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_英语论文

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_英语论文

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程论文,意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英语课程中渗透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武和平: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就是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之中。从老师教学生学第一句话“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Han Meimei.”开始,就有了文化教学的问题。另外,语言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对多元文化理解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也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文化意识的内涵,应该包含了对文化本体以及对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态度。包括了解、认识、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并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强调文化意识,还应该从我国现在承担的国际责任角度去理解。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用开放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语课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付安权:从教师专业认知视角,对“文化学习”价值的革新认识应该是教师创新有效的“文化教学”的基础和着力点。William Ralph Inge曾说,“The aim of(humanity science)education is not the knowledge of fact,but of values.”英语语言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其宏观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所负载的“人文/文化”价值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培养。

      Albert Einstein曾说,“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learned in school.”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价值论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甚至现实的21世纪学校教育中被阐释为六种/方面关键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和创新能力(Creativity)。

      进一步深刻理解英汉双语的跨文化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教师的“文化教学”的部分观念需要进行适当革新,做到与时俱进方可。

      首先,对于英语作为外语的本质需要重新认识。Jack C Richards在《英语教学三十年之回顾》中提出,“英语已发展成为一种不为某一国或某一民族所专有的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英语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丰富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培养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终通过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其次,英语学习价值的重新认识。基于对英语本质的认识,“今天的英语学习不再与英国或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关联,英语学习与学生所处国家本身的价值观念有关联。”如全球的“汉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是汉族人的语言与价值观,也不局限于是中国人的语言和价值观,而是与运用中文的人的民族及其价值相关联。

      再次,在英语教学中落实中国文化学习的意识。“中国人学英语,学英语为中国”。跨文化意识中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欣赏通过文化对比可以增强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如吕叔湘所说“只有比较,我们才可以发现曾经被我们忽略过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进而发掘其文化意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跨文化学习的关键阶段在于通过比较,在理解欣赏英语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欣赏并发扬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所在,也是通过跨文化教学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所以,理解自己文化与他人文化的差异,欣赏他人文化中的优秀,用恰当且比较容易使得对方接受的语言或方式表达自己文化甚至推广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应是英语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体现。中国传统的“外圆内方”和我们日常口语“承认并尊重对方也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原则”,在语言学习或运用中,也是文化意识的体现。

      陈力: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人与他人、他群的“关系”;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存(共同生存、和谐生存、可持续生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理解和包容,其底层是“尊重”:对他人(他群体)的权利、时间、自由、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和情感等的尊重以及对规则的尊重(契约精神)等。跨文化交流中的“表达得体”不过是跨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外在表现。但究竟如何才算“得体”,除了形式上熟悉和遵从对方的语言文化习俗,最底层的根本机制还是交际双方的相互“尊重”。尊重别人的文化,是尊重别人的体现。

      了解和理解异国文化的目的并非为了认同。了解和尊重,首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更好的和谐共存;其次了解和理解他国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文化。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提高文化自省力和文化自信力。没有文化比较和文化内省的文化自信常常是夜郎自大,没有文化自信的文化比较则可能导致妄自菲薄。

      关于“跨”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我认为:“跨”文化交际,特意给“跨”加上引号,因为所谓“跨文化交际”,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跨”文化还是“自”文化,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问题,而常常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比如,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同是中国人,各省市的居民在饮食、习俗、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信念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再如,同一个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群中,也会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形成一些亚群,不同亚群从生活方式到价值信念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从国家区域概念看,以上这些不同地域和亚群体人们之间的交流好像是“自”文化交流,然而从文化差异的程度看,这些不同地域和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方面甚至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大,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不应该从狭义的实用主义层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机械地理解为跨越国界的交流或者直接跟老外打交道。实际上,学习英语课程的学生中,未来走向社会直接参与国际交往的人数比例可能很小。但不能因此就否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价值,因为即使不直接参与中西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文化理解和跨地区、跨群体的交流每天都会遇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理解力、文化包容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日常工作必备的基本素养。

      从课程对学习者的价值角度看,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主要方面都与文化意识培养密不可分。首先,既然语言和文化不可分,那么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意识培养;其次,对多元文化的感知、理解、鉴别和融合过程也是英语课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跨文化理解和交际技能的形成发展也是学生工作、生存和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句话,英语课程不仅要指导学生“学英语、用英语”,还要引导学生“悟文化、懂文化”。

      王国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在学习语言时,既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理解的问题,也是能真正掌握语言内涵所必需的一环。所谓文化意识,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对待“不同”或者“差异”,是跟“不同的生活方式”达成和谐(尊重、理解、包容和取长补短)的一种渠道。所以说文化意识其实是一个人学会对待“不同”或者“差异”,因为只要跟不同的人或者社群打交道,就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只要存在差异,就会存在文化意识的问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俗语,其实也是文化理解和尊重,是包容的文化意识问题。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文化理解和跨地区、跨群体的交流每天都会遇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理解力、文化包容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日常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不一定非得走出国门才有跨文化的问题,当我们用本族文化审视异域文化,用异域文化来反观本族文化,就有一个跨文化意识的问题存在。所以,课堂上的文化意识教学,就是让学生既有对本族文化的认同,也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同时,学会学习异域文化的优秀之处,就很重要。

      陈晓云:文化学习的目的不是获得和记忆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拥有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也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构文化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诠释、思辨,反思本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观念,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对他国文化形成更开放的态度,克服文化偏见和种族中心论,欣赏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在置身不同文化时能进行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龚姚东:简要地说,跨文化能力包含了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对本土文化和异文化的等同学习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传播能力)、跨文化意识(包括对跨文化概念本身的认识)等。如果用一句话以述之,那就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如何与世界做到文化和信息的互通,并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外语文化所认可的形式传播给世界,或者将世界文明用汉语文化进行阐释从而让族人理解,并有选择地接受。“跨文化能力”这一文化能力,是本世纪全球化浪潮下人类社会发展对于青少年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

      王彩琴:赞同各位老师对“跨”文化的解读。无论是Intercultural还是Cross-cultural,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基本文化(小、初、高教材中涉及的有饮食、建筑、民间艺术、传说、历史、地理和文物等),否则,谈不上“跨”文化。

      中国的英语教学从业者首先要学好与中国有关的文化(琴棋书画、天文地理等),否则也很难“跨”文化。2015年10月10日在重庆培训时,我首先问“历史上的今天”?结果在座的一百名初高中英语教师对“双十协定”了解的寥寥无几。

      王东君:如几位老师所言,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包含了一个民族(种族、族群)物质世界和意识形态的一切内容。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可能包含:第一,基于知己知彼的文化接纳和输出。这是文化战略的层次。第二,基于知彼的文化理解、包容和共存。第三,世界各国的文化汇集起来犹如百花园,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具有英语课程特质的文化教学内容

      陈力:首先,作为广义概念,“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各个方面,然而我们又不可能将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囊括到英语课程和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必须根据育人目标和课程性质的需要,对纷杂多样的文化内容进行细致筛选。

      其次,育人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文化意识教学的目的,决定着文化意识教学的具体内容。整体的人才观和课程观直接制约着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因此,深入讨论教学内容的逻辑前提是首先明确文化意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再次,“立德树人”是目前高中各门课程共同的育人目标;文化意识培养不是英语课程所独有的教学内容,而在语文、政治、历史、社会乃至音乐美术等其他诸多课程中也都有体现。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与其他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既应该有紧密的联系,也应必须体现出差异,从而凸显出不同课程各自的侧重点和本质属性。

      如果把以上三点作为逻辑起点,从育人目标和凸显课程特质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那么文化意识培养除了诸多学科相互贯通的文化理解和德行培养之外,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方面理应凸显自身之特色,其文化意识教学的主体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与英语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2)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技能;(3)与多元文化感知、理解、鉴别和融合密切相关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4)与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以及与他人关系密切相关的文化品行。其中,文化知识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教学方面的认知内容;跨文化技能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体现的关键能力;文化自省、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品行(学生内化为品,外化为行的文化素养)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体现的核心素养。简言之,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文化知识学习、文化交流实践、文化理解感悟和文化品行养成。

      武和平:陈力老师的四层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文化教学的操作性框架,但我认为还应该细化。通过语言的文化内容来滋养心灵,文化养成,也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须知文化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大文化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文学作品,小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这些在语言教学中都应该有所涉及。

      我认为文化意识教学也分几个层次。底线就是要避免跨文化误解,例如,需要了解交际对象的禁忌以及一些表达方法的文化内涵。这是文化意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例如,“had better”是一个很常见的短语,一般老师在教授时只是说had不能用have,has,not跟在better后面,而不是跟在had后面,动词用动词原形等等。但这一表达方法隐含了一种身份关系,一般是强势者对弱势者说,长者对幼者说,最准确的汉译我觉得不是“最好”,而是“给我”,就像港台片里的“你给我最好消失”。这样才能突出这个表达中的文化内涵。再如,打电话的方式有文化内涵,道谢、见面打招呼、恭维语甚至握手、用餐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在教学中都要渗透进去。

      另外,隐性的文化习俗,比起显性的文化知识,可能更加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而且审美能力也是“有文化”的表现。而对于英语课程来说,优秀的英文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陈力:武老师的意见很中肯。文化意识培养的多维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比如,显性和隐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多元文化的理解感悟以及文化品行的养成则是更高层面的目标。实际课堂教学中,以上目标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主次之分。

      我个人认为,对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文化教学的主体内容仍宜围绕“英语语言”这个抓手来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突出英语学科的课程属性,另一方面也更具操作性。比如,语篇的选择方面,如何精选更多更具思想文化内涵的语篇,来替代以往教学材料中那些缺乏营养的、“正确却没有意义”的语言素材来作为教学内容。再如,词汇教学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绝好载体之一,“词语的语义实际上既涵盖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习惯、观念差异以及她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涵盖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事务的褒贬好恶、情感评价和文化心态。没有对隐含在词语中的国俗意义的感悟,也就没有对词语的真正理解,也就不可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日常教学中除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法属性和概念意义之外,如何结合具体语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感悟词语的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即通常所说的国俗语义,集中体现在颜色、数字、动植物和一些自然现象方面,如大家熟知的英语中的“west wind”对应汉语中的“东风”),这也是词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文化意识培养目标需要认真琢磨的问题。

      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开展

      陈晓云:文化无处不在,教师须做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教学,课堂渗透,课外指引。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缺失会大大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词汇、语法、篇章中的文化内涵,以直接讲解、情景表演、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设计课堂任务,导入文化学习。

      例如本人最近执教的人教版教材Module 1 Unit 5 Pre-reading “Are these famous people also great people?”环节里,William Tyndale的简介是“He wrote the Bible in English so all could read it.He died for his ideas but his work is still used in the official Bible today.”若不补充15世纪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学生难以理解翻译一本书为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何就可以成为伟人。因此,本人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课外寻找答案:“(1)Why was it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read the Bible at that time?(2)Why was writing the Bible in English not allowed at that time?(3)What did William Tyndale go through and sacrifice to finish the work?(4)What do people think of his work today?”关于本单元的主角Nelson Mandela,除了有Elias' story外,教材还列出其从1918—1999年的生平大事,学生容易陷入细节而忽视细节所凸显的人物品格。因此,本人着重引导学生从纷杂的故事介绍中提炼贯穿人物一生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意志信念,从而使其生平有了贯穿始终的主线,使人物的个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升华作品主题的能力。

      除了教材之外,课外也存在大量生动有趣的文化学习资源。英语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奥斯卡颁奖礼和格莱美音乐颁奖礼等,皆是学生喜欢的外语文化学习资源。TED演讲、毕业季各大学的名人演讲、美国总统竞选季的候选人演讲和电视辩论、本城市的英语文化活动等,都可为文化教学所用。NBA、英超、欧冠等比赛也是了解外来文化的契机。

      陈力: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只靠教材和课堂肯定不行。教材内容有限,课时有限,所能实现的目标必然有限。因此,指导学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外资源来进行文化感悟就成为课内学习的重要支撑。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鉴别资源,逐渐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十分重要。

      以我的个人体验为例,儿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用在英语课内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学校发的一大摞磁带光盘大多至今都没开封过,在家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英语,也极少问问题,但最后的高考英语成绩居然不错。开始我有些纳闷,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几年来他看了几百张英美电影和电视剧的光碟,这里面既有活的语言,也有活的文化。当然,这个个案虽未必有普遍意义,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课外学习的重要价值。

      武和平:我个人觉得,文化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要长一双“文化”的眼睛。老师常常在课堂上举例,但例子也可以举得“有文化”一些。我们这里有个老师,课堂上举例时常用名言警句,因为她觉得例句这个资源很可贵,所以她很珍惜,她很少用“There are some trees in front of the house.”这样的句子。

      王国己:在词汇教学中用随机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句子教学中用融合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篇章中用体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拓展内容中用适时引入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在词汇教学中用随机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music,从muse缪斯女神教起,然后引申中国文化中的文如泉涌,学生就会对词汇背后的思维和文化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讲到be动词的存在意义,怎么能少了“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的经典名句;drive,不要只是罗列词典的释义,而是解释为“使之动也”,则一切迎刃而解,drive a car,drive an elephant,drive him out of the room等意义就得到统一,从而看到单词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内涵,顺便引入中国语文使动用法“臣活之”甚至现代汉语中的“救命”(使命得救)加以比较,让两门语言当中的精妙之处得到释放,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

      2.在句子教学中用融合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写书信时,英语一上来就会“I'm writing to you...”直截了当地说出写信的目的所在。而中文写信往往会把写信的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让收信人自己领会,显得含蓄深沉。这种文化差异,教师在碰到书信体的文本时,读到这一句,就需要点拨、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文化意识。受到赞扬时英文中一句“Thank you!”显得彬彬有礼,真诚自信。而中国文化,就要自我贬低一番才显得礼貌、谦虚。讲到“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就要引入horse和cow的比较;讲到blues音乐时,要引入句子如“Don't look so blue.”并讲解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blues音乐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3.在篇章中用体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人教版教材当中有一些篇章是关于英美文化的,如餐桌礼仪,社交距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比较充实、到位、有趣。教师要在这些篇章教学中做足文化意识培养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反思和评论。如我在教餐桌礼仪这一课时,学生自发用纸盒等做了一些餐具,然后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摆放餐具,体验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然后通过和中国餐桌礼仪对比,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异域文化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帮助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在拓展内容中用适时引入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时引用到了中华古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时,我趁机引入自己尝试翻译的英文版,最后一句是“None return home that go for wars.”,学生大感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这句翻译其实是化用了英国古典诗人和学者Alfred Edward Housman的名诗“On the Idle Hill of Summer”,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全可以和王翰的《凉州词》相媲美,而且两诗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两诗的收尾句简直如出一辙。《凉州词》是:古来征战几人回;“On the Idle Hill of Summer”是:“None that go return again.”因此我直接化用此句,简直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读之有味,悟之有趣。

      陈力:观察实际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时,我还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见表不见里”,即对显性的浅层文化习俗的教学比较多,而对这些习俗背后所隐含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关注不够;二是“见异不见同”,即对中西文化的表层差异关注比较多,对差异背后的文化共性却常常忽视;三是“刻板印象”,由于看不到任何文化内部都存在的差异性,对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够敏感,导致对某个国家、民族的某些文化现象理解认知的绝对化和庸俗化;四是“褒英贬中”,即在文化比较中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意无意地盲目推崇。这四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会大大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处理不好甚至与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这些现象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特别提醒老师们多加注意。

标签:;  ;  ;  ;  

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