,我总是尽量挤时间深入课堂,与教师和学生接触、交流,了解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存在的缺陷,并把它们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
命题是教师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命题技术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但是,题海战术使教师们很难腾出时间来研究习题的命制,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练习册虽然可以减少教师命题的工作量,但却使教师的命题能力受到严重的弱化。如何对传统的物理习题进行改革,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物理命题的能力,提高习题教学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是物理习题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物理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曾对物理命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撰写了《物理习题的科学性原则》、《物理选择题的隐蔽性原则》、《开放型物理习题与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讨论题的类型、功能及开发》、《陈题变新的技巧》、《如何控制物理试题的难度》、《如何提高物理习题的效度》、《教学目标与物理命题》等论文。
例如关于开放型物理习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传统物理习题存在着过于封闭,不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弊端而提出的,物理教学改革要求物理习题应当增大开放性,减小封闭性。为了帮助广大物理教师更好认识开放型习题,使他们掌握开放型习题的命制技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叫做开放型物理习题?它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开放型物理习题有哪些功能?如何命制开放型物理习题?在“开放型物理习题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物理讨论题的类型、功能及开发”等中,我阐述了开放型物理习题的意义;开放型物理习题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还从物理习题包含的三个因素(条件、目标和操作法)出发,将开放型物理习题分为条件开放型习题、目标开放型习题和操作法开放型习题,并对每一类开放型习题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2] 我还重点探讨了物理讨论题这一典型的开放型习题,介绍了采用成题改造方式,将非讨论题改造成讨论题的技巧,[3]这些论文,源于物理教学的实践,并指导物理教学的实践。
3 理论意识
与任何其他科研论文的撰写一样,撰写物理教学论文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对撰写物理教学论文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眼睛从机理上像一架照相机,但它决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只是对客体进行简单的拍照。人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它在感知事物时,要对事物进行过滤。人的眼睛能够看到什么,跟主体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没有相应的理论,我们就可能对出现在面前的有研究价值的现象熟视无睹,也难以将我们对问题的感受清晰地表述出来。有人说,“是理论告诉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是这个道理。科学理论对撰写教学论文的作用还表现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国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多达几十万,要想在教学论文中能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要对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不可能的。
我所撰写的物理教学论文,所涉及的大多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并不太大的问题,但我喜欢将“小题”“大作”,喜欢将一个具体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加以审视。我之所以能够在物理教学研究中做到“小中见大”,与我重视理论的学习直接相关。我这个人喜欢读书,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读的书越来越杂。除了阅读物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十几年来,我还阅读了大量非物理学科的理论专著,例如哲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思维科学、教育测量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我还阅读了有关数学方法论、数学思维教育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广泛的阅读使自己对问题能产生广阔而深刻的思维,容易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意境。
例如,不少教师对问题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为物理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将物理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不利于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此,我运用问题理论、科学逻辑、创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论文《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中,首先论述了问题的意义,指出问题并不等于问句,那些可以不加思索便能作出回答的问句并不能称为问题,这样的问句并不能有效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论述了问题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指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促进学习的动力,问题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论述了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如呈现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由旧知识的扩展引出新问题;通过激发心理矛盾来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对知识进行重新表述,等等。最后提出了好问题的评价标准,即好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好问题应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教法和学法的深入研究,应当做到不偏不怪;好问题的难度应当与学生实际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好问题应当具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和余地;好问题应当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现知识的价值。[4]全文较好地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体现了科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4.创新意识
撰写物理教学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教学论文有无新意,能否提出新见解,能否使人获得新认识,是评价教学论文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使自己所撰写的物理教学论文有新意,我注意阅读有关物理教学的专著和刊物,了解哪些问题已为他人所研究?研究已经达到了哪一层次?还存在着哪些缺陷,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要求自己要及时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发展的动态,紧跟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前沿。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重点研究的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由此开始的对物理命题的研究;90年代初开始,重点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物理解题理论的系列研究;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研究现代教学心理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等等,都走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前列。
其次,在对物理教学论文选题时,我注意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他人尚未提出的问题,提出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曲和直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怎样将这一对概念与中学物理教学联系起来呢?通过辩证思维,我认识到曲与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即曲和直是相对的,两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曲中有直,直中有曲,不可绝然割裂。中学物理中存在着大量的曲、直问题,如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测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平面受力和曲面受力;直导线和曲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等等。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曲与直的辩证关系究竟能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怎样的启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典型事例,通过深入的研究,我撰写了论文《‘曲’和‘直’的辩证关系与中学物理》。[5 ]论文在详尽论述了曲和直的辩证关系之后,提出了化曲为直、化直为曲的具体方法。这种曲、直转化方法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研究的重要内容。
再次,对于一些已被他人研究的论题,我并不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喜欢运用新的思维,力求在新的层次上,从新的角度去加以研究,提出新的见解。例如对定势思维,不少人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忽视其积极的一面。翻阅报刊上论述定势思维的有关文章,可以发现,人们对定势思维褒少贬多。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大凡推崇发散思维,而否定定势思维。对此,我曾思考:这样评价定势思维的作用是否公正?是否存在片面性?通过有关思维科学理论的学习,结合物理习题教学的实践,我撰写了《定势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及我们的对策》一文。在这篇论文中,我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指出定势思维是解题思维的主要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定势不足或定势不良,都将有碍于问题的解决。思维的定势和发散是相对的,相互依赖的。发散要以定势为基础,发散的结果是形成更高水平的定势。在许多情形下,我们并非克服思维的定势,而是提高思维定势的水平。这些新的观点对于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