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中游论文,地区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根治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恢复其昔日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条件是具备的,技术上是成熟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上摆脱贫困是前提,选择发展战略是关键。基于上述看法,本文提出了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战略;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8.1%。水土流失范围几乎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陕北、甘南及山西大部分地区是主要分布区,其中,以陕北与山西交界的黄河中游两岸地区侵蚀最为强烈,泥沙直接进入黄河主干流。严重的水土流失,把黄河中游地区侵蚀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居民生活水平陷于贫困之中。
从目前尚存于陕北子午岭和南泥湾一带的次生原始森林来看,只要减少人类活动,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使黄土高原恢复昔土森林茂密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可能的。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和众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艰苦努力,采取生物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淤堤坝”)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取得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极大成绩,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近年来黄河泥沙的减少除其它因素外,与多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根本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在于根据自然环境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即退耕还林植草,建立以林、果、桑为主的大农业生产结构。但是,要实施这些措施必须首先解决黄土高原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因为,不首先解决贫困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彻底改变黄土高原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前提是转变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早日摆脱贫困,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才能达到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目的。
黄河中游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因此,从整个黄土高原的角度来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土高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内部要素及外部条件。黄土高原是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尚处于起飞前准备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有三种选择:
(一)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战略是经济起飞前的一般发展战略模式。各国经济发展早期和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多采取这一战略。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的贫困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单靠农业无法积累资本实现经济的腾飞。而且,这类地区农业开发稍有不当或过度,就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与不适当的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在我国工业化未开始之前,农业是我国唯一的主要产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黄土高原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逐渐被破坏,耕地渐渐地向产量极低的黄土坡地推进,出现范围越来越大,坡度越来越陡的黄土坡耕地。日益扩大的黄土坡耕地和其他自然原因一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也别无他法。现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农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本身,还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象黄土高原这样自然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的贫困落后地区是不宜选择农业发展战略的。
当然,在总体上放弃农业发展战略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在黄土高原局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适当地进行一些农业的开发。如在陕北延安地区的洛川塬(包括洛川、黄陵、富县等县)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坡度一般<5度),耕地面广连片,土地肥沃,水土流失较轻,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可进行农业的开发。又如,榆林地区西南部白于山南北(包括靖边、定边等县)一带为河源区,滩地宽广,土层深厚,也适于农业的开发。
(二)贸易发展战略
在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选择贸易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旨在通过实施大市场战略搞活流通,进百家货,卖百家货,在流通领域中积累资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腾飞。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地发展市场经济,而是以商业和外贸等第三产业为手段,大力发展商业经济积累资本促进地方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看,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也不方便,没有条件选择贸易发展战略。但是,在区内局部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仍然可以选择贸易发展战略。如陕北榆林地区的绥德县,是陕北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北连内蒙,南结关中,东临山西,西通宁夏、甘肃,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绥德人民已养成了较强的经商意识,绥德县的市场建设也已初具规模。今后,绥德县应该抓住陕北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大好时机,克服自身自然资源不足的劣势,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条件便利的优势,进一步明确适合于本县经济发展的贸易发展战略,努力学习东部沿海一些靠贸易发展战略发展起来的地区(如河北白沟乡、北京房山县窦店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搞好市场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形成更大的规模,以带动全县经济腾飞。
(三)自然资源开发战略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既富饶又贫困。贫困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富饶是指广阔的黄土高原中蕴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为了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因地制宜,避短就长。因此,大规模自然资源开发战略是黄土高原经济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选择。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西部能源资源极为富有的一块宝地。据初步统计,黄土高原煤碳资源探明储量为5 000亿t,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被称为“乌金高原”。其中,特别是“三西”地区(指陕西北部,内蒙西部以及整个山西省)煤碳资源更是高度集中,探明储量共计达4 000亿t,远景预测达1万亿t,是世界罕见的大煤田,被列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这里的煤碳资源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现已开始大规模开采,不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煤碳生产基地。陕北延安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出产地,目前石油探明储量为1.93亿t,远景储量达4.3亿t,储油面积为1 325.5km[2], 石油工业已初具规模。陕北天然气资源也极为丰富,储量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规模的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榆林的“三边”地区,石油伴生天然气储量在16.6亿m[3]以上,主要分布在葫芦河上游的直罗和尚塬等地。目前,大规模的开采已经在即,开采出的天然气将直接用管道输往北京。
除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以外,黄土高原地区的铁、铝、铜等重要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山西太古岚铁矿是我国五大铁矿之一,目前开采量还很少,后备资源储藏量极大。山西的铝土矿储量居全国之首,孝义、阳泉铝土矿靠近霍汾、沁水等特大煤田,有利于铝土矿的开采。甘肃的铜矿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白银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铜工业基地之一。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如岩盐、池盐、天然碱、硭硝等也很丰富。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工业及采掘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如陕北延安地区,1992年工业增加值已达9.11亿元,占工农业增加值(17.53亿元)的52.0%; 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其中重工业的增加值为6.24亿元,占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7.56亿元)的82.5%,采掘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又占重工业增加值的68.6%。又如,榆林地区,1992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47.3%,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45.17%, 采掘工业占重工业的25.1%。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改变,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状况,以及多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一)退耕还林植草
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面耕地(特别是坡度>15度者)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地之一。虽然学术界有土壤保持措施作用“颇小”之说,但退耕还林植草,改变黄土坡面植被状况,无疑是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十几年来,国家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实施了规模宏大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黄土高原地区积极推行“小流域承包治理”制度,退耕还林植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陕北延安、榆林地区坡度>15 度的耕地基本上退耕, 延安地区耕地已从1985年的1 400万亩,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25.5%,减少到1992年的480万亩,占8.6%;榆林地区从1985年的970万亩,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15.2%,减少到1992年的650万亩,占9.9%。所减少的耕地绝大部分是黄土坡耕地。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耕地面积减少了许多,但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而且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延安地区粮食产量1985年为49.9万t,1992年增加到62.2万t,平均亩产由109kg/亩增加到138kg/亩;榆林地区粮食产量1985年为57.8万t,1992年增加到62.5万t,平均亩产由70.0kg/亩增加到74.6kg/亩。究其原因,一是化肥、地膜、良种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平均单产大幅度提高;二是退耕的黄土坡耕地耕作粗放,单产极低,对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目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单产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据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在300~600mm,可保证粮食单产达到150~200kg/亩的要求,今后进一步提高单产的关键是良种和化肥。
与耕地减少相应,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地增加。延安、榆林地区从1985年以来每年平均造林面积分别都在100万亩左右, 人工植草及天然草场改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到1992 年, 延安地区林地面积已达28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草地面积达1500万亩;榆林地区林地面积达2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草地面积达3000万亩。
(二)积极发展果、桑等经济林业和饲草畜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黄土高原靠发展农业难以摆脱贫困,实现腾飞。但是,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也不应该仅仅只考虑治理水土流失,还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生态条件,积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既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
黄土高原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十分有利于苹果、梨、桃和红枣等温带水果的生长。近十几年来,陕北地区针对自己的环境生态特点,大力提倡苹果栽培,积极推广苹果种植技术,广泛地引种了苹果优良品种,如秦冠、红星、红元帅、红富士等。陕北苹果以其优良的质量,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并远销到世界各地。强劲的市场需求使陕北苹果产量剧增(见表1、表2),并很快超过我国东部的辽宁、山东等苹果生产大省。山西是我国红枣之乡,红枣肉多皮薄核小,品种繁多,早已远近闻名。西安是我国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养殖历史悠久,桑园在黄土高原有广泛的分布,其中,在陕北主要分布在子长、延长和延川等地。
表1 陕北榆林地区果林桑园面积和产量表
果 林桑 园
年份 面积水果产量苹果红枣面积蚕茧
(万吨)(万吨)(万吨) (万吨) (万亩)
(吨)
1985 46.50 2.91 1.011.35
11.30 61
1986 56.74 3.47 1.291.56
8.65 58
1987 73.80 4.49 1.352.28
6.34 72
1988 87.96 4.23 1.791.49
5.67 73
资源来源:榆林四十年
表2 陕北延安地区果林桑园和产量表
果 林桑 园
年份 面积水果产量苹果红枣面积蚕茧
(万吨)(万吨)(万吨) (万吨) (万亩)
(吨)
1985 23.88 4.55
3.330.23
21.00105
1991 134.958.77
7.630.20
7.83 98
1992 146.6611.58 10.06
0.22
7.64 110
1993 168.7715.96 13.98
0.27 - 150
资料来源:延安地区国民经济统计
黄土高原果、桑等经济林的大发展,既改善了森林结构,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又起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陕北,果桑经济林多以梯田的形式分布于黄土梁峁的中上部,果桑林与梯田的结合有效地减少了水土的流失,当地把果桑林的这种分布称之为“坡上挂果子”。
黄土高原为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草原资源十分丰富,食草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据研究,食草牲畜饲料转化效率高,每单位增重所需饲料只有猪的1/4,鸡的1/2,而且食用的主要是粗饲料,不消耗粮食。因此,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有多方面好处:一是可节约宝贵的粮食,缓解黄土高原粮食不足的矛盾;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三是促进草场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当然,在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要过度放牧,要适当限制草场的载畜量,保证草地的恢复期,对天然草原要加快改良步伐,防止其退化,对人工草场要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产草能力。近十几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食草畜牧业发展速度很快,超过了农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取得初步成效(见表3)。
表3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食草畜牧业(羊)发展情况
延 安 榆 林
年份年末存栏数羊肉产量年末存栏数 羊肉产量
(万只)(吨)(万只) (吨)
1991 137.91
4 768
247.36
9 641
1992 146.79
4 949
257.30
9 562
1993 160.88
5 181 -
-
资料来源:延安地区国民经济统计、榆林地区国民经济统计
四、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根治水土流失,摆脱贫困,促使经济腾飞,黄土高原地区必须实施大规模资源开发的新战略。为保证新战略的实现,本文建议:
1.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的水平条件下, 明确西部在我国经济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实施大规模资源开发战略,积极发展采掘业,努力接收从东部经济结构调整中转移过来的原材料工业,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垂直地域分工(目前这是最佳选择),促进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改变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模式, 彻底放开矿产品价格(现已基本做到),适当增加矿产开采的地方资源税,对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财政上的倾斜。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主要是靠牺牲农业和限低矿产品价格来实现的,结果造成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低下,西部陷于富饶的贫困之中。放开粮食、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必将有利于农业和采掘业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适当地提高矿产开发地方资源税税收,以使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建立起一条资本积累的稳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防治水土流失,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还有利于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因此,国家适当增加财政补贴,以保证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标的顺利实现,是理所应当的。
3.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内引外联, 吸收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到黄土高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中来,贫困的黄土高原不仅缺乏经济起飞的资本,而且,技术和人才也十分缺乏,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只能靠外界力量才能启动。在国内可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如四省五方、环渤海湾经济协作区等,积极提倡对口支援,鼓励东部大型制造加工厂家将其原料基地建在资源丰富的西部,以吸收国内资本和先进的技术。
4.努力提高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益,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避免资源浪费,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规模经济效益明显。规模过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差。二是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技术先进,综合利用能力强,资源利用水平高,保护得力。规模小,开采技术落后,采矿点分布零乱,采富弃贫,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三是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规模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统筹安排,开采中及开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都有保障。规模过小,小采矿点到处泛滥,难免出现大范围、的难以治理的、甚至有些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此,应当限制或取缔小矿山的开采活动。
5.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小流域承包治理制度, 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利于农民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来的意识的提高(即外部经济影响内部化),有利于建立起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微观机制,从而保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收稿日期:1995—11—02
CONTROL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AND ADJUSTMENT OFECONOMIC DEVEL PMENT STRATEGY IN THE MIDLLE REACHES OF THEYELLOW RIVER
Liu Yong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and NationalPlanning Committee)
Abstract Completely controlling the serious water and soil,erosion,recovering the excellent past
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landscap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River are feasible in terms of natural conditions,and wellconsidered in terms of technology.Economically,getting rid ofpoverty is the prerequisite,and adjusting the
economicdevelopment strategies is the crux of the matter.Accordingto the above judgements,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basicroute and policy-oriented measures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tructur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Key Words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and soilerosion;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adjustment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黄河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黄土高原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