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黄岸先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外科一病区 广西 南宁? 530409)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采用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纳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18例,实验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2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排气时间、疼痛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更长(P<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采用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不仅术中出血少,并且可早期下床,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有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电子胆道镜;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209-02

胆总管结石指的是胆总管内的结石,有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两种[1]。临床上针对胆总管的治疗是采用开腹手术或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解除胆道梗阻[2],传统开腹取石可获得可靠的疗效,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术后残石率高,并且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次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并与开腹手术效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纳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经B超或磁共振提示为胆总管结石。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开腹取石手术)与实验组(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手术),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8.8±3.6)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13.6±2.6)个月;结石数目1~7枚,平均(3.7±1.1)枚;4例为单纯胆总管结石,14例为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实验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8.6±3.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4.1±2.2)个月;结石数目1~8枚,平均(4.2±1.6)枚;6例为单纯胆总管结石,16例为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无感染性休克;通过超声、胆管造影检查或磁共振确诊;患者既往未进行手术。

1.2.2排除标准 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常规血常规、生化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术前禁食禁水4~8小时,术前1小时给予抗生素。患者都采用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

1.3.1对照组 行开腹手术,右上腹肋缘下作斜切口,首先切除胆囊,然后切开胆总管前壁1~1.5cm,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采用胆道镜探查或者胆道造影,确认无残余结石后置T型管引流,然后关腹。

1.3.2实验组 体位头高足低,向左倾斜20~30°,在肚脐下缘做长1cm的小切口,建立气腹,腹内压控制在12mmHg~14mmHg。腹腔镜手术为标准四孔法,使用电凝钩或者超声刀将胆总管切开,可先留下较长的胆囊管,便于牵拉切开胆囊管;从主操作孔放置能够旋转的弯式鸭嘴钳进行胆总管取石,然后再置入纤维胆道镜再次取石,探查无残留结石后置T型管引流,对腹腔进行冲洗并逐层缝合。

术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抗炎与补液治疗,于术后1w行T管道造影,如果无结石残留则于4~5w后将T管拔除。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疼痛率、结石残余、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并发症(胆瘘、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汁渗漏等)情况。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更长(P<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胆汁渗漏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8%;经统计分析,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9,P<0.05)。

3.讨论

自1991年首次应用腹腔镜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以来,国内外诸多研究报道均指出该术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与传统开腹取石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具有理想的微创性,手术切口小,在直视下能够将术野坏死组织与炎性渗出物进行彻底地清除,避免了翻动手术无关的组织和器官等,可针对性的对靶器官实施手术,同时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清楚的观察解剖结构,止血效果彻底,对胃肠、肝脏等器官仅有较小的影响,患者术后基本无痛或者有轻微的疼痛,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3]。术中应用电子胆道镜取石可有效地对胆道进行反复地冲洗,将渗漏的胆汁吸干净,可减少术后因胆汁刺激形成的疼痛,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和镇痛时间均减少,这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4]。陈志强等[5]研究指出,腹腔暴露程度、手术时间与术后疼痛都将影响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腹腔镜手术则对胃肠道的刺激比较小并且腹腔环境并未暴露在外界,因此大大减少了术后肠梗阻、肠粘连的几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更长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实验组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具有相似性[4-5]。结果提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采用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不仅术中出血少,并且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有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武强,王京立,杨敖霖,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2):120-123.

[2]谢浩,龙昊,宋正伟,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359-2360.

[3]刘伟,郑军,赵延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59-2361.

[4]沈志宏,鲁葆春,任培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1024-1026.

[5]陈志强,曹立幸.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727-731.

论文作者:黄岸先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0

标签:;  ;  ;  ;  ;  ;  ;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黄岸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