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人名与主题关系探析论文_王乾

《药》的人名与主题关系探析论文_王乾

王 乾

(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广元 628000)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严肃认真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爱国忧民,面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深感救国民于水火必先通至灵魂,于是弃医从文。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笔就再也没有停过,他的呐喊之火就再也没有熄灭,期盼可以唤醒正沉睡着的国民。正因如此,其小说集《呐喊》应时而生。作品虽说写的是平凡人,记的是平凡事,语言凝练,简洁,但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主题,今天,我就以该小说集中《药》所使用人物的姓名来探析这种特点。

鲁迅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因为“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才能的。”(《且介亭杂文一集·五论“文人相轻”》)在鲁迅看来,如何给人物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作家的艺术水平。如果作者能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修饰手法为作品的人物命名,往往就会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或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划;或者有助于作品主题的开拓。而这一切,在《药》的人物命名中都得以鲜明的体现。

作品中提到的人物有11个,有名有姓的只有华老栓、华小栓和夏瑜3个人,有姓无名的有康大叔、夏三爷两个人,有名无姓的是红眼睛阿义,无名无姓只有称呼或代称、绰号的有华大妈、夏四奶奶、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5人。他们可以分为三类:革命者夏瑜,愚味麻木的群众华氏一家、夏四奶奶、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统治阶级的走狗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透过这些人名,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隐藏于背后的用意。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暗线是夏家。明线是主线,突出的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则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作品一方面愤怒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杀革命志士,麻痹和毒害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省了辛亥革命的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而孤军奋战,最终惨遭失败的沉重教训。这正是小说的题旨之所在。也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夏瑜,由“夏”“秋”为季节相连。“瑜”与“瑾”意思相近不难理解夏瑜”暗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瑜、瑾,本为美玉,比喻美德。从这方面看,夏瑜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那种美玉般的品质,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名如其人。另外“夏瑜”,可谐音为“下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他母亲被称“夏四奶奶”也不是巧合?“夏四”应为“下四”谐音,有低三“下四”之意,由母子二人姓名点明夏家处于社会的底层地位,夏瑜也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他为解放劳苦大众而革命,但并没有得到底层群众的理解,甚至族人和母亲都不理解。从这个角度看,既反映出社会底层民众(下)的愚昧(愚),又指出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革命者其革命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以此总结严重脱离群众的辛亥革命最终惨遭失败的教训。

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的名字拆开来解就是老的全(麻)木,小的全(麻)木,而且是非常(大)麻(妈)木。无论老的(华老栓、华大妈、花白胡子、夏四奶奶)少的(华小栓、二十多岁的人),无论有病的(华小栓、驼背五少爷)还是没病的(华老栓、华大妈、花白胡子、夏三爷、夏四奶奶)通通是麻木的。这正反映出当时中国底层群众麻木不觉悟的情况。华老栓愚昧的相信人血馒头能治儿子的痨病,居然去买浸染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把它当药给小栓吃。而且对革命者冷酷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却毕恭毕敬。终究没能救儿子的命,没能“栓”住儿子。“二十多岁的人”和“花白胡子”分别代表年轻者(夏瑜的同龄人)、年老者,他们与病态“驼背五少爷”对革命者宣传真理“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夏三爷,夏三谐音“吓傻”。他害怕闹革命的亲侄子连累自己,向官府举报,还得到了“二十五两银子”。夏四奶奶姓名中“夏四”又可谐音“吓死”,对儿子为革命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可见,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长期的麻痹和毒害,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康大叔,他的姓和称呼几乎就是“广大奴隶”的(广、隶组成康字,大叔可谐音为“大”“奴”)合成。他凶残、贪婪,是统治阶级忠实的走狗和帮凶,是“暂时坐稳了奴隶”人中的一员。他不仅杀害了革命者夏瑜,用浸染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充“药”换钱,还口口声声说“包好”。 红眼睛阿义,一个敲骨吸髓的封建狱卒形象,从夏瑜那里,他榨不出一点油水来,听到夏瑜劝说,反而恼羞成怒的打了他。甚至连夏瑜身上剥下的衣服他也拿去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条“红着眼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狗模样,他哪里还有什么 “正义”良心。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一边用“人血馒头”麻痹和欺骗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边拿起“屠刀”残酷镇压革命者。

由上可见,鲁迅先生在为本文人物取名时,有的使用影射法(如以夏瑜影射秋瑾),有的使用谐音法(如“夏四奶奶”的“夏四”不会让我们想起“低三下四”吗),有的使用合成法(如康大叔、华老栓、华小栓),有的使用借代法(如花白胡子)等,手法多样,但又都能恰当的表现人物形象,为作品主题服务。

论文作者:王乾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药》的人名与主题关系探析论文_王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