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对院外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论文_陆晶晶,唐月琴,姚瑞云,费莺莺

无锡市中医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1

摘要:目的 探讨在院外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过程当中运用行为干预,对院外糖尿病患者的自护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自我院内分泌科病房出院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住院期间均参加同样的小课堂糖尿病教育,出院后进行同样频次的随访,其中干预组在随访过程中运用行为干预,分别于3个月,半年后评价患者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代谢指标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关键词:行为干预;糖尿病;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在院外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控制血糖。自我管理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并促进其发生行为改变[1],从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一步改善患者血糖、减轻体重,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最终减轻了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危害和经济负担。为了促使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需要向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随访,因此,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应向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和随访方向发展[3]。但目前许多患者尚未认识到随访的重要性[4],且随访教育仍停留在知识灌输阶段,未能注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状况,忽略了此过程中的行为干预[5]。目前已有关于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控制方面的研究,但只见个案报道和前后对照研究,几乎未能进行随机对照研究[6]~[7],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在院外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过程当中,运用行为干预,探讨其对院外糖尿病患者的自护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为行为干预在院外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 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生活自理、长期居住无锡市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为干预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8~70(52.0±10.9)岁。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18~70(50.0±12.5)岁。排除标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严重糖尿病肾病等;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如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意识不清或不合作、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表达不清者;精神疾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剔除标准:连续3个月未参加随访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病程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愿意合作,知情同意,并签订糖尿病管理合约。

1.2 方法(1)分别建立两组患者个人档案,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医保情况、住址、联系电话、建档日期);临床监测指标(体质量、BMI、腰围、血压、HbAlc、FBG、餐后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微量蛋白、心电图、血管彩超、踝肱比、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眼底及足部情况),行为干预组设立①行为目标及评价(行为习惯、设定目标、随访评价);阶段目标详单(目标条目、达成时间、达成目标的障碍、解决障碍的方法、患者签名、护士签名)。(2)两组在住院期间均参加同样的小课堂教育,每周三次,每次40分钟(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低血糖防治、生病期间管理、并发症防治),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3)出院后随访 两组出院后第一次隔2周随访,之后每隔一个月随访一次。对照组随防时采用常规的问询与说教式传统教育。行为干预组在随访过程中运用行为干预:与患者讨论后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在考虑患者意愿的基础之上与患者协商后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目标尽量选择患者容易达到并对血糖控制有明显效果的,促使患者在达成目标后体会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激励患者产生自主行为改变的愿望。因一次设定的目标太多,患者常很难达到,容易产生挫败感,不利于行为改变,每次制定一个目标,让患者回家实施,定期回访,如目标达成,根据患者情况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如目标未达成,于修改目标,让患者再次回家实施,继续定期回访。

1.3 评价指标 3个月后测身高、体重、腰围、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让患者填写自护行为量表,6个月后再次检查以上指标及填写量表,另加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对两组之间的指标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专门统计管理人员执行。所有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结果均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2例因其他疾病退出,3例3次以上未按时参加随访,予以剔除出组,如期完成随访的对照组48例,行为干预组47例。对两组随访后6个月的结果进行全面评估,目标达成率为95%,6个月代谢指标:BMI、FBG、PBG、HbAlc、胆固醇、三酰甘油,与两组在随访前相比,行为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见表l。发放自护行为量表,各条目得分,行为干预组较对照组得分提高明显。

3.讨论

随着糖尿病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糖尿病教育中运用行为干预逐渐被医护人员关注和认识。行为干预促使患者发生自我管理行为改变,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能改善患者血糖、减轻体重,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在随访过程中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行为干预,促使患者进行有效的血糖自我管理控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显示,在针对于院外患者的随访过程中通过与患者讨论、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建立个体化的行为管理方案,督促评估跟踪目标达成情况,6个月后能有效地促进患者发生行为改变。实施行为干预后,患者具备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患者的代谢指标下降,管理后6个月,FBG、PBG、HbAlc、BMI、三酰甘油与入组时比较,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现,对照组随访前后患者代谢指标变化较试验组偏小,表明了行为干预的血糖控制疗效显著。

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估发现,行为干预后较干预前相比,量表中的各项内容均有较大程度的改观,表明了行为干预对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0.

[2]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5-936.

[3]Funnell MM.Brown TI.Chihls BP.et a1.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Care,2008.3 J(I s):97一104.

[4]李华,杨华章.我国开展糖尿病随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护理学报.2006(03):33-35.

[5]郭晓蕙,楼青青.我国糖尿病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6-7.

[6]楼青青,杨丽黎,王青青.1例2型糖尿病患者7年的随访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13-614.

[7]戴霞,周爱民,罗艳霞,等..糖尿病患者居家饮食行为改变对糖尿病控制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03).491-492.

论文作者:陆晶晶,唐月琴,姚瑞云,费莺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  ;  ;  ;  ;  ;  ;  ;  

行为干预对院外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论文_陆晶晶,唐月琴,姚瑞云,费莺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