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实践探索智慧课堂之路
李 敏 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
文章简介:本文向大家介绍了“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的课程样态,课程文化主张,以《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为例,阐述了“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实践探索情况和课程魅力,是迈入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 主题式 融合课程
一、主题式融合课程绽放课程新样态
当前,我们常看到了的音乐歌唱课堂教学样态是:一个有趣或好玩的“引入”开头——学习歌曲重难点及知识——学会演唱歌曲——熟练演唱,融入表演唱等。
本文讲的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实践,这种课堂以“某主题”为研究核心,前期是学生自主学习、整理资料、排练实践的过程,终极课堂以成果展示会的形式呈现,以我校开展的《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为例:一首歌曲《春晓》把大家引到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通过视频《春分》,让大家知道春天从“立春”开始,春天来了,物候慢慢发生变化;伴随“春”的音乐和朱自清《春》的散文片段,孩子们把自己编排“春”的舞蹈、“春”的朗诵、“春”的演奏、“春”的表演唱搬上了小舞台,如行云、如流水、如诗画。不仅如此,他们还以“春”为主题,画春天、写春天、照春天,把物化的“春天”也搬上舞台,与让多彩与美丽相伴。在展示课堂上,孩子们把“春”以“声”的形式,以“舞”的形式,以“影”的形式,把生活“春天”,文化“春天”,艺术“春天”再现舞台,让各种艺术审美呈现舞台。孩子们课堂上唱春天、奏春天、颂春天、画春天、写春天,让春天在文化的舞台上灵动、闪耀;课堂外他们用探索的眼睛去找春天、看春天、闻春天、感受和发现这个美好春天,春天留在了孩子的自然生活中和文化生活里。这种课堂,它以音乐为核心,以“+”的方式联系课内课外,整合了语文、舞蹈、美术、信息等学科;这种课堂,以音乐为线条,联系生活与艺术,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与提升,这就是 “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
二、融合课程彰显新课程的文化主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六大目标提出了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的“六大改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与传统决裂的决心。
(一)融合课程成为新课程的一种文化主张
1.它以国家课程为依据,是课程走向综合化的一种策略研究。它基于学科融合,在课程结构上打破学科边界,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实现关联学科知识与信息的统整;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它通过改变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课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等。
2.它基于学生素质发展和培养,为学生创设更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而主题式融合课程则以学生的经验世界为依托,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它基于课程建设与发展,改变了教师长期以来“学科本位”的工作方式。要实现主题式融合课程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他们将围绕着某个主题,紧密组合为一个研究整体,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延展到关联学科领域,从学科知识到相关文化,以主题为纽带,把大家从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战队”,向新的领域进军,从课程建设的“局外人”改变为“创生者”。
这些思想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课程建设提出了哲学意蕴的思考。
(二)融合课程的现实意义
1.融合课程让学习本身更有意义。当前我们基础教育中,学生学的知识大多用来应付考试,肤浅而脆弱,学生很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课程融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把碎片的、割裂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主张,形成有生命力的知识、活化的知识,从而激发孩子自主探索深入学习,让学习本身更有意义。
2.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人大脑的学习是以“模块”的方式进行复杂学习,把课程进行整合,能协助学生创造“模块”与“联结”,能协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其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并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同时,它还有助于左右脑的协同思维。这种协同思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思考力的发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的实践
(一)突显文化韵味,打破学科堡垒。
1.突出审美为核心。融合的课程设计依然遵循和突出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合唱、舞蹈、器乐、诗朗诵、绘画等综合艺术,融合再现,让学生感受综合艺术在音乐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等之外还有画面美、环境美、创造美、意境美等,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艺术美感,产生对音乐及综合艺术的学习热情。
2.打破学科课程堡垒。歌唱、合唱、美术、舞蹈、器乐、朗诵同属于艺术门类,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又把它们分割开来,然而这些学科它们本身就有着紧密的关联,如:舞蹈,本来就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器乐和朗诵、器乐和演唱等等。现在我们重新把这些有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目的就是体现一个大文化背景,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把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凸显“文化味”让“文化味”更浓。
(二)关注学生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关注学生艺术实践。“音乐+”主题式融和课程是含括:综合艺术实践与展示课程,它以音乐、美文为主线、主要内容为纽带,通过“+”的方式,把舞蹈、美术、诗歌、合唱等其他艺术文化形式加进来,让音乐的艺术魅力再升华,体现综合艺术与音乐的美。学生需在前期做好相应的实践准备,如:分组、分工、整理资料、制作PPT、协同表演和排练、主题绘画、户外摄影等,分组做好准备后,还要为最终的展示活动做好策划和排练,邀请嘉宾、印发邀请函、节目单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实践。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运用通感联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把“创造”有机设计在每项实践活动,对艺术的体验和表达中,就是为了发挥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搭建的艺术展示舞台就是让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意得到展示和激发。
(三)关注过程管理,明确课程目标。
1.制定一个共同的主题。主题式融合课程,是以某任务为中心目标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学习的课程。如:《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春”就是我们联系音乐、乐曲、诗歌、绘画、舞蹈、风俗等文化方面的主题,所有的资料、素材、活动主题都围绕着“春”来进行。
2.强调过程分工和组织。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组织与学习的过程主体都是学生,基于小学生能力基础为条件,在组织课程实施的时候,为确保展示课程的完美实施,需做好相应的前期组织:①制定本课程实施目标和方案。主题式融合课程它需要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制定学期计划的时候,就要把该课程计划纳入在内,给学生明确好主题和任务目标,准备的时间和展示时间、地点等相关规划。②协助学生做好活动分组工作。活动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如:诗歌组、器乐组、舞蹈组、歌唱组、绘画组等,每个小组选出2名组长,负责组织、跟进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定期向老师汇报。③挑选有责任心的组长。正组长一般在专业水平上、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上有一定的个人优势和特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组织好后期的排练工作并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副组长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他可以是个热心人,可以是父母方面有艺术特长的人,可以是家里有排练场地的人等等,老师可以从活动资源方面来考虑相关人选。④给每个小组明确任务。首先,明确好所有准备是为了展示会而来。其次,明确分组任务。如:资料组同学要查找有关春这个节气和相关风土人情的资料,并制作一个3分钟左右的展示PPT;诗歌组的同学要找出系列体现“春”主题的古诗,选2-3首配好相关音乐,组织一个朗诵表演等等⑤组织实践和定期汇报。各小组明确任务后,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实施。为组织有效,老师可以设计好一个《过程评价记录表》,通过项目过程指向、评价指向,让小组长带领学生与义工家长共同去完成任务,目的是使任务能及时开展和完成,家长评价与督促使任务质量提升。
3.制定展示方案策划。由于资料、节目情况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展示活动必须到最后阶段才能有基本雏形。为此,接近汇报活动展示前期,由老师带领几个小组的小组长和相关家长开展筹备会,会议包括几方面内容:①节目的编排。在编排上,老师可以一个“节目编排表”,引导学生及家长在展示汇报演出时,扣紧主题设置几个章节。一般为三篇章式,以《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为例:引子——第一篇章(春风化雨 “快”)——第二篇章(春满人间 “慢”)——第三篇章(春意浓浓“快”)——尾声(延展),当然也可以为“起承转合”四篇章式结构。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商议,完成一个篇章结构式的节目单。②制定展示活动当天的组织机构。组织开展一个展示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需要有家长的协助和参与。如:活动的策划、活动的系列安排、节目的表演等等,这是一项大活动,大家的分工要明确才能组织有序。③撰写主持词和培训主持人。主持词撰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展示活动的一个难点,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节目的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等通过主持词表现出来。为使演出的思想结构清晰,一般我们以篇章为整体进行主持词设计,即一个篇章一段主持词,引子之后主持词带出活动主题。为使孩子们得到锻炼,我们可以设立总主持负责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以及三个篇章的分主持。主持人的培训可以由孩子的能力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专门辅导,有必要的可以由相关家长负责培训。④节目之外的工作。除了表演活动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的组织工作需要配合。比如:设计邀请函、节目单,邀请其他家长,找场地排练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家长总策划下由孩子独立或团队完成,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我们大人尽量不插手,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4.全面开展好展示活动。综合展示活动是“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的具体表现,它是课程实现融合的载体。学生在前期的分组准备,将通过这个展示活动实行交融、互通,正如文章前面所介绍一样,一个个春的情景画面,一个个春的诗意盎然,将随着春的音乐、春的舞蹈娓娓道来,一个“文化春天”呈现课堂。
(四)关注孩子成长,实施过程评价。
《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第三条规定: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学习正好就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实践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呈现在整个学习、实践、展示过程中,在重要环节过程我们设计了组长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的内容,同时我们也用照片、录像等记录孩子的表现,及时评价促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艺术实践。
(五)关注家校联动,拓宽教育资源。
主题式融合课程的开发,涉及交叉学科,涉及开放式学习,固然离不开各种资源。比如,学生要收集整理资料,那么他需要网络和电脑;学生需要排练节目,他需要场地、音响设备、人员指导;课程需要综合展示,那么需要一个较大的舞台或表演场地、需要家长的协助等等。我们在推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启动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检阅孩子分组工作时,我们就有家长利用自己开的咖啡厅,给孩子们开展了一次“小小钢琴演奏会”,让全体的小组成员和家长进行了一次观摩学习,活动凝聚了学生和家长,又促进了钢琴学习交流。又如:我们在展示会活动的时候,就有家长协助我们设计节目单和印刷,还有的家长协助给孩子化妆,租借演出服等。在推动家校联动的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拓宽思维、拓宽渠道,根据校内外的不同情况,通常把资源条件归为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影视资源、场馆资源(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电视台、公园、植物园等)、家长人力资源(各种专业人士、义工人士)等。校内资源包括:教室、功能室、运动场所、图书馆、植物园、网络、电脑、教师人力、学生人力等。
“音乐+”主题式融合课程,通过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资源的整合及学习方式的整合,实现学生能从多重视角整合处理相关信息,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的深层思考和多维融合,加深了对学习主题的认识,加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是学习更具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迈入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 万伟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校本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伙伴协作》 李子建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③《群落式课程》 丁杭缨 主编 现代教育出版社
④《校本课程论》 钟启泉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主题论文; 艺术论文; 春天论文; 音乐论文; 家长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