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以及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形式[1]。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进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心与国家自豪感。因此,在下文中,笔者主要从挖掘语文教材、解析历史人文、拓展经典作品以及传承文化传统几个方面探究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与编排的,教材中的不少文章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精髓,此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文情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劝学》一文时,针对文章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学问之大也"这句,适时告诫学生,我们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时,学生也自然能够了解到"学到老,活到老"的思想自古开始流传,中华民族不仅好学,更甚谦卑。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介绍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夙愿,杜甫身在茅屋中却仍然想要大辟天下寒士,表明了古代先贤宽阔的胸襟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太多的经典不胜枚举,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为学生们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课堂。
二、解析历史人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家国情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析相应的人文历史与作者生平事迹,从了解作者角度进一步把握其所书写的文章主旨。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部分学生对于这一诗词中所蕴含的"愁"意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此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介绍,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是词人在经历丧夫之痛、故土难回、国家残破后的篇章,落笔"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是对自身机遇的感叹,对亡夫的悼亡,更是蕴含国破家亡的悲伤,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屈原《离骚》一文时,也可以先讲述屈原失意的故事,"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其余心之可惩",是呈现出一代名门贵族没落的过程,也是屈原满腔热血而被帝王权术所抛弃的过程,最后屈原以自己的生命想要唤醒自己的国家,这种不求身死的豁达情怀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强悍精神与文明气节。
三、拓展经典作品
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的研读与学习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经典作品进行拓展,为学生打开传统知识的大门,引导其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琵琶行》一诗时,由于诗句中对于音乐的描写较多,此时,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几段琵琶曲,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感受琵琶艺术魅力的同时准确把握白居易对于琵琶音乐的描写。诗人能够在听到音乐后"司马青衫湿",一方面是由于诗人自身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以此为切入点,学生们则更能理解诗句中绘声绘色、千变万化的音乐描写,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更为后文作了浓墨重彩的铺垫和渲染[2]。
四、传承文化传统
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多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例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会与传统节日"相遇",提起清明节,则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提起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相应的历史渊源、神奇传说、独特情趣以及浓厚的风俗习惯等。因此,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们多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应民俗习惯与民俗活动,如春节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压岁钱等;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端午节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等;重阳节登高、敬老等,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深切地为自己烙上中国印。
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穿越秦砖汉瓦流传到今天,我们更不能让他们停下,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们在文化精神的熏陶沐浴下,成长为富有中华精神的人才与栋梁。
参考文献:
[1]陈迎营.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35-36.
[2]茅伟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探研[J].成才之路,2019(03):33.
论文作者:李瓶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屈原论文; 琵琶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