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在于“终眼”--谈教学案例写作_教学案例论文

“画龙”在于“终眼”--谈教学案例写作_教学案例论文

“画龙”贵在“点睛”——教学案例写作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画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

打开小学语文教学期刊,刊登最多的稿件是教学案例。为什么?我想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材源丰富。教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教学中不乏生动的故事、真切的感悟,这些均可以写成教学案例。

二是易于写作。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或几个生动的故事加上一段认识深刻的反思。

三是喜闻乐见。教学案例贴近教学,没有艰深的学术用语,读起来容易理解,用起来易于操作,是活的教学法,读了便能用。

既然教学案例如此受青睐,就让我们拿起笔,从讲述课堂上的动人故事开始,展开我们的研究,升华我们的理念,丰富我们的专业素养吧!

一、灼见——“点睛”之笔

教学案例贵在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先看一篇成功的教学案例:

【案例】

教学,有时受条件限制,不是每件事都能让学生“事必躬亲”,得到亲身体验的。

一次,一位老师执教《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教学“小船儿飘荡”时,就遇到了实践条件的限制。如今,即使在乡下也很少有“小船儿飘荡”的情景,更难以让学生亲身“飘荡”一番。

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回味“荡秋千”的情形;接着,让学生把秋千想象成“小船儿”,闭着眼睛做起“小船儿飘荡”的美梦。学生从临时创设的场景中,“飘荡”了一番,乐了一阵子,较为生动地理解、感悟了“小船儿飘荡”。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从孩子的“满面春风”中,我们不难领悟到这种“教学技巧”的魅力。在强调“实践”的现代教学中,毋庸讳言,大量的知识还是来自“间接”,关键是教师要用灵活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信息,这样,课堂空间就会得到无限伸展。

这篇教学案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主题——教学,有时受条件限制,不是每件事都能让学生“事必躬亲”;有背景——教学“小船儿飘荡”时,就遇到了实践条件的限制;有事件——先让学生回味“荡秋千”的情形;有分析与启示——首先借助教育名言阐释什么是“最高的教学技巧”,然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践性”进行了再认识,理性地指出“大量的知识还是来自‘间接’”,关键是灵活运用教学技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飘荡”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飘荡”起来,让语文课堂“飘荡”起来。反思言简意明,具有真知灼见,做到了小问题、深思考。

苏教版教材中有篇《秋姑娘的信》。文章短小,算上标点90个字,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一位老师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孩子们与文本对话:

师:大雁为什么要到南方去?

生:我们这儿冷,南方暖和。

师:在飞往南方的路上,大雁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生:老鹰抓。

生:猎人用枪打。

生:狂风暴雨。

师:多危险呀!如果你是秋姑娘,会怎么对大雁说呢?

生:大雁妹妹,别着急,路上注意安全,祝您平安到达南方!

师:多么有爱心!你也当一回秋姑娘,读一读第2自然段。

(生投入地练读,然后师指名读)

师:我相信大雁妹妹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注意安全,一定不会掉队,一定会谢谢你们这些“秋姑娘”!

听完课,我组织几位青年教师座谈。他们都认为这一教学片段十分精彩,可精彩在什么地方说得就不尽如人意了。

教师甲说:“这段教学效果很好,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表达。”

教师乙说:“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读写重要,听说也重要,不能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忽视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空前重要。这段教学重视了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丙说:“低年级儿童善于想象,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显然,教师甲只能说一些表面现象,说不清楚这一教学片段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教师乙具有引用教学理论的意识,可是对教学理论理解不透,只是在给案例“穿靴戴帽”。好的反思要做到事理结合,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观点与事实结合紧密。教师丙的评价浅尝辄止,停留于感觉和经验层面。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对这一教学片段的理性认识,我作了如下评述:评价他人的教学,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审视,对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思考,努力做到:1.事理结合。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观点与事实结合紧密。2.认识深刻。能透过事实分析出比较深刻的道理来。3.理念先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4.普遍适用。提出的措施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切实可行,便于推广。这位老师教学这一片段是十分用心的。大雁为什么要南去?为什么还要多加小心?怎样叮嘱大雁?这些是文本的留白,也是教学的空间。执教者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北方寒冷,南方暖和)、生活体验(飞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和情感积累(路上要注意安全)迁移到课文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大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读好课文。这是水到渠成的移情体验!这是真心的呵护!这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画龙”贵在“点睛”。“点睛”是教学案例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阅读——“点睛”之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多读书,就是站在大师的肩上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很多语文教育大家的成功都得益于读书。

谈读书,不能不提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的于永正。曾经有教师问于老师:“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要经常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还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专心,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于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形成了一生的读书习惯。

受名师影响,本人也自觉地读起书来:一读教育经典,把握其精髓;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润泽精神空间,涵养人文智慧。此外,通过网络、电视获取信息,注意收集、处理并运用于教学。

阅读《文心雕龙》,我就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与撰写教学文稿对照思考。这段论述告诉我,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稿:第一,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海纳百川”,做到厚积而薄发;第二,要明辨事理,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如古代的孔子、孟子,现代的叶圣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外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独到的思想比较分析,把握精髓,为我所用;第三,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名家的教学观点进行比照,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第四,培养自己的情致,做到“情动而辞发”,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次,编辑约我写一篇“名师这样评课”的稿件。我思考再三,决定写品评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学会转述》。于老师是怎样教学的呢?一是故事引路,打开交际之门;二是寻人叙事,铺就交际之路;三是直面转述,完成交际使命。为了写好这篇文稿,我读了三本书:《谈美》《儿童精神哲学》《儿童哲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帮助我确立了文稿主题——“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刘晓东的《儿童精神哲学》、詹栋梁的《儿童哲学》帮助我完成了《“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一文的四点启示:精于选——以精选教学内容为基点,让交际成为儿童的一种需要;融于境——以创设生活情境为支点,激发儿童的交际热情;巧于练——以交际活动为力点,培养儿童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成于乐——以儿童精神为原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交际任务。《儿童精神哲学》《儿童哲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但涉及的是上位概念,能帮助我们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并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使儿童成长的教学。

一心想着教育教学,无论读什么都能有收获。读课文《孔子游春》,我撰写了《做一位正心启智的大师——〈孔子游春〉的教育境界及对教育的启示》:首先,体察孔子亲近大自然的思想;其次,审视孔子洞明世事的教育睿智;再次,感悟孔子童心未泯、关爱弟子的教育情怀。观看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疯狂英语”的倡导者李阳老师,面对着全国亿万观众大声疾呼:“路是走出来的,歌是唱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联想到语文教学,我写出了《语文是读出来的》。

小学教师工作辛苦而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教学理论,要学会“加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减去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干扰,轻装上阵,才能取得成效。减少是为了增加,增加什么?读书,思考,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和双休日、寒暑假时间,积少成多地阅读。我一般是先读简单资料,再读复杂资料;先读应用文章,再读基本理论;先读论文,再读专著;先读国内资料,再读国外资料。阅读著作时,先看简介、序言、后记和目录,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观点和整体思路,然后再决定是泛读还是精读。精读时,我一般作如下思考:实用吗?我能用吗?怎么用?我的差距在哪里?有时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些手边的东西,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先把材料写上,事后再分类保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这个道理。

标签:;  ;  

“画龙”在于“终眼”--谈教学案例写作_教学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