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_国企论文

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_国企论文

正确看待国有工业盈利水平下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论文,水平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省相当部分国有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经济效益滑坡,盈利水平下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全面认识国有工业企业利润下降问题,真实反映、客观评价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状况,这对促进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健康正常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一、全面评价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必须充分认识国有工业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

(一)国有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国有工业企业承担了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中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的产业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都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与非工业相比,国有工业企业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众所周知,一些市政和服务部门的企业,很难将盈利作为自己唯一目标,尽管这些部门利润率低,但对于社会经济生活和市场的正常动作都是不可少的。从统计数据看,这部分企业在国有企业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如在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占73.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占91.8%,自来水生产和供应占67%。此外,在某些重要产品短缺情况下,相当一批国有企业还要承担大量计划任务,为稳定经济、稳定市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有工业面临的处境特殊。目前,我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相当部分是五、六十年代期间建成的老企业,这批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较之于其他企业要低得多,大多处于被迫更新改造和分化重组的过渡阶段,其中部分企业经过改制可能会重现生机,也有部分企业转向了股份制等其它经济类型工业,有的则因资不抵债走向破产。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支付了巨额的改革成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发展支付了巨额改革成本。

(四)国有工业企业的静态产出好于非国有工业。工业增加值是一个时期工业总产出扣除工业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它是反映工业企业的新创造价值的重要指标。1995年,我省国有工业增加值为529.88亿元,比1990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18.3%,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工业增加值率为26.15%(按新口径计算),高于同期集体工业24.4%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24.76%的水平。在全省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总产值占26.2%,而工业增加值占32.9%,实现利税占33.6%,这表明全省国有工业盈利水平要好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

二、近几年,国有工业新创造价值大量转移和流出,是收益下降的重要原因。

“八五”期间,我省国有企业初次分配的基本走势一是折旧和工资快速增长,比重明显上升,二是利润增长缓慢,利税及基它项目所占比重下降。

1995年与1990年相比,各构成要素的增长情况是:流转税金总额82.5%,年均增长12.8%;固定资产折旧增长2.11倍,年均增长25.5%;利润总额增长9.6%,年均增长1.9%;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6%;其它项目增长90.65%,年均增长13.8%。

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是:折旧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3.9%上升到18.6%,应付职工工资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4.6%上升到37.3%,流转税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1.6%下降为24.9%,利润所占比重由15.3%下降为7.3%,其他项目由14.58%下降为11.96。

由此可见,“八五”时期我省国有工业在新创造价值保持较快增长,投入产出率有所提高的同时,企业的盈利状况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工资价格水平以及会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我省国有工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来的初次分配格局,使国有工业收益流向其它科目和其它产业。

(一)国有工业收益向其它科目转移。

1、转向工资。据统计,1995年全省国有工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比1990年增长8.3倍,五年净增的货币工资,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的59.2%。工资占成本的比重由1990年的6.7%上升为1995年的11.1%,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价格明显偏高。国有工业往往还是吸收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场所,约20%的富余人员开支,又扣减了一笔可观的企业收益。

2、转向折旧。1990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折旧率为4.71%,后逐年提高至1995年的5.3%。在此期间,企业提取的折旧额由1990年的28.2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87.81亿元。以1990年为基准值测算,由于折旧率的提高,“八五”时期增提的折旧额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的29.8%。

3、转向税金。国有企业从两步利改税,到1994年的税制改革,利税分流的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1980年我省国有工业利润和税金的比例为60∶40,随着“利改税”的实施,到1990年这一比例变为32.7∶67.3。“八五”时期,国有工业利税总额由1990年的95.6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51.9亿元,增长58.8%,其中利润总额增长幅度(9.6%)远远低于流转金的增长幅度(82.5%)。在利税总额中,利润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1995年国有工业利润和税金的比例又变化为22.6∶77.4,而同期非国有工业的利税比例为44.6∶55.4。

从上交利税费情况来看,国有工业利润总额中上缴的利税费比例明显高于非国有工业。不仅是统一税率前,国有工业上交税费高于非国有工业,如1990年,国有工业已交利税费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4.1%,而非国有工业只有50.7%,即使是1994年统一所得税税率后,实际执行中,由于国有企业严格纳税,而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开办前几年还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非国有企业跑漏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国有企业实际交纳的税金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据统计,1990年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流转税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和5.2%,1995年为6.0%和3.8%。经初步匡算,仅1995年由于实际承担的流转税负低,全省乡及乡以上非国有工业少交纳流转税95亿元,大体相当于全省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应交税金的28.6%,且1995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所得税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3.2%,比同期非国有工业所得税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高出12.3个百分点。

4、转向利息支出。随着金融和投资管理体制调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投入逐步实行“拨改贷”,并逐年减少了流动资金财政拨款。据统计,在全省财政支出中,流动资金支出比重由1982年的19.4%,逐步下降到1993年的9.6%。在贷款利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成本直线上升,冲抵了企业的大量利润。一大批急待进行更新改造的国有企业,除部分通过产品更新换代赢得市场,收回资金,归还贷款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因原有收益所剩无几,完全依靠银行贷款而背上了沉重的还本付息的包袱。1995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利息支出达69.76亿元,比1990年增长2.2倍,超过当年利润总额1倍多,利息与利润的比例由1990年的0.7:1,提高为1995年的2.04:1。在国有工业的成本费用中,财务费用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2%,上升到1995年的5.4%,利息支出上升已成为仅次于原辅材料涨价,工资成本提高的第三大减利因素。

5、转向其它税费及福利。收入增加值除流转税外还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辅助税费,这些税费也直接扣减了企业利润。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出台了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支出。有的项目提取比例较高,据国家经贸委测算,目前各项保险已相当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45%左右。1995年全省国有企业仅待业保险费就达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8%。此外,国有企业还承担了开办医院、中小学校、劳动服务公司、社会治安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任务,如省盐业公司现有职工2.68万人,在6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置办了近8万人的小社会,由于负担过重致资产负债率很高,近几年一直是省亏损大户。

(二)国有工业收益向其它产业转移。

1、向流通领域转移。为了理顺不合理的工业品价格关系,1986年以来,国家对工业品价格实行了“双轨制”和严格控制消费品及部分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产品出厂价格等措施,为调整工业收益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比例关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流通领域价格放开过快,向市场调节过渡超前,使国有生产企业往往以市场价购买原料,却以控制价销售产品,导致收益被大量转移到流通领域和其它部门。“八五”期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16.1%,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12.2%。

2、向农业转移。由于国有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占一定比重,农产品价格上扬势必影响工业企业的收益。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多次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八五”时期,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99.5%,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64%。棉花、蚕茧等收购价格的持续上涨,对纺织行业、丝绸行业的国有企业的效益影响较大,部分企业往往因原料价格提高,成本支出增加,但产品受市场约束不能相应提价而减少收益,甚至沦为亏损。

3、向地区集体利益转移。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后,调动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使地区集体利益得到强化。受追求地区利益的驱动,在资源调配上,各地往往先从发展本地经济需要出发,就地取材,大上加工工业,而使部分设备精良的国有企业因原料奇缺,加工能力过剩,停产或半停产。前几年屡屡发生的“棉花大战”、“蚕茧大战”就是实例。

4、汇率调整导致收益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国际贸易量迅速上升,1995年全省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67.94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4%。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国有工业制成品占一定比重,而国际市场的动荡及汇率的变化对企业的盈利状况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如1980年每1美元兑换人民币1.49元,1993年则上升为5.76元,1994年汇率并轨后兑换8.62元,使一些利用外汇贷款进行更改的企业利息负担越背越重。

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以下二个方面又对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产生影响。

(一)国有资本逐步向非国有经济渗透,国有工业的收益一部分留存于非国有经济成份中。

改革开放前,我省国有经济一直占据绝对高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进入90年代,企业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国有工业,一些老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改组以及吸纳外资,逐步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三资企业。至1995年,全省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比重已达20%以上,与国有工业近于平分秋色。而这部分其它经济类型工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是以国有资本的投入与渗透为基础的,非国有经济收益中的一部分是来自国有工业的投入产出。因此,要全面考察我省国有工业经济的收益状况,不应忽视这一因素,而且在部分股份制和三资企业经济发展中,国有资本还起着主导骨干作用。据统计,1995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部资本达1767.94亿元,其中国有资本为707.88亿元,占40.04%,而转移到非国有经济中的国有资本已达150.71亿元,占全部国有资本的21.3%,其中以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拥有的国有资本为133.23亿元,占全部国有资本的18.8%,集体工业拥有的国有资本为17.48亿元,占全部国有资本的2.5%。这些非国有工业中的国有资本也创造了一定价值。如用国有资本在总计中所占比重来推算,1995年全省非国有工业中国有资本创造的利润总额达17.51亿元。将非国有工业中国有资本创造的价值加入国有工业来考核,则可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国有工业的收益状况,如全部国有工业(含非国有工业中国有资本创造的价值)的利润总额所占比重为30.9%,比原来的20.4%提高了10.5个百分点。1995年与1990年相比,国有工业利润总额不是增长9.6%,而是增长65.7%,利税总额不是增长58.8%,而是增长95.2%。

从现实情况看,率先改制成功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往往又是原来实力较强、基础较厚的老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从国有经济中划出统计,使原有国有经济受到明显影响。

(二)市场机制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和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

利润率平均化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马克思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工业的资源、产品、利润等均处于垄断地位,且与其他经济成份的水平差异较大。引入市场机制后,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兴起,利益主体多元化,国有经济逐步丧失了对一些高利润部门的垄断,加之价格放开,投资决策权分散,各行业各部门对一些高利润行业趋之若鹜,这就使国有经济获得垄断超额利润的机会越来越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有工业乃至总体利润率,因分割利益部门增多而在趋于平均化的过程中逐步下降,部分国有工业的利益逐步向消费者或新兴的利益主体倾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随之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形成。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持续下降,不仅国有工业下降,集体和其他经济的效益也下降就可说明。“八五”时期,全省全部工业资金利税率由1990年的12.7%下降为1995年的8.6%,其中国有工业由1990年的14.3%,下降为1995年的7.7%,集体工业由1990年的11%下降为1995年的9.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由1990年的10.5%下降为1995年的9.2%;全省销售利税率由1990年的9.2%下降为1995年的7.2%,其中国有工业由1990年的11.1%,下降为1995年的7.8%,集体工业由1990年的7.4%下降为1995年的6.3%。因此,从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看,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既有其自身机制转换不快、科技水平落后乃至政策调整等偶然因素所致,也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有利于重新合理的配置资源,也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这也是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的。

四、必须认真探讨客观评价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标准,并调整国有工业企业的初次分配关系。

分析表明,在国有工业新创造价值大量流出和转移的情况下,单纯依据帐面盈利或亏损指标,已无法准确评价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也不利于正确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和国有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为了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改进评价方法,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反映国有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增长与分配,反映国有企业投入产出比率和对国家、社会的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此外,国有企业本身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任务和不同目标,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应该象划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那样,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统计。同时,还要调整国有工业企业的初次分配关系并对原有分配关系下的沉积的问题加以解决,逐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如增加国家资本金投入,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逐步降低银行利率,严格清理各种乱摊派,社会保障等改革措施出台的力度和时机也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标签:;  ;  ;  ;  ;  ;  ;  

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