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学数学例题教学的途径探讨论文_廖巧宏

做好中学数学例题教学的途径探讨论文_廖巧宏

广东省五华县萃文中学 广东 五华 514459

数学例题的教学是对某部分教材的抽象内容提供具体例子,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或作出解题的示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题的能为。怎样教学新课程数学例题,才能避免以上问题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一、把握不同类型例题的教学关键

1、“概念型”例题,要突出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考问题、推理证明的依据。要建立一个新概念,教材中往往总要先举几个典型的例题,然后经过科学的抽象总结建立概念。

例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正负数的概念,教学时我们可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反意义的例题(如“气温的零上、零下”,“仓库的进出”,“存款、贷款”,“向东、向西”等。),然后抓住这些实例的本质特征真正引出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从一个感性认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认识,使他们既容易接受又容易理解了。因此,对于建立概念的例题,我们必须抓住例子的实质特征,突出概念的本质,讲清概念的形式,抽象出数学概念。

2、“基础型”例题,要紧扣定理、法则

要学好数学,只有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切实地运用它来解决其他有关问题,但学生对新学的基础知识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运用不灵,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教师就必须通过一些基本例题的教学,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例如,当讲过定理(几何第二册P227):“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后,我们接下去可补充举出一个典型例题,从而使学生对这个定理得到理解和巩固。

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设计若干巩固基础知识的例题(如判断题、填空题、口答题),对例题分析引导时,要紧扣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并善于指出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再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作业,使学生最终自行掌握基础知识。当然在“基础型”例题教学中,所举的例题不能过多、过杂、过难,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代表性,这样教师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开拓、创新其他思维问题。

3、“技巧型”例题,要培养巧妙解题

一般的数学题有一套常规解题方法,但有的数学题按照常规的解法往往很复杂,甚至无法解出,这时我们应根据题目的特点,从整体上分析,善于从解题技巧上启发引导。由于技巧型题目解法比较特殊,不易为学生发现,加上课本上这类例题出现不是很多,因此我们教师可选少量技巧型例题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现行的新教材课本中出现的“B组习题,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其实就包含很多的技巧型例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符合当今的“启发式”新教法。

二、拓广思路.分析多种解法

在学生新课程理解、掌握课本例题解法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联系过去已学的知识与方法,用多种方法去解题,注意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解法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着重指出课本解法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4、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相距180里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丙骑摩托车与甲同时同向出发,遇乙后立即返回迎甲,遇甲后又立即返回迎乙……直到甲、乙二人相遇为止。若丙的速度为60里/小时,甲、乙二人速度均为30里/小时,求丙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解法一:丙与乙第一次相遇时,多需要时间为180/30+60=2(小时),这期间丙走了60×2=120(里);从丙与乙第一次相遇,到与甲首次途中相遇,所需时间为180-30×4/30+60=2/3(小时),这期间丙走了60×2/3=40(里);从丙与甲首次途中相遇,到与乙第二次相遇所需时间为180-30×2×(2+2/3)/30+60=2/9(小时),在这期间丙走了60×2/9=40/3(里)……,∴丙所行路程一共为:120+40+40/3+……=120×1/(1-1/3)=180(里)。

解法二:丙行驶时间的综合等于甲、乙二人从出发到相遇所需的时间,即180/30×2=3(小时)∴丙行驶的总路程为60×3=180(里)。

可见,解法二即严密又捷足先登。这说明了同一道题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题通道,应根据简捷性的标准作出评价。评价思维是较发散思维更为高级的阶段,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若干方案,需要通过评价思维确立其可行性大小、合理程度如何,作出评估判断。

三、激发学生反思

在一道例题讲完以后,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的过程和和教师的讲解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后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反思思维过程

把老师的解题前的思维过程过滤一遍,和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这是最重要的,但又是同学们忘记做的,他们认为只要听“懂”了就“会”了,殊不知课上的“懂”是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要想自己“会”,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切记从“懂”到“会”必须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取缔的过程。

2、反思解题过程

特别是解题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找出错误原因和解决办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3、反思一题多解

思考本题的多种解法,从中比较孰繁孰简,孰优孰劣,久而久之,就具备了对每一道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方法的能力。

4、反思一题多变

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要进行适当变化引申,一题变多题,拓宽思路,提高应变能力,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例题教学设计中,将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与知识获得的目标整合起来;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以及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将心理素质训练与掌樨知识的活动整合起来,重视例题教学的途径探究,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柳菊兴,《数学新课程标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4]屠丰庆,新课标下如何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J],数学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5]楚建,以例题为基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浅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论文作者:廖巧宏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3月总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做好中学数学例题教学的途径探讨论文_廖巧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