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蓉
四川省仪陇县新政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质疑,如:抓文章的标题,抓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语句,抓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等。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此以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引导质疑;例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下面一些途径来引导学生质疑。
一、抓住文章的标题质疑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方法。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对文章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巧妙设疑,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学《草船借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问题:课文题目为什么说是"草船借箭",借东西可以这样借吗?然后引导学生试着把"借"换成"骗、偷、抢、运、造、买"等词语,讨论是否合适。最终学生明白诸葛亮"借"来的箭在火烧赤壁时"还"给曹军了,正是一个"借"字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这也是周瑜和曹操所不及的地方。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是学习该文最好的抓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两个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让他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细读课文,就能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细读课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中的"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质疑: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他的杰出?他的爱国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可以说,抓住了这两个词语,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草船借箭》一文最关键的词语是最后一句中的"神机妙算",可以这样设问:周瑜为什么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呢?(或者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三、根据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质疑
重点句或者是作者的情感所系,或者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或者是含义丰富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抓住重点句对于理解全文内容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重点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三次写到"亲切与舒服",就可以抓住这三句话进行质疑:作者的每次"亲切与舒服"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四、从文中的"空白"处质疑
中国书法中有"留白"艺术,不少好文章也常常"留白"。文章的空白处是作者故意留下的、让读者充分去想象去联想的地方,往往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创造性的补充或者还原省略的意义。《白杨》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文章,文中有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的汽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连用几个"只知道",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孩子们对父母、对新疆有许多的"不知道",这正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于是质疑:孩子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展开想象,学生明白了文章省略的很多"不知道",如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将来要他们做什么,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不知道新疆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等等,而这些不知道的,正是父亲要告诉他们的。
五、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角度去质疑
编入课本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往往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如《凡卡》一文,在谋篇布局上匠心独运。文章在些凡卡写信这一过程时,插进了乡下生活的大段回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插叙的内容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可以这样设疑:文章写凡卡给爷爷写信,为什么中间插进几段乡下生活的回忆?这里的插叙部分可以删去或写在前面吗?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插进对乡下生活的回忆,是为了衬托他对现在生活的厌恶和绝望;运用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六、结合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质疑
一篇好的文章,在写作上常采用一些适合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教学中要善于在写作方法上质疑,引导学生理解表现手法对于文章的作用。如《落花生》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小学生来理解这种写法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桃子、苹果、石榴很漂亮,为什么作者却说它们不好呢?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桃子、苹果、石榴对于花生来说,起着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作者要借花生的特点来比喻做人,告诫孩子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外表漂亮而没有用处的人。
七、从反面或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
所谓反面质疑,就是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者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质疑可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刺激,犹如"平地起波澜",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如教《跳水》就可以反面引申:船长如果不开枪逼孩子跳水,还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吗?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用帆布、用棉胎垫在甲板上……让学生用他们想到的各种办法与开枪逼孩子跳水作对比,得出船长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唯一明智选择的结论,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
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教师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并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武松打虎》一文,先让学生找到酒倌夸赞酒好,三碗不过冈的句子,再读读武松说喝了三碗怎么一点也不醉的句子,然后提问: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在学生产生疑问后,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来说明是否矛盾。在"矛盾"的兴趣驱使下,学生都能自觉地去读书思考。教师抓住"矛盾"发问,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真伪,最后"矛盾"逐渐消失,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了如指掌。
巧妙的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活学生的想象,从而发掘文章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设计好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善于在关键处质疑。引导学生质疑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发现问题,并在阅读和思考中解决问题。只有思考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可以促进更深入地思考。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此以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傅华强 张银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9,1(B):56-57.
论文作者:王华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新疆论文; 文中论文; 矛盾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