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影响问题与对策
刘亚龙1,姬君彩2
(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 从“读书无用论”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偏远农村复燃的原因和“新读书无用论”带来的危害进行了分析。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客观制约、主观影响所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读书无用论”阻碍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实质,这一错误思想存在会长期制约中国农村的发展,进而使乡村振兴无法真正实现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读书无用论;愿因和危害;对策
1 引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巩固率达93.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的现阶段中国教育蓬勃发展现状。在如此盛世下“读书无用论”看似十分遥远,实则不然。仅新中国成立后便出现了3次“读书无用论”思潮,而在封建社会愚民政策更是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学界主要重视研究新“读书无用论”即现阶段在偏远农村兴起的“第三次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表现、对策和影响,却忽视了“新读书无用论”并不是被时代分割的个体而是不断流传不断承接的落后思想。主要通过归纳总结研究法,去探究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其带来危害和影响。
2 “读书无用论”的历史渊源
“读书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意识,由4个发展阶段组成即封建时期的愚民政策、文革时期“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和新世纪在偏远农村复苏的“新读书无用论”。每种社会意识的产生不论对错,都是由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从产生根源来分析,“读书无用论”的4个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上层建筑通过不合理的政策导向引导出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另一类是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发生偏差形成错误的社会意识。
早期的“读书无用论”源于封建专制时期的愚民政策。《论语》中,孔子与子路之间的对话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孟子》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言论本是对“书”与“学”的劝诫和思考,却被统治阶层刻意去肢解其,从而形成对“学与书”无用的论调,为推行愚民政策进而巩固自身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教育百废待兴。在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先驱的探索下,教育在建国的前10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革时期教育政策发生严重偏移。“读书无用论”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1]。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使当时所有学校都停课,所有知识分子都在上山下乡插队插秧。十年文革摧残了大部分知识分子也贬低了文化在农民群体中神圣的地位。《儒林外史》中老秀才范进中举后被比作是天上的文曲星,而文革期间学者、教授、作家等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被定义为人民的敌人。这使得在文革十年间成长起来的人会对读书和学习产生深深的畏惧,并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天祝牧区高寒草原生态安全2007~2014年呈现“安全”的状态,总体发展良好,但部分指标回落,超载率和草原退化率是制约该牧区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子。利用物元模型评价得出的天祝牧区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结果与实际客观情况较为吻合,说明该评价方法在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的评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物元模型在高寒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较少,所以模型中量值范围的确定及模型的普适性仍需深入分析和研究。
文革结束后,中国恢复了高考,政策的改变让“读书无用论”沉寂。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从事简单生产加工贸易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人收入得到快速提升。相对而言,随着计划体制的僵化许多国营集体企业面临倒闭重组,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则面临着下岗和失业的风险。便出现大量体制内人员下海经商的“脑体倒挂”现象。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个人价值,体现着个人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和创造、享受的价值[2]。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不需要大量的教育便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创造甚至是享受。因此“读书”的价值便再次下降“读书无用”的观点也从政策宣传变成民众潜移默化的接受。
上述“读书无用论”三个发展阶段,“读书无用”论调影响的都是全体劳动人民,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体制改革之后的“新读书无用论”却在偏远的农村重新起势。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并取消毕业包分配制度。一些守着毕业就可以分配工作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教育成本增加也加重家庭的收入压力,尤其在偏远农村,在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父母将会在高中、中职等阶段学习高额的学费和孩子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或者一个高中毕业生成本不断增加,其毕业之后的工作收入与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往往不成正比,反而由于过重的教育负担,与家庭的贫困程度成正比。以中部的湖北省为例, 2006年人均净收入为 3099.20元,但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平均约为7000元。这意味着父母两人全年的收入总和都不够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很多农村家庭都是靠借债来供孩子完成大学学业。如果他们毕业找不到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不仅不能帮助家里偿还读书所欠下的债务,甚至还要向家里伸手要钱,只能使得家庭进一步陷入贫困的境地[3]。在上述多种严峻困难因素的反复作用下,农民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会逐渐减弱,反之“读书无用”的观念会被其所接受。
3.3.3 乡土植物的挖掘应用 挖掘并应用乡土植物,利于提高植物栽植的成活率,减少后期养护所需的碳排放。除此之外,乡土植物的挖掘利用,其施工运输成本低,碳排放较少。
3 “读书无用论”在偏远农村复燃的原因
偏远农村不同于近郊农村,其产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对从业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同时偏远农村的教育资源相比城镇是十分落后,农民如果要想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就会付出极大的教育投入。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户数占比仅落后于因病、因残成为致贫的三大因素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的教育失去了国家的资助,教育投资的压力完全由农民承担,这也使得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农民更加认同“读书无用”的论调,新“读书无用论”便在偏远农村重新复燃影响农民思想。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4]。大部分农民口耳相传的村规家训都顺延了数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愚民政策自秦焚诗书坑术士之后已经实行数千年,“读书无用”的论调已经植根于普通民众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频繁的对外交流让城镇居民接受先进的新思想和新知识的熏陶,逐渐忘却“读书无用”的落后论调。城镇居民口中“读书无用”实际是对脱离实践的“读死书”的批判。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尖端精密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会迫使“读书无用论”这一错误的社会意思消逝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但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信息闭塞交流不便。虽然过去的“十二五”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便能接收到各种现代化信息,然而受制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下,偏远地区的农民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认识会滞后甚至怀疑。
从远古时代开始,为了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创造出一些语言用来表达事物量的多少,比如,狩猎收获的多少,祭祀牺牲的多少,等等.
4 新“读书无用论”带来的危害与对策
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受教育主体,加大脱贫攻坚的难度,阻碍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的脱贫标注,即满足“两不愁,三保障、一过线”。其中“三保障”之一便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此专门制定并实施雨露计划,用以扶持偏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事业。但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当地教育资源欠缺,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在小学5年级以后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寄宿制学校,过早的离开家庭会让农民子女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出现逃学厌学现象。而父母也因为与子女缺少沟通和受制于人教育水平低对上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没有过早的发现和纠正,对其听之任之导致问题严重。受教育主体在上述情绪中会主观产生对“读书和教育”的抵触和怀疑,让“义务教育有保障”难以真正实现,也让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挑战。
新“读书无用论”的复燃也会阻碍乡村振兴,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新读书无用论”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论调是不断沉积不断承接,并植根于农民之中。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断影响偏远农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农村中学阶段毕业生数变化为例,2013~2017年农村初中毕业人数由313.9万人下降至2017年的207.9万人;农村高中毕业人数由2013年26万人下降至2017年23.1万人(表1)。“新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影响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农村子女,在上学最关键的阶段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在现阶段现代化发展对从业的素质要求更高。一方面仅履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或者高中毕业的农民子女们很难满足大多数用人单位的需求,只能从事科技含量不高的初等加工业和低等服务业。另一方面,受到“新读书无用论”影响的农民接着影响农民自己的子女进而让错误的思想代际传递从而可能会形成“贫穷-过早辍学-过早外出打工-过早结婚-过早生子-贫穷”的怪圈。据“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中,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3]。
表 1农村中学阶段毕业生数
“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也可以促使政府深刻反思教育公平问题[5],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和农村教育建设。中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偏远地区农民求学成本过高影响自身基本生活水平;“边边角角”地带工作机遇少,就业水平低等。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容易给“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提供生存的土壤。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
5 结语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素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假使“读书无用”的论调继续肆虐偏远农村,农村的发展将得不到本土优秀人才的支持。脱贫攻坚需要提升贫困户子女的文化素质用以断绝贫困的代际传递,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工作者用以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为了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彻底根除已经蔓延的“新读书无用论”,彻底将这一错误的社会意识纠正,以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志强,罗志敏.重思学校教育:基于三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
[2]坤 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辛晓梦.新时期我国农民教育观念现状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8(3).
[4]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庄柿红,白倚梦.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缺失及人文重建——基于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反思[J].商,2015(18).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Farmers 'Uselessness i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u Yalong1, Ji Juncai2
(1.Scs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hui ,Hefei , 230031, China ; 2.Jiangsu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Jiangsu , 210037, China )
Absrt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uselessness of reading" which is the dross left by the splendid culture endow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by the 5000-year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theory of uselessness of reading, the reasons for the resurgence in remote rural areas and the harm brought by the theory of uselessness of new read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history with reality,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us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caused by objective restriction and subjective influence. It achiev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harmful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uselessness of reading which hinders individual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lving this misconception will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and thu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not be realized.
Key words : reading uselessness; willingness and harm;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 :2019-08-11
作者简介 :刘亚龙(1993-),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区养老。
通讯作者 :姬君彩(196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与社会心理、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9)19-0300-03
标签:读书无用论论文; 愿因和危害论文; 对策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论文; 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