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提努斯有“本体论”吗?论本质的哲学意义_本体论论文

普罗提诺有“本体论”吗?——兼论Hypostasis的哲学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普罗论文,含义论文,哲学论文,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4)02-0019-07

人们一提到普罗提诺,往往会想到作为他哲学体系核心的“三本体论”(,Hypostasis)——太一、理智和灵魂(the One,Intellect, Soul)。然而,他在何种意义上称呼三个最高者为“本体”(hypostasis)是一个引起学界长时间争论的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译词的问题,它还关涉到普罗提诺整个哲学体系的根基,其哲学史的意义还可能关涉到基督教“三位一体”思想(one ousia,three hypostases)的历史演变。在中文语境中,我们还可以问普罗提诺是否使用了“本体”(hypostasis)①来构造一种自己的本体论(ontology)?我们必须通过对文本分析和历史追溯以还原普罗提诺的hypostasis的用法和含义,才能对这一重要问题有一种较为客观的回答。

一、问题的缘起、演变及争论

近年来中文学界也对这个问题多有讨论,主要意见是把Hypostasis译为“本体”,并认为这是普罗提诺的本体论标志。赵敦华教授认为,“柏罗丁[普罗提诺]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本体论”,普罗提诺“使用了hypostasis这一专门术语来表示自己哲学最基本的范畴”。[1](P23)赵敦华教授首倡把它翻译为“本体”(为示区别,substance译为“实体”)。随后的研究者大都采用这一理解和翻译,“普罗提诺的三本体论”也几乎成了固定说法。《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一书注意到了西方学界的观点差异,但认为这仅是翻译的问题,仍采用“本体”的翻译。[2](P1150,1175)

值得肯定的是,西方学界也非常看重hypostasis在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中的地位。Peters(1967)在《希腊哲学术语:历史词典》中总结的“三本体论”很有代表性。他解释 Hypostasis为:“站在……下面,因此也是实体(substance)”;真正的存在(real being),常用于与表象(appearance)相对。他解释说,在柏拉图的系统中,eide(型相)都是hypostases(本体),因为它们“是真正的真实[存在]”(they are really real,ontos on),只不过柏拉图没用这个词。Peters把这个词的最初出现追溯到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对柏拉图的数字化解释。他认为,这个词是个“综合”(syncretism),包括(1)曲解了的《巴门尼德篇》的“一”,(2)《蒂迈欧篇》的创世神和亚里士多德的心灵(nous)的混合体,(3)柏拉图的世界灵魂。这三者是“三个存在的最高本原”(three supreme archai of being),先是出现在柏拉图主义者Albinus和Numenius的著作中,而普罗提诺才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并被普罗克洛(Proclus)用辩证法推演出来。[3](P92-93)

Peters的文本追溯显然受到了Dodds文章的影响,然而在Dodds的经典文章中,他称呼太一、理智、灵魂三者为“本原”(principle),而且通篇未提Hypostasis。[4]Dodds是最早在英语学界开创新柏拉图主义研究风气的牛津大学学者,他的论断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源头。根据Meijer对Dodds及后续学者工作的综述评价,三者的区分和确立确实如Dodds所说,源自中期柏拉图主义而后被普罗提诺发展到一个极致。[5](P7)笔者又据Meijer提供的线索查了原文(最早的文本出处是Simplicius《物理学注》230-231中转述的Moderatus的说法),但都没有发现hypostasis。[6](P987-993)将柏拉图的理念论用三者加以系统化阐释,确实是新柏拉图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理论。古代作者们都倾向于把这三者称为“本原”(,principle)。所以,Peters混淆了三者的思想的形成根源和hypostasis这个词具体的出处。查看Peters指出的《神学旨要》(Elements of Theology)第20节以及其他章节,确实至少在普罗克洛那里就已经明确使用hypostasis泛指理智世界的诸多本体。[7](P22,206)所以,问题可以具体转化为:谁把hypostasis变成指称超越性本体的专门哲学术语?是普罗提诺还是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

西方学术界有一段时期之所以强调普罗提诺的hypostasis,笔者认为,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使用了(拉丁文译为persona)表示“位格”有很大关系。因为20世纪初的英美学者的普罗提诺研究进路大多是从基督教教父神学往回追溯和理解,可以说是一种神学解构哲学的方式。其中,英语世界第一本严肃全面研究普罗提诺的著作——Inge教长的《普罗提诺的哲学》,就已经把中期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三者称为“三个神圣的本体”,并以类似“圣父、圣子、圣灵”的图式类比来解释普罗提诺的哲学。[8](P94-96,109)虽然他清楚两种传统并不能简单等同,而且明确希腊哲学不把理解为神的“位格”(Persons),但仍肯定普罗提诺确实称三个本原为“hypostases”。[9](P209-210)Inge把三者所在的世界称为“神圣空间”(the sphere of Divine),它们虽然统一、不可分割,但又各有区别。[9](P203)这也许是一种适合新学术领域的阐释策略,但其影响就是令人以为普罗提诺用hypostasis对最高者划分位格。例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就主要采纳Inge的研究,称三者为“一个神圣的三位一体”(a Holy Trinity),还用“位格”(Person)来称呼它们。[10](P284-297)

另一个造成对普罗提诺hypostasis“基督教化”理解的重要文本源头是英译本。第一个英文全集(完成于1930)的译者MacKenna在前言里就声明,普罗提诺最高的神圣者是有层级的三者(a graded Triad),里面包括三个神圣的 Hypostases,并解释说“用现代的宗教术语,就是‘位格’(Persons)”。[11](Pxxiii)他的译本使用了首字母大写的“Hypostasis”更暗示读者这是一个专门术语。译者后加的翻译和诠释强烈影响了译文。然而,“Person”的译词其实是后来基督教哲学原因造成的。[1](P28-29)

随着学界研究深入到文本诠释阶段,上述传统看法也逐渐受到质疑。例如,学术性较强的Armstrong译本在前言中就更谨慎一些,称三者为“本原”,[12](Pxi)而且在很多地方把正文hypostasis译为“实体性存在”(substantial existence)(例如VI.1.6.1②),而不是作为专门术语。在脚注中,他仍然会在做哲学史比较时习惯地按次序称它们为hypostasis。[13](P118,162)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九章集》文本,并采取从希腊哲学源头往晚期希腊思想推进的进路,就会发现这种对普罗提诺的hypostasis的传统理解存在“时代错误”。

二、对普罗提诺的文本分析

“三本体论”的成见由来已久,以致格尔森(Gerson)教授在其《普罗提诺》(1994)一书中需要开篇明义地加以澄清:“对普罗提诺形而上学的总体叙述,典型的说法是认为他的系统包含三个‘hypostases’:太一(),理智()和灵魂()。而这种划分是误导性的。”[14](P3)他的理由有两方面:(1)虽然只有这三者是在理智世界(intelligible world)中,但它们也在“我们”和自然之中;③(2)hypostasis并不是“为诸第一实体保留的一个专门的术语”。他通过文本统计指出,普罗提诺也用它们来谈论智慧、物质、爱、数字、关系、时间、运动等等其他事物。而普罗提诺使用Hypostasis在大多数篇章仅仅表示“外在于思想的存在(extra-mental existence)”或者“存在物(existents)”。他认为,当某个反对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说某事物是什么,那么普罗提诺为了反击就会说这个事物实际上是另外一个不同的hypostasis。[14](P3)Gerson解释说“三本体”的误解的乃是源于波菲利及其他普罗提诺的学生为各篇文章起的标题,如V.1“论三个第一本体”和V.3“论理智本体及其超越者”。[14](P3,n2)以V.1为例,正文中并没有“三个本体”的说法,普罗提诺合称它们为“三个本性”(,the three natures)。(V.1.8.28)所以格尔森建议我们按照普罗提诺的习惯(例如在V.1.10.5-6等近20处文本中)称三者为“本原”()。④[14](P2)

格尔森不是第一个纠正这个误解的人,他之前已经有多个学者撰文讨论。格尔森的论证、实例主要是转述Oosthout并综合另外两位学者Drrie和Paoli的成果。[14](P3,n2)H.Drrie早在1955年就撰文指出推动hypostasis成为一个专门术语的人是《九章集》编撰者、普罗提诺的学生波菲利而不是普罗提诺本人。[15](P55)Atkinson同意Drrie的看法,也认为hypostasis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所以他自己也避免使用这个词描述三者。[15](P55-56)Oosthout更认为hypostasis乃是现代学者的术语,而不是在《九章集》中就具有特别地位,普罗提诺本人并不用它指涉一套固定的实体以构成自己的形而上学系统。[16](P17-19)

Hypostasis指涉甚广,主要用以描述某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实体性的。Oosthout详细分析了hypostasis所指的事物的类别,特别的例子包括:“光作为一个hypostasis与其媒介是区分开的”(IV.5.6.4);真正的幸福(I.4.11.10),甚至心理活动(推理、感觉)和植物的生命都可以被普罗提诺称为hypostasis。[16](P17-19)Atkinson还给出了一个等同于的特例。[15](P55-56)该处讲述理智世界中的灵魂是“某个本体(,a separate reality)和没有物质部分的实体(,asubstance)”(III.5.2.23)。⑤普罗提诺在这里是为了强调与物质世界对比起来,灵魂作为(真正的存在)才是更高级的本体。我们可以基于此理解翻译后面一句为:灵魂对其创造者的爱的活动“为其做出了自身的‘本体性’()和‘实体性’()”(III.5.2.35)Armstrong合两词译为“a real substance”,所以他也同意这里两个词是等同的,表达灵魂自身具有实存性和相对独立的本质。总之,在这些地方很难说普罗提诺是有意识地突出hypostasis以与其传统的哲学术语截然区分。

某物需要具备某些条件才能够是hypostasis。首先,作为本体性的事物(substantial realities)必须不同于它们所源自的东西(V.3.12.17ff)。也即是说,一个有本体性(hypostasis)的事物自身能够分离、区别于其本原而存在(但仍与本原有依存关系)。(参考IV.7.8.26,V.4.1.37,2.34-36,V.6.3.11,V.9.5.46)[15](P56)例如,在V.1.3中,灵魂的 hypostasis来自于理智,灵魂又派生自己的生命进入另一个hypostasis——感觉世界。其次,事物拥有本体性还要求另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够是单纯的事物,它也不能够拥有本体性。”(V.6.3.14)例如一个复合体,如果它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只是彼此没联系的杂多,那么它就不能够是“一个”,因此它也就不能够拥有本体性,推论下去,那些部分也不能够有本体性。所以“单纯性”、“统一性”是它的必要条件。Ousager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认为hypostasis字面意义就是“一个沉积物”,最开始用于斯多亚哲学,经过其他古代哲学家的著作才被普罗提诺所使用。[17](P88,n.125)

从“沉淀”的意义上看,至高的太一不是一个hypostasis。Deck(1967)发现在整个《九章集》中只有VI.8.15.28一处称呼太一为“hypostasis”并指出hypostasis不适用于太一。[18](P9,n5)他也认为是波菲利审定的V.1的标题使得人们误会hypostasis是专门术语。Anton反对 Deck的结论,他总结了三者的共性,并认为符合这些共性的都可以称为hypostasis,因此太一也是hypostasis。[19]他实际上也混淆了普罗提诺本人的用法及后世学者加诸这个术语的含义。因为关于太一还存在“否定神学”的维度。在同样的VI.8中,普罗提诺又称太一为“在本体之前者()”,并反问道:“[它]如何能够从它者或者从自身而沉淀(?”⑥(VI.8.10.37)因为太一是第一者,它不可能从“先在者”沉淀下来以获得自身的本体性。现在看来,Deck统计和判断更可取,而Anton只是在维护了现代学者建构性的使用该词的权力。

总之,hypostasis是一个带有多种用途和含义的词,一个根据语境有对比含义的词,不是有固定指称的专有名词。综合来看,hypostasis表示从更高者“沉淀”下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本体性、实体性、统一性的存在者,或者这个存在者所拥有的这些性质,后一种含义与(本体、本质)等同。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体系主要围绕太一、理智、灵魂三者展开,这点早就为研究者所认知。普罗提诺并不用“本体”(Hypostasis)作为专门术语来指称三者。现代学者在研究作为整体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史上为了表明古代术语的传承以及使用上的方便才采用hypostasis这个术语来指称三者。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接受格尔森归纳的观点,不把hypostasis列为特殊术语加以研究,只是出于现代习惯仍用它来指称三者。[20](P48)、[21](P24,n4)如果说普罗提诺具有“本体论”(ontology),那也不大可能是用hypostasis作为核心概念建构起来的。

三、Hypostasis的哲学含义

我们仍需进一步追问,hypostasis在普罗提诺这里获得了什么哲学意义上的特殊性。

笔者整理了LSJ希英大词典的解释如下:⑦

(一)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站在……下面,支撑”,亚里士多德已经使用过这个动词,“象……前脚只能用来支撑躯体”(《论动物部分》659a24);也表示“持续”、“埋伏”等。

(二)作为一个名词,(1)指液体中的沉淀物(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382b14,382b14也用过);(2)脓液、云气等的堆积体;(3)比喻时间的“经过的长度”;(4)生成物、源出物;(5)一座寺庙/建筑物的底座或者底部结构;(6)比喻演说、诗歌的基础、主题、论证;(7)计划、目的;(8)士兵的自信、勇气、决心、坚定性;(9)希望,对希望的事物的自信;(10)承诺;(11)作为一个修辞形象,表示一个想法的充分表达或者解释;(12)财富、财产,生活物资;(13)复数表示契约,记录财产所有权的文件。[22]

可见这个词在生活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是个日常词汇。动词的意思基本是“在下面向上支撑”、“使站立”;名词基本意思是“下层的东西”,“在下面支撑的东西”,“沉积下来的东西”,引申为在底下作为基础的东西。

哲学性的意义有:⑧(1)实体性的本性/事物,实体(substantial nature,substance),例如“树木难以砍伐,因为它们的树脂质的本性(hypostasis)”,“泥土的本性”;(2)实体(substance),真实的存在(actual existence),现实(reality),(a)与“虚假的东西”相反的[现实],例如“财富有虚假,而现实没有”();(b)实质性的、现实的(substantial,actual),例句:“总之,发生在气中的现象有些是外表性的,有些则是实质性的()”(亚里士多德,《论宇宙》395a30);(c)实体(substances),“‘就是出现在镜子中的映像的实体”;(d)[拥有]实体性的存在(have substantial existence);(e)一个分离的存在物(a separate existence);与变化的事物()相对的[不变的东西];(f)短语“从现实的角度”中的“现实”;(g)与实体性()并列,例句:“思考关于自身的实存性和实体性。”⑨(Sextus Empiricus,adversus Mathematicos 9.338)

总的来说,哲学意义上的hypostasis意义是日常用法的引申和抽象,从“沉积物、支撑物”的“坚固、实在性、不变性”,引申为“有实体性的东西”或者“实体性”。在词典的例子中,这种“实在性”的东西更多的是指“现实中切实的、从根本上起作用的东西”。通过词典例句和归纳总结出hypostasis的特点在于:(1)常用来与虚假的、表面的、变动的东西相比较,例如镜子、大气现象、变化的事物;(2)作为“表面现象”底下实际支撑的基础,与动词义“支撑”对应。我们发现它的使用与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常用于对比性的语境,不止涉及所谈论的事物自身。纵观《九章集》中hypostasis,它的基本用法并未超出LSJ希英词典归纳的解释,没有明显的专门用法。[23]

追索《九章集》的翻译传统,hypostasis在英语中对应的词应该是substance(同词典解释),其对应的拉丁语词源是substantia。它们在构词方式上都包括三个部分:“在……下”的介词前缀,“站立”(-stan-/-σтα-)的动词词根,表示抽象性的词尾。然而,由于英语词substance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哲学含义,不能直接从构词上进行理解,特别是它作为抽象的性质而言,现代译者不得不采取语境化的翻译策略。例如普罗提诺论证说,离开具体事物的数是因为理智(nous)的思才得以实存(原文:(VI.6.6.8)第一个拉丁文全集译者费其诺将它译为:dende ipsa intelligentia illorum substantiam exhibuerit。[24](P1239)英文版中,Armstrong译为:“so by that very thinking gives them their existence”[25](P27),MacKenna则对应为“existences”。[11](P546)中文可译为“所以正是依靠那个思考的动作给予它们以实存性”。英文在这种情况下,离不开substance和existence的组合阐释。⑩Hypostasis与有时具有相近的抽象义,这时“本体”在中文里确实是一个好的译词。[26]在形而上学的讨论中,hypostasis往往被普罗提诺赋予了更加抽象和普遍的“实存性、存在性”含义。中文同样不能仅使用“本体”来对应诠释,也要采取语境化的翻译策略。

普罗提诺自己并没有专门的“本体”(hypostasis)学说。我们必须把《九章集》中的 hypostasis回复到其在我们之前提到的通常用法上来。(11)Hypostasis在一般用法上,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语境确定(1)它是与什么表面的事物对比的本体;或者(2)它是指脱离本原、自身的有某种独立性的实存者/本体,例如“沉淀物”;还是(3)指“使自身实存”(不及物动词)或者“支撑”、“使某物实存起来”(及物动词)的动名词。在哲学用法上,hypostasis更多表示脱离本原而存在的相对独立的实体。Atkinson归纳普罗提诺hypostasis的哲学意义为“每一个本体都是为其前者所限定,从而获得其自身的、可分离的存在”。[15](P110,65)作为在底下实在起作用的东西,它直接为其产生的事物负责,所以在存在等级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层级性。hypostasis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与“本原”()混同,反而表达相对“源头”的张力、对自身的自立性的强调。

四、本原论传统中的普罗提诺

如果说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是/存在”的普遍学说,普罗提诺确实有本体论,而且三个本原确实是其本体论图景的核心概念。他说“我们已经确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如下[的学说]:‘超越是者的’是‘太一’,我们的讨论试着在表明这些事情的可能限度内描述它,接下来是‘是者’和理智,第三个的是灵魂的本性。”(V.1.10.1-4)结合《九章集》中的其他描述,普罗提诺本体论图景大致如下:太一超越存在者/是者且是真正存在者(理念)的源头;理智是一切真正存在者的集合体(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对真正存在者的模仿并由物质参与构成;灵魂是两个世界的中介,最底层的物质没有任何“是/存在”。我们很难说最高的三者都具有某种可称之为“hypostasis”的存在论共性。它们实际上是普罗提诺本体论中的解释性本原。

“本原”(,Principle)(12)思想是希腊哲学诞生的标志之一,源自最初的自然哲学家摆脱神话思维、对万物根源的理性探求。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20)。但“本原”的用法和意义很宽泛,不限于指自然哲学家找到的物质性本原,毋宁说它代表了这种追寻世界根源的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归纳说,最初的哲学家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质料性的,“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在最终消灭时又回归于它”。(同上,983b10-15)[27](P34)因此,虽然这个本原是同一个本性,但它是承受变化的基体或者载体,也就是质料性的原因。直到“数”本原提出,才有了非质料性的“一”的本原。因为“一”就是数的“本原”,因此也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也说“一”是本原,但显然不同于毕达哥拉斯,他说的是“存在”意义上的“一”。亚里士多德转述的柏拉图把“一”本原提高到“存在”和“数”之上,又比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更进一步。(同上,987b25-988a35)亚里士多德本人更是进一步统合前人提出的各种原因,力求以一个最高本原作为所有原因序列的源头。这个哲学传统的本原框架的统一性和解释力越来越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最高本原是不动的动者、自思者,也是“至善”;既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因,本身又是永恒不动的;它既可以用来解释自然哲学家寻求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又带有伦理上的善的维度。(同上,1026a10及后)然而普罗提诺对这个最高本原仍然不满意,因为它有思与被思者的区分(同上,1074b15),还不是完全的“一”(V.1.9.6-27)。他不仅提出了绝对单纯的“太一”为最高的本原,而且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各种本原,将之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并给予适当的位置。(参考V.1.8.11-9.27)总之,普罗提诺的太一、理智、灵魂作为万物的本原乃是建立在希腊传统哲学语境之下,仍然在“本原-万物”的形而上学框架中。

不可否认的是,当他用hypostasis来表达理智和灵魂与太一的相对独立的实存性时,他确实又为这个词注入了新的哲学意义,并且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阐释提供了可能的思想资源。尼西亚会议已经出现使用hypostasis表达有区别的位格。《迦克墩信经》(Chalcedonian Creed)中确认圣父、圣子在神性上是“同体”(),在人性上与人类“同体”(),耶稣是一个“位格”、一个“实质”。[28]卡帕多西亚教父们(Cappadocian Fathers)奠定了“三位一体”(Three Hypostases in one Ousia)的教义。[29](P491)通过这些神学建构,hypostasis成为“三一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不适合纳入本体论的传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或许共享了hypostasis这个概念,但却在两个不同的阐释系统中理解它。

总结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普罗提诺增强了hypostasis表达抽象的“实体性”的含义,并用以解释太一、理智、灵魂的次序性生成关系和它们各自相对独立起作用的状态。一物之为“本原”,表明可以用此物解释由之生成的其他事物;而一物之为hypostasis,则表明这个本原自身相对更高的本原具有实体性。太一是最高本原、一切的终极原因,但是在它之后的存在层级中又有实体性的本原,它们可以看作是从更高者而来的“沉淀物”(hypostasis)。例如对于理念世界,直接解释性的本原是理智,对于感觉世界的运动和生命,直接解释性的本原是灵魂。这种运用仍然是在希腊哲学本原论的传统中。他并没有打算构造一种“本体论”(theory of hypostasis)。他的本体论(ontology)是运用太一、理智、灵魂“三本原”对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系统化阐释。

注释:

①在弄清楚它的含义之前,我们有时用拉丁字母转写的方式表述,或者仍照中文学界习惯使用“本体”,相应地,将substance翻译为“实体”。同时指称太一、理智、灵魂时,本文简称“三者”。

②即《九章集》第六卷,第1篇,第6段,第1行。下同。

③意即这三者不能简单划分为超然的三个实体,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我们之中”指在真正的自我(个人灵魂)之中,外在于感觉世界之外的诸事物。(V.1.10.7-8)。

④格尔森的意思不是说hypostasis具有“本原”之义所以建议将翻译为“Principle(本原)”,而是认为(对应中文“本原”,英译principle)才是三者合适的名称。笔者曾在200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访学,曾就此问题当面请教格尔森教授。他明确指出,普罗提诺的太一、理智和灵魂应该称为“three principles”而非“three hypostases”。

⑤《九章集》中译文为自译,英译来自Armstrong译本。下文可以看出他灵活翻译hypostasis而不把它当特定术语。

是hypostasis同源动词,这里根据语境暂译“沉淀”,下文会继续分析其他可能含义。

⑦分类序号为引者标注。

⑧粗体为引者所加。

⑨笔者从希腊语翻译。原文里将hypostasis和ousia与“人、马、植物、船”等名称相对比,所以hypostasis指名实对比中的“实存事物”。

⑩例如,“substantial existence()”(VI.1.6.1),“in things where the existence() derives from”(VI.1.7.26).

(11)如果现代研究者约定俗成用第一、第二、第三hypostases来称呼太一、理智和灵魂,那当然没问题,因为它们确实都具有相对的独立实体性。

(12)英文译词的“principle”源自拉丁文词根“princeps”(对应中性名词“principium”)。后者在哲学语境中表示“开端、开始、起源、基础、第一者”的意思,与同义。

标签:;  ;  ;  

普罗提努斯有“本体论”吗?论本质的哲学意义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