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内在关系研究_迦太基论文

改革开放中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内在关系研究_迦太基论文

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内在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关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为了加深对它的理论理解,我们探讨一下改革与开放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跨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本质特点,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又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①a]第一句话,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作出的判断,后一句话,是就对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的说明,既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带给劳动人民的一切苦难,又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这两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以上这两个论断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就是社会的跨越发展或社会发展的跨越道路。

社会跨越发展问题,既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史实,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是过去对它研究不够罢了。这里只是强调指出,关于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不是马克思晚年在理论“困惑”或“反思”中产生的,是马克思在建构唯物史观的整个过程中,即在他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奴隶制度的跨越发展问题,马克思是在其早期制定唯物史观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论述的。在这里,在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发展时,马克思指出了两种社会发展的形式:一种是相邻近的新旧生产方式的相互代替;另一种形式是社会的跨越发展。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相反地,有些国家,例如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②a]。除了美国这个例子外,在古代,他还举出了“迦太基、希腊的殖民地以及11世纪和12世纪的冰岛可以作为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跨越发展呢?马克思分析说,这是因为“如果在另一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形式被现成地搬到被征服国家的话。这种交往形式在自己的祖国还受到以前时代遗留下来的利益和关系的牵累,而它在这些地方就能够而且应当充分地和不受阻碍地确立起来,尽管这是为了保证征服者有持久的政权”[③a]。这里说的迦太基、希腊的殖民地和冰岛,都是奴隶制度跨越发展的例子。为了进一步了解古代奴隶制的跨越发展,我们以其中的一个,即迦太基为典型进行分析。

迦太基是非洲北部的古国,公元前8世纪初,是推逻这个奴隶制城邦(腓尼基奴隶制国家的一个城邦)的一个殖民地。推罗是地中海东岸由陆地和海岛构成的城邦。推罗人长期从事海上贸易,公元前9世纪时,推罗人通过移民在地中海西部建立迦太基城。这个殖民地城市,自身也进行海上贸易,在国内广泛推行奴隶制:用奴隶在大农庄里从事耕作、在矿山开采、在船舶上摇橹,并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迦太基在公元前4世纪时,拥有地中海上第一流海军,发展成为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关于封建制度的跨越发展,马克思曾以英国为例进行论述。这一论述见于马克思早期的“形态”和晚期的《历史学笔记》这两部著作中,在“形态”论述迦太基等奴隶制跨越发展时,在封建制度的跨越发展上举的例证是英国,那里是这样说的:“英格兰和那不勒斯在被诺曼人征服之后,获得了最完善的封建形式。”[①b]在《历史学笔记》中,则是以“英国被诺曼人所征服。征服者威廉(1066—1087年)”为题专门进行了论证。其中主要的结论是:“英国封建主义起源于那些曾亲自参加国王的征战因其个人效劳而被奖以公有土地中的地产的‘军人’、‘义勇兵团官兵’或者‘大乡绅’。后来这种封建性分配地产的作法大大地加强了,因为大部分贵族效法国王的榜样,也用这种分赐采邑的办法把他们的佃农同自己联系在一起。”[②b]

首先,这里说的诺曼人,对英国本土来说是外来人。诺曼人的本土是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日德兰半岛丹麦地区。在8、9世纪时,诺曼人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但已分化出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诺曼人从事渔猎,善于航海。其军事首领经常率领部落,乘船向外侵略,英国和法国是其主要侵略对象之一。最初作为海盗掠夺而去,后来逐渐侵占土地,整族入迁。9世纪时,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丹麦区”,10世纪时,在法国北部建立“诺曼底公国”。

其次,关于征服者威廉的情况。威廉原为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之子。从历史上说,因英国同诺曼底公国联姻的关系,英国国王爱德华作王子时,长期住在诺曼底宫庭,即位后,为加强王权,抑制英国地方势力,选用诺曼底教俗贵族充任重要朝臣和高级教士。1052年曾许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王位继承人。爱德华1066年初去世,死后无嗣,英国大贵族高德温长子哈罗德继承王位。这样,诺曼底人威廉为争夺英国王位,于1066年9月22日,率领诺曼底人侵入英国。10月14日大会战,“哈罗德阵亡,他的弟兄们也阵亡了。”[③b],威廉攻占伦敦后,12月自立为王,称威廉一世,史称“威廉征服”。威廉征服英国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如同上面马克思所指出的,实行了一系列土地分封制度,把跟随他征战的军事组织,变成了以土地分封制为基础上下严密的封建制度。

再次,是在实行土地分封这一经济基础上,还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封建制度的对内对外的改革措施。这一方面我们将在下面集中论述。

英国的封建制度,在诺曼征服之前只具有萌芽的性质,诺曼征服之后,为了保证征服者有持久的政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英国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发展。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发展方面,马克思论述了美国的例子。对于美国的跨越发展马克思十分重视。除了上面说的在“形态”中讨论过,后来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为了和英国进行比较,多次地谈到它是如何迅速发展并超过英国的。美国原是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特别是独立战争之后的国内南北战争,使之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没有封建制度的历史,它的发展是典型的跨越发展。这种跨越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移民。马克思分析说:“在这些国家(主要指美国——引者)中,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形成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①c]这种移民,从现代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看,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到殖民地寻求发展的资本家和商人;另一类是到异乡谋求生路的工人。这两种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最进步的个人”,他们在一块全新的土地上,在没有“老的国家”种种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结合成现代的生产关系,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进行生产,实现了美国社会的跨越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跨越发展方面,有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狭谷”的论述,我们不再赘述。

以上的研究表明,社会跨越发展,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事实,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中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研究社会跨越发展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往人类历史上的跨越发展是自发进行的;而在今天,是我们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在唯物史观理论指导下有意识进行的。应该说,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自觉地跨越发展的伟大创举。

二、开放是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

比较起改革来说,我国的理论界对开放的研究显得薄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从人类历史上,或从唯物史观理论上探讨开放在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政策,旨在将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上。

以上探讨的社会跨越发展,虽然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进行的,但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开放这一方面来说,为我们今天提供历史借鉴的,可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利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这一点是美国跨越发展提供的极重要的历史经验。古代的迦太基,11世纪的英国,它们的跨越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都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环境下实现的。或者,反过来说,没有这样的国际的历史环境,迦太基和英国自身也可能发展成为奴隶制或封建制的国家,但这要经过漫长的道路。以往历史上的这些跨越发展的情况,对有的国家来说,虽然说带有强制的性质,但在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国家,比如当时的英国来说,反对这种强制性质的只是当权的上层贵族,因为他们掌握的各级政权被剥夺了。可是各阶层的下层民众,却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这一新的社会制度,因为他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作为迦太基,它不仅接受了这一新的奴隶制度,而且使之强化发展,最后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其次,是吸收和利用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就。这里,还以美国为例,美国1783年独立之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它的母国英国对它实行封锁,美国用两种方法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一个是吸引外来人才,一个是制定专利权法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其中一个典型事例是美国纺纱机的制造。美国是产棉的国家,以往棉花都是输入母国英国加工。独立之后,棉纺机器对美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时“英国非常小心不许任何机器——甚至机器的模型——卖给别国;但是斯莱特把它们(指纺纱机——引者)带到美国”[①d]。斯莱特是一个在英国曾细心研究过棉纺机器的年青人,1789年他来到美国一家工厂中工作,第二年底,他就在这家工厂凭记忆制造出一些纺纱机器。纺纱机的制造和使用,大大地推动了美国棉纺工业的发展。

在工业发展的速度方面,马克思往往把美国同英国相比较,由于美国实行开放政策,常常把英国的新机器新技术先于英国使用。马克思在研究现代机器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中,他指出这样一种现象:“现在英国发明的机器只能在北美使用”,这是因为,“在一些较老的发达国家——使机器的应用在资本看来是多余的,甚至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的利润本来不是靠减少所使用的劳动得来的,而是靠减少有酬劳动得来的。”[②d]在英国由工场手工业向现代工厂转移,受着原来的设备、工人工资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等等因素的制约。在美国,它往往把手工业与机器(由统一的动力设备带动的机器)结合起来。这样,“在美国,手工业在机器基础上的这种再现,是常见的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向工厂生产的必然过度中,同欧洲甚至同英国比较起来,那里的积聚一日千里地飞跃进展。”[③d]

第三,对外贸易是开放在社会发展上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古代在跨越发展的国家中,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对它们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迦太基就是一个典型。历史记载:“经营海上贸易是迦太基人致富之源”。在近代,对外贸易在美国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根据英国编制的一份关于1831年到1866年期间英国输入和输出的统计材料,其中就美国向英国的出口作了如下的说明:“美国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大工业的产物。”[④d]这里不仅指出美国的经济同欧洲和英国大工业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指出,对外贸易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资料表明,从美国向大不列颠输出的棉花,1846年为40195(万磅),到1860年为111589(万磅),增长了2.7倍多。美国向大不列颠输出的谷物等以下表表示:

名称1850年1862年增长率

小麦16202(千担) 41033(千担) 2.5

大麦3669(千担)

6624(千担)

1.8

玉蜀黍 5473(千担)

11694(千担) 2.1

面粉3819(千担)

7207(千担)

1.8

对此,马克思分析说:“从那时以来(指美国独立之后,经济上得到发展以来——引者)美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但它的殖民地性质(指作为英国原料产地的性质——引者)并没有因此完全失掉。”[⑤d]他也从中看出,美国的对外贸易在它自身发展中的地位。这里是仅就美国的原料出口说的,实际上对外贸易包括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在出口的贸易方面,美国史学家海斯等人曾指出,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工业惊人地发展起来,别的不说,“在棉纺织工业方面胜利地向英国的领导地位挑战”[⑥d]。

以上探讨的是开放这种政策在人类历史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开放的政策也是自发的。但是,这种开放政策对发展一定国家的经济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却是极有启发的。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研究了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把这些开放政策提高到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它表明了在跨越发展的新制度下应当利用开放政策发展本国的生产力,使之赶上或超过母国或旧制度的经济发展水平。马克思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基本政策:就是改革和开放。在说到对外开放时,邓小平把我国的国情同当前世界的特点作了比较分析。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①e]如何发展呢?在《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一文里,他特别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②e]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开放的重要意义,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e]邓小平同志讲这些话的时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提出的。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④e]邓小平以上这些论断,它们的内在联系是很清楚的: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上还落后的国家自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这个事业要遵从现代化生产规律来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当代世界的特点,利用开放的手段,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先代化生产的方法和手段,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发展的开放理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又是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三、改革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邓小平同志说,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⑤e]这里,不仅把改革与开放联系起来,并且要求我们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理解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改革与开放的政策,在一般国家或一般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可以采用的,但是在社会跨越发展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了加深这一方面的理解,我们力图从马克思的社会跨越理论对以上的关系作出唯物史观的理论说明。因篇幅所限,我们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首先,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方式重新进行理解。以往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多是在“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逻辑上进行理解,所以,关于社会跨越发展中的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问题不能提出来专门进行讨论。为了进一步理解唯物史观的跨越发展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特别是与改革的关系,我们应特别指出,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关系。

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来说,社会发展规律是就人类的“类”的客观规律说的。这里就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它是由低级到高级有规律的演进的。用现在的观点来说,这是客观的历史规律。就每一个民族,某一国家来说,它的发展却因一定的目标、国内的条件,它的发展基本上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两种生产方式相近的,是“依次演进”形式发展;另一种是生产方式不相近的,则是以跨越形式向前发展。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发展说明前一种形式,这一方面我们容易理解。关于第二种形式,马克思也以唯物史观理论作了说明,这即:“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是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①f]。如果说,第一种社会发展形式容易理解的话,那么,后者则是要求超出一国的界限来考察社会的矛盾运动。对前者,靠我们以前熟悉的历史逻辑就可以理解。可是对于后者则不然,它不仅要求了解一般的历史逻辑,并且要求具体地分析国际国内的条件才能把握。从这个意义上,它是微观的一种发展形式。今天我们探讨改革开放的问题,就是要研究这两种社会发展“手段”不仅是符合唯物史观一般理论的,而且要了解它们在社会跨越发展的这种形式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研究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制定唯物史观过程中,十分重视跨越发展形式的研究,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在建构这一历史观的“艺术整体”上。这一历史观的唯物一元论,廓清了罩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迷雾,表现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而且,在实践上,为进步人类探讨了社会发展不同的具体形式。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将社会的“依次演进”的发展与“跨越”发展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形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两种社会发展形式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具有不同的情况。“依次演进”这种形式,其发展表现为“非常缓慢”。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原因。一个是物质利益的原因。在这种演进中,“各种不同的阶段和利益从来没有被完全克服。而只是屈从于获得胜利的利益,并在许多世纪中和后者一起延续下去。”另一个是观念方面的原因。这指的是“意识有时似乎可以超过同时代的经验关系,以致人们在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中可以依靠先前时代理论家的威望。”[②f]对于社会跨越发展这种形式,它的情形则不同,其发展则表现为“异常迅速”,因为它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

第三,改革在社会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探讨了以上的问题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分析改革在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建构了唯物史观一般理论之后,曾深入地进一步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如果说,在唯物史观建构的初期,主要是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的英雄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历史观以及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史观。对以上这些历史观的批判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那么,以后的研究,在历史上主要的表现为人类各个时代的具体的发展史,《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则是其主要的表现。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发展形式的研究,我们熟悉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表现。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的跨越形式中,不只是跨越资本主义这一种形式,正如我们已经探讨的,人类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都有跨越发展的情况。跨越发展就是历史有条件的超常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局限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考察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考察该民族、该国家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时,以“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物质的、精神的各种成就改革该民族、该国家的以往旧的物质利益关系、传统观念就成为促进或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因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就马克思分析的历史上的英国为例来说明。英国在“诺曼征服”之后,称帝的威廉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在英国推行了一整套改革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土地分封方面,把征服英国时的军事组织,通过土地分封变成各级封建制度;各级封建主都有随时效忠国王的军事义务,因此,使封建制度与军事制度一体化。“他需要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以便随时平息人民起义。”在政治制度方面,威廉取消了原四大伯爵领地,改为郡制,郡成了最大的地方管理单位,并且,每个郡的郡长都由国王任命。在法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威廉在原来国家立法系统上,保留了各级地方法院,却扩大王国法院的司法权。在税收方面,为了向大小封建领主征收赋税,威廉将自己的特派员派往全国各地,“这些人的报告均收入他那本土地调查清册”。为了收入,还特别对诺曼底来的商人实行特别移民法。“同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的犹太商人必须为国王的庇护而‘慷慨’解囊,从那里起他们即定居在英国所有大城市的犹太人区”。之外,还进行了宗教方面的改革。“建立教会:主教事实上均由国王选定”,他尽管用诺曼底主教去取代英国主教,国王的封侯均不得被开除教籍,未得到他的同意,任何宗教会议均不得发布决定[①g]。以上改革,在英国建立和巩固封建制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改革也和开放一样,因历史时代和一定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从社会跨越发展这种情形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处在一个“已经发展了的历史时代”,在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建立和巩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其最有效的方法,正如马克思通过人类历史的研究得出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的结论,这就是研究“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对外开放;对内,根据国情,在巩固新的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邓小平同志说的:“目标确定了(搞社会主义——引者),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②g]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地说,邓小平的论断,既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又是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理论的。

注释:

①a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②a ③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125页。

①b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5页。

②b ③b 《历史学笔记》第4册,《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199页。

①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125页。

①d ⑥d [美]海斯、穆思、韦兰:《世界史》(中册)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877、954页。

②d ③d ④d ⑤d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3、504、459、504、495页。

①e ②e ③e ④e ⑤e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266、373、63、117页。

①f ②f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5页。

①g 《历史学笔记》第4册,《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1页。

②g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标签:;  ;  ;  ;  ;  ;  ;  

改革开放中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内在关系研究_迦太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