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地区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问题调研分析
熊劲松,梁 琦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更重视大学生到基层服务。2017 年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但是,受基层经济发展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制约,大学毕业生大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导致基层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基层发展的需要。为准确把握湖南长沙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基层服务就业现状,特进行实证调研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基层服务提出思路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引导;服务基层
一、基本情况
我们这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微信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基层就业中常见的问题,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发放调查问卷430 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合格率99%,问卷6份作废,主要是由于极个别大学生未填问卷或填写不完整所致。
问卷过程中,采用无记名方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数量,进行等比例抽样填写。笔者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选取湖南长沙地区高等院校在校生,调研学校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双一流本科院校,也包括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等二本院校,以及湖南机电职业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共18所[1]。所涉年级、专业、学校层次等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既有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大学,也有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既有国家重点本科大学,也有专科院校。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如下:
二、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从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性相较之前普遍有所提高,在毕业后是否愿意服务基层方面,65.88%的学生愿意,34.1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对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看法方面,61.88%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35.53%的学生要考虑是干什么事,仅有 2.59%的学生在调研中表示不能够接受到基层就业和工作。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家长方面的影响
图 1
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6.59%的家庭对孩子到基层任职表示可以接受,7.53%的家庭表示不能接受,42.12%的家庭表示看干什么事,7.29%的家庭看服务时间长短,16.47%的家庭要看国家有何优惠条件。
(二)对发展前景的思考
在调查不愿意去基层是基于什么原因时,50.5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服务基层前景无法预测,这也是在调研中了解到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15.52%的大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担心个人的发展空间及调入到大城市的概率有限,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具体包括:基层待遇普遍低。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导致工作条件差、生活及住宿条件落后。同时也担心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无法全面落实,在基层难以贯彻执行等;只有0.71%的大学生认为去基层就业根本没前途可言,这些成为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不利因素[2]。
(三)城市条件的关注
图 2
对于就业地点,大学生愿意选择城市的占51.53%,至于是何种城市的占36.24%,不愿意选择城市的只有0.94%。这表明,目前大部分学生仍然侧重在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城市就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关注点仍然聚焦于城市,就业姿态较高。
(四)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识
上述调查数据与实例表明,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迁,在毕业后是否愿意服务基层方面,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性相较之前普遍有所提高,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价值取向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呈现出绝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地点仍倾向于选择城市,到基层任职是迫于当前就业形势及国家对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等优惠政策的牵引下作出的被动选择。如上述调研中,大学生年龄尚小(18—24岁),在择业时追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过分看重就业区域、社会地位、工资薪酬等,忽视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仅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的考试和工作储蓄力量、积累资本。他们缺乏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与解读能力,缺乏对职业和对人生的的长远规划,择业时脱离现实。81%的大学生为本科学历,自恃清高,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应在大城市就业。笼统地认为基层单位发展没前途、也没有面子,这样很难为基层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凸显出了大学生择业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基层服务意识差。
(五)选择动机的多元化
图 3大学生下基层的动机
对于大学生下基层的动机,有32%的大学生认为在基层工作可享受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优惠政策;24%的人表示愿意留在基层工作以解决就业问题[3];18%的大学生认为在基层就业工作不但可以积累工作经验,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工作能力,为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准备;只有16%的学生是积极响应基层就业号召,愿意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投身到农村做贡献。
三、形成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困惑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服务意识差,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调查中发现,在国家对大学生服务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方面,47.76%的大学生不了解,6.82%的大学生完全不清楚,还有39.53%的大学生只了解部分,仅5.85%的学生了解国家基层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政策,这反映出教育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特别是扶贫攻坚扎根到基层的政策宣传力度。
[27]冯霞、杨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研究中海外学者的观点及政策建议》,《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二)基层就业政策不够完善,执行乏力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的科目。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质读物,都有一定的内涵、教育意义。而朗读,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鉴赏能力,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You should look up the words.Their meanings are unclear.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乏力
很多70后的家长把自己当年的挫折经历化成了对社会的期望,把美好计划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观念的长期存在。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6.59%的家庭对孩子到基层任职表示可以接受,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落后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如果回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觉得没面子,有违长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和父母的悉心培养。只有在大城市工作才是体面的生活方式,才能光宗耀祖。尤其,他们的家庭背景大多一般,65.65%是农村户口,30%的经济状况较差,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过分看重经济收入、待遇等问题,希冀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家人对自己预期过高,所以基层大学生要承担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如果家长的价值观念无法融入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也会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绊脚石。
(四)家庭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基层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基层就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而且有利于打破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尴尬局面,科学合理地引导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走向基层,扎根基层,为基层地区储备人才、促进就业全面平衡发展、促进各项建设。然而,目前高校在面向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中未能发挥其独特优势,致使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了解不透彻,难以根据就业形势有效作出扎根基层的选择。目前来看,高校的工作重点集中放在在教学与科研方面,211、985高校尤为突出,就业指导方面很多学校由于毕业学生太多无法保证面面俱到,对高校基层服务技能培训、就业规划、创业指导,以及国家政策解读、心理辅导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对基层不了解,融入基层工作的思想缺失,与基层之间“沟通不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经济管理、教育、农林业、医学、理工科等专业人数较多,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为基层培养农林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3]。
四、引导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服务的主要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递基层就业正能量
近年来,国家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以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参与扶贫攻坚,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更加需要的地方就业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端正思想深入到基层就业,但却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5]。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操作性更强、内容更完善的基层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以达到预期效果[6]。加大对到基层等偏远贫困地区的就业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制定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3],可以考虑设置“大学生基层创业的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给予创业鼓励,对大学生免费进行创业指导与培训,提供项目咨询、税收优惠、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通过一系列合理长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导毕业生能主动下基层。提供多种补偿方式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实生活补贴、增加工资收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服务一段时间以后,给予更好的留用和安置条件等。建立公平、公正的职业晋升机制,完善落户自由政策,打消大学毕业生“一旦进入到基层就业后,难以回到大城市”的顾虑,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等。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相关政策
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空虚,人生规划不明确,就业中盲目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的社会风气正逐渐吞噬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应把个人能量融入国家能量,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勇于承担国家责任;要转变观念,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扎根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新闻媒体应多报道优秀基层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给予舆论支持,并号召全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下基层[4]。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各机构可通过积极设立基层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方式,为基层大学生在基层建设中提供财务支持,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衔接。
(三)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
高校应宣传落实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等相关国家政策,并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网络媒体、校刊、展板、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扶贫攻坚到基层就业思想,到基层就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鼓励大学生参加基层就业与创业的项目,如“三支一扶服务基层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选调生、大学生到村任村官”等[7];通过举办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定期邀请在基层卓有成就的优秀校友回母校,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先进事迹展示给在校大学生,并将优秀事迹加以宣传报道,大力弘扬基层服务意识,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切实参与进来;高校可增设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题指导课,为学生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引导大学生自主讨论,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服务基层的志向,为基层培养人才。
经调研发现,许多大学生就业时很迷茫,不太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哪些相关就业导向政策。数据显示,只有 5.85%的学生对国家支持大学生服务基层精准扶贫等政策了解。尽管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些就业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内容笼统、不完善,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从而降低了相关政策的实效性,收效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之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不到位、条件艰苦、前途无望等,这些不利因素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顾虑所在。因此,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基层就业政策体系,细化鼓励措施、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以及完善与就业政策相匹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科学引导,加大思想宣传的力度,引导更多大学生创业走向基层、就业走向基层、扎根在基层。
2.3 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李家峡库区分布有大型岩质滑坡,不但规模大,而且距坝位置近,严重威胁着大坝安全。松坝峡岸坡带广泛分布有松动体及崩塌遗迹景观。松坝峡松动体总数达19处之多,多呈悬挂式悬于半坡,具有一触即发之势[11]。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室间隔肥厚为主的非梗阻21例,占43.75%,室间隔肥厚为主梗阻5例,占10.42%,单纯游离壁肥厚10例,占20.83%,弥漫性肥厚6例,占12.5%,单纯心尖部肥厚6例,占12.5%。
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基层的实际,推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在专业设置上,完善大学教学课程设计,可考虑开设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及农村规划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在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涉农专业院校开设这些课程,开展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战课程和培养相关技能,定向培养大学生适用社会的能力[8];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实践和基层调研制度,与基层企业合作,以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等方式,为大学生打造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平台,使其通过参加毕业实习活动,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使大学生加深对基层的了解[9],对当前国家就业与创业政策的了解,切实感受基层对人才的求贤若渴,期盼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基层扎根,从而激发他们到基层就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他们毕业后到扎根到基层,愿意经受基层锻炼和考验的决心和信心。
(四)帮助家长转变就业观念,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在构建大学生基层就业体系中,还需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家长应根据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积极调整心态,与时俱进,扭转长期以来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传统就业思想,摒弃落后观念,设置符合子女自身实际水平的就业期望值,结合子女的性格、成长模式等综合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子女建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基层就业光荣、基层大有作为的新观念,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9]努力让子女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子女崇高的家国意识、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才是实现大学生真正的人生价值。
(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
随着大城市工作竞争日趋激烈,而基层地区急需大量人才的就业现状,大学毕业生必须充分认清就业形势,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人格,培养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践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到基层是自我成长蜕变之路,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经之路,自主全面地把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摒弃片面、落后的就业观,审时度势、调整心态去适应社会的变化。认清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自主地寻找基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加深了解基层文化生活,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从而尽早适应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到基层岗位上去寻找机会、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星芝.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基于长沙市望城县的调查[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李阿利,邓小波,胡扬名. 中西部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率研究——基于湖南1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2018.
[3] 庞先坤. 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0.
[4] 郑建平. 基层意识培育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新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01).
[5] 赵高梅.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武汉:湖北大学, 2014.
[6] 亢静. 内蒙古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研究[D]. 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
[7] 程静. 关于南通女大学生村干部基本情况的调查[J]. 江海纵横, 2009(05).
[8] 王辰. 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因素研究[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 2013.
[9] 林洪.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usiness startups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Meanwhile,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ervice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2017, Opinions on Further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t the Primary Level were launched and fully implemented. However, due to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at the primary level, most of college graduates, who lack a sense of primary service, choose to work in the city. As a result, this caused difficulties in development of primary units and serious shortage of talents, which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Changsha, Hunan,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caus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guide; Service at the primary levels
基金项目: 湘教通[2019]278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扶贫攻坚到基层就业思想融入高职教学体系研究》立项编号:ZJGB2019370。
作者简介: 熊劲松(1983—),男,湖南桃江人,硕士,湖南都市职业学院经管系主任,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省教育科学工作会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与职业教育。
梁 琦(1992—),湖南娄底人,硕士,湖南都市职业学院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法律。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360( 2019) 06-0072-05
标签:大学毕业生论文; 就业引导论文; 服务基层论文;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