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特性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圈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0)06-0095-05
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关于摄影的本质属性,人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话题。于是,纪实性与艺术性便成为了摄影的基本特性。但争论来争论去,似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为了更好地对摄影有一个更为清楚的基本认识,本文计划迎难而上,以理论梳理为主要方法,以对读者是否有启发为目标,同时尽量做到以开阔的视野为特色,对这一难题进行一番力所能及的再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纪实性,一般认为就是摄影能比以往所有艺术或者方法都更准确、更真实地记录现实影像的特性。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自然属性。而艺术性则是指摄影家能够通过自己的拍摄活动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绪的性质。这两者看上去似乎并不矛盾,在实践中却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摄影诞生之初是没有摄影家这一说法的。从事摄影的是喜欢搞发明的科技人员和以画家为主的美术工作者,目的主要是为了“用光绘画”。所以,摄影起源于绘画,这是历史的事实。并且,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就是仿效绘画的经验,创作核心就是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被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成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艺术。所以,初期的摄影家们在制作照片的时候,往往特别注重摄影作品的画意效果,力图把一张张照片制作得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要求摄影摆脱绘画的束缚,发挥自己真实记录的特性,在现实中寻找和截取美。于是,人们开始发现“原来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从此,摄影艺术开始用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开始学会借助摄影独特的语言来构筑摄影自身独特的美。在这样的前提下,纪实性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人们开始对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有了更主动的运用。摄影开始摆脱“新鲜玩意儿”的既有形象,也不再仅仅是作为“绘画的一种工具”存在。人们相信,摄影可以为他们提供比任何其他媒介更为真实全面的信息。摄影报道和画刊开始得以流行。人们渴望足不出户却亲眼看到各种奇迹和亲临新闻现场。从此,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不仅纪实特性被肯定为摄影最基本的特性,而且其自身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诸多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艺术性呢?它是否还是摄影的基本特性之一?那些提倡尊重事实、发挥摄影真正特性的人们强烈反对摄影的艺术性,他们宣称:摄影有摄影自身的特性!摄影有摄影自身的魅力!而不必做艺术的奴婢!然而,当我们来叩问究竟什么是“艺术性”的时候,我们发现,似乎艺术性并不与纪实性相冲突。早期真实记录的影像多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得它们是优秀的纪录摄影作品呢?原来,纪实性也并不全然是由单纯的技术因素决定的,它也必然要融合历史、文化、道德等因素,才能感动我们,才能成为“纪实”照片。而所谓艺术性一般来说,就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完美的程度”[1]。换句话说,艺术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显然,即便是一张最普通的新闻照片,它对事实最严格的刻守也并不与图片的形式美相冲突,更不会与摄影活动的内容美相矛盾。相反,最优秀的纪实作品,包括新闻图片,往往具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美,从而超越了具体事件的报道,具有了艺术的气质,成为真正具有纪实特性的“美的照片”。
摄影纪实特性被发现之后,我们对摄影艺术性的理解也应该相应地加深,应把包含着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内的纪实性与单纯技术意义上的真实记录特性区别开来。然而,理论似乎很容易说明白说清楚的问题,在实践中却往往有更复杂的表现。纪实摄影成为流行和主体之后,以往的那种仿画摄影作品难道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通过暗房加工出来的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神奇作品难道就不算具有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吗?尤其是在今天的数码时代,我们难道能把摄影限定为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才是真正具有纪录性的作品吗?很显然,人们对摄影艺术性的理解并不会被我们的理论所限定。以画意为追求目标的摄影作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后期暗房加工一直是不少摄影家最偏好的内容,他们甚至宣称,拍摄不过是“收集视觉素材”而已,真正的“创作只在暗房里”。即便是根本就没有后期制作的一次性完成的拍摄,人们也常常把意境、“像画一样”这样的评语作为褒义词用在对摄影的评价中。综上所述,尽管人们说到艺术性时,其具体所指有所区别,但不管是从狭义的“艺术摄影”领域来看,还是从广义的整体的摄影活动来考察,艺术性的确仍是摄影的基本特性之一。
随着人们对摄影认识的深入,我们发现,摄影绝不是仅仅用简简单单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两词就能叙述清楚的。比如摄影的霸权与侵略性、武断化、表面化等特征就成为了近些年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的确,摄影师的镜头无处不在、无所不拍。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希望被拍到,对他们来说,摄影确实存在着一种侵略性,对个人隐私有相当的侵犯嫌疑。另一方面,再客观的摄影师都必然是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呈现给大家的总是经过筛选的“最终图片”。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来说,真的只能按照摄影师的视角去看待未曾谋面的事物,并从心里以为图片展示的“就是事实”。这种隐性的霸权似乎比显性的霸权力量还大。这种潜含着霸权的侵略性,也时常直接以偷窥的形式出现。这种偷窥并非仅仅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偷拍,即便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被拍摄者并不知晓拍摄活动,或者即便知晓却不愿意被拍,甚至是主动参与拍摄活动却被摄影师抓拍到了其不愿意示人的那一面,都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偷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苏珊·桑塔格关于“相机是猎枪”的比喻实在是太贴切了[2]。
与这种偷窥和侵略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摄影的武断性与表面化。既然摄影作品记录的是拍摄者在观察事物时的个人感受,不可避免地打上拍摄者的个人印迹,作品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可避免。这种明显带有作者个人情感与对事物独特理解的摄影作品,不仅对于其他观者而言是片面的,即便是对拍摄者自己来说,由于其拍摄的完全可能是“特定时刻的特定感触”,当换个角度换个时间来看自己的拍摄作品时,通常也会有别样的想法,因此这样的摄影作品对拍摄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片面的。
由于摄影作品只是截取了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瞬间和片段,它往往只能是对特定对象的表面化表现,换句话说,表面化也是摄影的基本特性之一。虽然好的摄影作品肯定有内涵,是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对摄影对象理解到一定程度后并通过摄影语言进行的表达,但由于摄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更易得、更瞬间化,这种表达往往显得偶然和武断。此外,摄影的欺骗性也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为什么其他艺术形式严格意义上也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家却并没有如此较真呢?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摄影的技术特性让其看上去太真实了,太容易误导观众忽略摄影师的存在,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了。所以,值得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创作时对摄影的侵略性、表面化等诸多特性必须有所认识、有所控制,要么给予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要么尽量避免和克服。
关于摄影的特性,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将其总结为了信息特性、技术特性和表现特性三大部分[3],还是颇有启发性,下面就从这样的角度来讨论。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摄影活动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的确,我们的这个时代已经与数字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被称为“信息化时代”名副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中,图像信息无疑是既特殊又非常普及、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能干什么?很多时候仅仅靠表格是无法说清楚的,而必须采集图像信息,贴上我们的照片,它才能生效,才能起作用。很显然,图像信息或者说摄影活动,绝非仅仅是供人们消闲和娱乐的一种玩具,而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获取手段,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是完全可以同纸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人类信息史上的重大发明相提并论的。它有力地加强了人们认识历史、交流思想、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和传播知识的能力,对人类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影响巨大。因此,我们对摄影特性的理解和把握,如果看不到其突出的信息特性是绝对不行的。
关于摄影的技术特性,似乎非常好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反对,但为了获得更具体更丰富的启发,我们还是应该做进一步的考察。摄影作为一门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来看,是指“在光敏材料上,由于光的作用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像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以往有艺术摄影家企图不使用相机而直接在暗房中对相纸曝光进行摄影创作,今天也有前卫的艺术家利用复印机等设备进行“拍摄”活动的客观事实。应该说,这些“摄影”创作,还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但一般来说,我们对摄影的理解还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即“使用照相机”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影像的过程。从这个含义出发,摄影的技术特性至少为其带来了三方面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
其一,摄影具有格外突出的真实性特征。尽管摄影可以有大量的后期制作,拍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拍摄的主观印迹,但它仍然是人类目前为止最能够真实记录被摄对象形象、轮廓、色彩及光影结构的一项科技成果。出现在照片上的形象从技术角度来看,只能是实际被摄物的缩小、放大或者相等的影像。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与人眼所见不同,甚至比人眼更值得信任。相机是完全可以把镜头所见的内容丝毫不差地记录在胶片或其他媒介上的——至少相对于其他媒介来说,摄影获得的影像与实物的外观是最为接近的,是最有资格被称为“绝对真实”的一种技术手段。正因为如此,直观性以及与之相联的对事物形象保存的相对永久性成了摄影非常突出的一个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二,摄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限制。如同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摄影发明之前人类观察事物,总是只能观察到事物某一瞬间的某一个面。但摄影技术却可以让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从众多的视点出发同时拍摄,从而成功地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可以让我们运用高速摄影把超过肉眼极限的细微动作予以表现出来,从而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时间的限制。比如,我们对在空中翻腾的运动员的拍摄,就可以很成功地凝固住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我们欣赏到肉眼察觉不到的动态美。因此,摄影又被称为瞬间艺术。瞬间凝固特性,既让摄影成为了大家口头所说的遗憾艺术,又是其非常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之一。比如教练对运动员的指导,就会通过高速摄影将其动作凝固、分解,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纠正和训练。我们从事摄影活动,就是要善于利用摄影技术的瞬间凝固特性,抓住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富代表性的一个个瞬间,将之凝固下来,克服消失,让人们可以永久地感受美好。其三,摄影的技术特性还决定了其信息量巨大。换句话说,摄影不能像人一样判断被摄对象的主次、轻重,它只能对镜头所见的全部内容进行记录,从而提供往往超出我们拍摄者本身预计得多的信息。不管你是否愿意,一切出现在摄影图片中的因素,甚至包括模糊部分的光影和色彩都传达着其自身代表的各种信息。此外,由摄影技术特性带来的景深、调焦等问题也是我们考察摄影技术特性不能忽略的问题。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其表现特性也是非常突出的。并且,这里所谓的艺术,绝不仅仅是指艺术技巧或形式美方面的特性,也非小范围的艺术摄影,而是指所有能够上升到艺术层次的摄影活动和摄影作品,包括大量的纪实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认为,任何摄影活动都是通过形象讲话的,既然是通过形象讲话,那就必然涉及美和情感问题,而一旦涉及美和情感,就必然要求我们拍摄者恰当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必然要求我们赋予拍摄对象一定的形象化。所以,摄影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纯技术的工种,而应该包含拍摄者对社会现实、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评价——至少上升到艺术层次的摄影活动必须如此。具体来看,有人将摄影的表现性分为三类情况:一是靠思想取胜获得摄影的表现性。他们宣称“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便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作品”。的确,摄影者的思想境界、人格修养、艺术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摄影作品的内容是否具有美的成分,从而决定摄影作品表现性的有无和深浅。二是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比如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摄影作品的表现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题材我们怎么拍都没有韵味,别人一操作就觉得差别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以精湛的技术获得摄影的表现性,也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办法。这里的技术既包括基本的摄影操作,也包括拍摄者自己探索的新颖手法。
将摄影特性分作信息特性、技术特性、表现特性三大类已经比传统的讨论充分多了,但人们仍希望对摄影特性作更全面的考察,比如被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那些达到创作成熟的摄影家中,没有一位能有其影响大”的美国摄影家、摄影刊物编辑人迈纳·怀特(Minor White,1908-1976)就认为,关于摄影的特征人们讲了许多,但绝大多数使用相机的人却并未真正懂得,尤其是不能全面地进行考察,从而难以按摄影真正的规律去工作。他在其著名的《抒情与精确》一文中把摄影的特征分为有形特征和无形特征两个部分[4],并且强调,有形特征和无形特征总是相互交错、共同发挥作用的。
“精确影像、无限复制、连续影调、差别调焦和全面清晰”,以及“多重影像”、“动体模糊”,是怀特归纳的摄影的七项有形特征。尽管这些词汇的使用有些晦涩,但透过语言的隔膜,细细揣摩,我们还是非常有收获的。其中,精确影像、无限复制、连续影调、差别调焦和全面清晰这五个要素或特征虽然已经是老话题了,但对今天的人们探索摄影自身的美,仍然是把握摄影特性非常核心的部分。通过多重曝光或后期加工获得的多重影像被认为是“摄影是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至少是摄影可以获得的一种特殊效果,列入摄影的有形特征无可厚非。另一方面,由于感比材料感光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相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飞速发展,摄影家已经能主动控制运动模糊的程度了。“运动是凝结住呢还是让它模糊,是由摄影家自己选择的事情”,因此,将之列为摄影重要的有形特征也无可厚非。
怀特主张的“摄影的无形特征”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无形特征就是现场感和它的孪生兄弟——真实感。这一论述启示我们:清晰度在摄影中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意义。对此,专业摄影家往往理解非常充分,而不少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却忽视了摄影的这个最基本特征,一味追求画意和朦胧,致使自己长期不能真正地进入摄影。“纯真的目光”是怀特“摄影无形特征”的另一个。他告诉我们,所谓“纯真的目光”就是要求我们要像儿童那样地去看——带着新鲜感和更强烈的好奇心去看,“新鲜感是最重要的,没有新鲜感就不能拍照!”的确,如果没有拍摄的冲动,我们就不会开动相机,摄影活动就无法完成。既然让我们从事摄影活动的主要幕后力量就是这种新鲜感,就是这种如孩童般好奇的“纯真的目光”,将之列为摄影的无形特征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它启发我们要“学会用相机去观察世界”,“用摄影的方法去观察世界”,永远保持新鲜感才能持久地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怀特主张的摄影无形特征的第三个是“选择”。他认为,所有摄影家都选择他们的题材,并且还“从选中的题材中找出有意义的形式”——因此,选择(Selection)便成了摄影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选择,不管是费时费力、深思熟虑后获得的,还是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一瞬间捕捉到的,都体现着摄影家一定的个性。尽管“所有这些都是在摄影家头脑当中进行的”,“很难找到合适的例证去直接说明”,但总体上来看,摄影的选择的确是摄影家内心持有态度的反映,是感受的结果,是被动的。因此,将之列为摄影的无形特征之中,可以很好地启发我们学习摄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我们“挑选”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得出我们的结论: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记录和表达的媒介,如同文字,我们可以利用之写最富想象力的诗歌,创造出最幻化的场面,也可以利用它做最客观的报道,成为法律文件和客观事实的证明。从事摄影及其研究的人,应该有足够的宽阔视野,既不拘泥于小小的自我,又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理论自觉,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推动中国摄影的发展和进步。
标签: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