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与迁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混沌论文,话语权论文,图像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206.3;J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13)04-0084-05
从“图像转向”、“视觉转向”、“读图时代”到“泛视觉化”、“碎片化”等等,这都是新媒体“派生”出来的词汇。互联网、微博客因其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连接的广泛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保值和裂变增值的特质,顺应了碎片化传播“轻、快”的要求,成为当下最活跃、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空间转换频率不断提升。社会传播的模式、信息流动的本质都因此而改变。摄影网友在博客中的话语权与在其他媒介的话语权呈现一种博弈的关系。如果把媒介、公众和网友三者视为一个集合的概念,那么,“三合一”的博弈则包含着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
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原有传统图像的单向传播格局。“草根记者”开创了崭新的“强势媒体”,也见证和创造着历史。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世界变化的方式。因为大批的摄影人像候鸟一样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和微博,直至迁徙到现在刚出现不久的轻博。摄影网友的迁徙,乃是在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的一种表现。
一、摄影:在新媒体的混沌状态下生存
时下,不论是“第四媒体”还是“第五媒体”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博客、微博以及WEB2.0在一定程度上曾被恶意炒作、概念透支得厉害,如今也纷纷进入过度兴奋后的回落休整期。博客还未退潮,微博方兴未艾,轻博客又“无约而至”。手机、移动视频和户外视频则引领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一时间,Internet似乎已成为落伍的“传统媒体”,有如2004年和2005年的博客大热,曾被期待对传播模式的重新塑造,可惜最终陨落在互联网翻腾的大潮中。而一度被担心存在极强政策风险的微博,却在中国风生水起,成为互联网应用的新星。各方胶着的“新媒体”,不能不说是一个混沌而又新奇的世界。
然而,摄影在这个新媒体的混沌世界里,又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呢?新媒体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混沌世界。摄影和摄影人,正是在这样一个非稳定环境下求得稳定发展,是这样一个混沌的竞争环境下谋求利益共享、谋求同步发展的。
说新媒体混沌,当然也因为“新媒体”的概念尚未清晰。对新媒体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说法稍显混乱,但也不能仅因标准不同、观点不一等问题,把传统的类别和属差轻易忽略,形式逻辑学中定义本身需要这种层层剥离的过程。概念模糊浮泛则是探求摄影图像话语权的阻碍,新媒体重组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也影响到摄影人的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对新媒体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变革进行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多维考量与探究,不仅是矫正其发展弊端的必需进程,同时也是规约图像信息传播与媒介建构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技术发展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对新媒体进行测度性定义,恐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独立考量,即新技术主导、新表现形式主导、新传播理念主导和新经济模式主导,符合以上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新出现的媒体,都有可能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新媒体。
所以,新媒体应该理解为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是一种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内容、传播者和用户形成对等交流、同时无数用户也可以进行对应交流的媒体。还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概括得最为简练:“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的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
新媒体为摄影者的交流互动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却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依靠新媒体平台展示自我,摄影的及时性、可视性和观赏性决定了它需要至少在一个由你掌控的网页或网站上展示自己,建构起“网状-链式”的图片信息随机触发传播新系统。
二、话语权:在博客中掌控与失衡
当我们谈到摄影图像在新媒体传播的特质时,自然会涉及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的“领导权”、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拟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话语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使得我们有必要从图像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媒介话语权对传播信息内容的影响以及对社会行为产生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在博客这个“大集市”中,博客不是摄影人个人展示作品的简单场合。在这个众声喧嚣的地方,它还关系到作者的声音能否被公众听见,被多少人听见以及因此产生社会影响,“以此确立社会地位”的问题。博客作为传播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更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发生诸多互动,在博客这个小世界反映着社会大世界的同时,其自身的变化又对社会的结构产生深远的解构甚至重构。
(一)一个微博就是一种话语权的掌控
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世界变化的方式。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只需有一部拍照手机,再加上互联网,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观众面前。“草根记者”开创了崭新的“强势媒体”,也见证和创造着历史。
《名利场》杂志编辑大卫·弗雷德说:以前,政府总是会倾向于控制信息,从纳粹到南美独裁者,都试图隐藏那些“消失”敌人的证据。“可是现在,普通人拍摄的照片突然之间改变了一切——普通民众似乎掌握了话语权。”他出版的新书《看着世界在变》就研究了图片带来的冲击力,“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你都要负责任的,你会被人看到。”
在博客中,点击率就意味着受众的数量。博客虽然令摄影作者有了信息发布权,但是信息发布权还完全不等于话语权。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8日凌晨3点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讯息。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间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Kayne”的微博成了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Kayne”的真名叫王凯,他是重庆理工大学放假回家的大二学生,也是一位普通的舟曲居民。那条微博发出以后,他成了一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是国内第一个发图“报道”舟曲灾情的人,每天都有数万人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90后的王凯,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1]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博客的“自媒体”特征、注重个人表达话语权的同时,也看到了博客公共性的强大一面。你可以说它是博主自我表演的场所,可以说它一个人就是一个“通讯社”,也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二)“草根记者”在博客中话语权的失衡
话语权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可以说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力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我们深知,摄影网友在博客中的话语权与在其他媒介中的话语权呈现一种博弈的关系。由于图片微博的传播更多地依赖社会网络这一传播基础,因此,微博上的图像信息传播活动也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体现了网民的社会关系和这背后的价值、心理的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认同。尽管网络中人人平等似乎是人们重要的信条,但是,事实上,在网络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权力的落差,甚至话语本身也是导致权力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三、三合一:媒介、公众与网友的集合博弈
在图像传播系统中存在“三合一”的一个集合的概念,集合行动是行动个体的博弈结果,在图像传播系统中是相互作用的。
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它是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已经成为一种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博弈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媒介、公众和网友之间的行为关系,为我们研究新媒体图像传播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图像传播系统中,媒介、公众和网友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你的最优决策依赖于公众的反应,公众的反应依赖于你的决策,你的决策还依赖于公众的反应,公众的反应和你怎样选择,又将影响你怎么决策,这种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理论笔者将它称为“传播博弈论”。
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的博弈包含着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而博弈方、策略和得益可以说是“传播博弈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当今,在新媒体混沌和PS技术泛滥的状态下,新媒体大众传播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真真假假图像。由网站、博客、微博和轻博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很无奈,这些图像却偏偏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识别真伪的基础。比如微博,冠以“V”字实名制的政府或者官方媒介的博主对图像信息的掌握有“先天优势”,而“自媒体”博主的图像信息则只局限自己亲眼所见,亲自所拍或者转载的图像,并且,“自媒体”的图像信息都有随时被微博管理员“和谐掉”的厄运。这种情况在博弈论上被称作“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所以,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不拥有信息优势的作者只能消极地等待转载自己无法得到的信息,加上某些博客特别是微博的博主,出自于谋取利益或者为了增加粉丝的数量,将其言论传播和影响力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发布假图片,给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混乱和危害。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2001年7月8日报道称:想来北京“看海”的朋友“失望”了。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强暴雨天气后,网友们通过微博转发各处积水的照片,夸张地表示在北京可以“看海”。央视记者调查后发现,所谓的“北京暴雨七景”中,竟然有3幅照片是假的。23日当天,微博网友将一组暴雨照片汇集起来,并起“陶然碧波”之类等七景的名字。然而经过比对,网友发现其中三张照片造假:大望路汽车被淹的照片使用了2004年7月莲花桥的照片;水淹过街通道的照片也是2004年的;另外一张首都机场的飞机跑道被淹的照片是借用了海南某机场的照片。
很多得知真相的网友大呼“被忽悠了”,并提出疑问“在全民微博的时代,您上过微博假消息的当吗?”呼吁微博上的消息也应具有公信力和诚信。目前新浪微博上已设有官方的“微博辟谣”小组和“辟谣联盟”等打假小组,号召大家举报不实信息,并注明微博地址方便快速处理。目前,“微博辟谣”小组已获得近30万网友的关注。
从博弈理论上看,公众因被欺骗导致对信息源信用的怀疑,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博弈结果是对图片真实性的纷争和微博的无序,形成博弈的结果是“零”甚至“负”结果,这对于有限的社会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
四、摄影人:在网站与博客中迁徙而行
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曾经是摄影人的栖身“湿地”,三大类摄影网站也是他们的家园。当记忆还依然清晰的时候,博客、微博乃至今年悄然走来的轻博,又成为喜新厌旧的摄影人的另一个家。迁徙而行,南征北战,已成为摄影人的一种牧民式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每当遇到摄影网友的见面语,是不是要问“你搬家了吗?”
(一)摄影网站:摄影人曾经的家园
当摄影人在选择使用何种新媒体来发表公布自己的图像信息时,这个选择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均衡的博弈关系。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在博弈中,各博弈方行为和判断的主要依据以及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要从中获得利益。比如上世纪90年代,摄影网站盛行,摄影人纷纷投身于网络发布作品,互联网大致分为三大类摄影网站:第一类是以新华社和中新社为主的成为网络最可信赖的新闻摄影“大户”。这是属于通讯社网站一类。第二位类属报刊母体网站一类。各大报刊网站由电子版向新的网络媒体发展,并摆脱了母体报刊翻版的局限。这些报刊网站的新闻图片除了由本报刊记者采访拍摄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由业余的“网络记者”提供,从而丰富网站的图片来源,如“人民网”(人民日报)、“南方网”(南方日报)等网站。第三类摄影网站是综合性网站,如新浪、搜狐等网站,这类网站除了新闻图片一项外,还开辟专题摄影,既有文字报道也有配照片,更多是百姓生活、风光人像等栏目。
1998年以前,新浪还开设“摄影幼稚园”,针对一些初入门或未入门的摄影爱好者进行专业辅导,摄影论坛、摄影聊天室也成为摄影人的欢乐天地。同时也培养、滋生出不少新网站的负责人,如:全球组大中文摄影网站“色影无忌”以及“蜂鸟”、“中国网络摄影”、“江湖一色”、“摄影爱好者之家”等等摄影专业网站。这些网站吸引了无数的摄影者,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国内各省市,其中既有摄影专业人员,也有摄影爱好者,器材“发烧友”,他们在聊天室探讨摄影技艺和理论。那时候的摄影网站提供的论坛、聊天室一度成为摄影人热衷去的地方,为个人摄影图片专辑提供了展示的空间。
以上所说的摄影专业网站,就是摄影人在博弈中追求的根本目标以及他们行为和判断的主要依据,他们是选择中取得最大效益的得益者,媒介、公众也是博弈中的得益者。博弈中的得益有正有负,而得益的差异和构成特征也会影响博弈方的行为方式。
(二)博客:各路英雄迁徙途中的“帐篷”
10年前,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原有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格局,大批的摄影人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和微博,直到现在刚出现不久的轻博。
2000年4月11日,“色影无忌”开设“无忌论坛”,一些电影明星、摄影名人、名记者自从博客问世以后,大部分采取双栖身份,既保持色影无忌会员账号,不时到无忌发帖,同时又不失时机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网站的博客落户,成为那里图片博客大户。
由于新浪网站强大的综合性,使它在全国影响力大、摄影题材和内容涉及面广、网友来自五湖四海、各方高手云集。因此,新浪博客最受摄影记者、摄影名家、摄影爱好者的热衷喜爱和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有1/3原来在色影无忌开始摄影的资深“老泡菜”已经逐渐脱离摄影专业网站,开始将精力和视线转移到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开设图片博客和微博,成为新浪等网站图片博客的主力军。可以说,像新浪这样的综合性网站开辟博客和图片博客、微博、轻博客等新媒体运作,能有效带动该网站的人气、凝聚力和影响力。
博客既可以让每个人接受外来信息,也可成为传播者。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轻博客所具备的双向传播甚至是多向转播功能,使传播者与接受者互动性增强,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达到了最大化发展。由此,博客和微博在传播上打破了“沉默的螺旋”传播效果。虽然博客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要随时随地更新你拍摄的图片,让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博客来展示。摄影图像已成为博客一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摄影与博客密切相关,摄影网友与博客无疑成为最大的得益者。
又如,网名越野MM的图片博客,开通只有1年半的时间,就在纪实摄影专题引来众多粉丝的关注。博客访问:512,574;关注人气:27,994;全部博文270篇。其中,人文纪实55篇,西藏专题18篇,矿区、矿工7篇,潮汕民俗文化32篇,人生百态25篇,民风习俗40篇,旅游风情48篇,闲暇闲聊29篇,大学生活11篇,论著、理论5篇,博主被推荐为精品博文有31篇。其中,一篇图片博客《走访采煤沉陷区:挖的不是煤,是百姓的根基》作为精品被推荐上新浪首页,在短短半天时间被关注阅读166370;评论:184;收藏:22;还作为头条微博被粉丝们相继转发。[2]一篇图片博客《矿工洗澡纪实,关注炭黑危害与矿工生活》被推荐上新浪精品博客首页,继而被推荐上了新浪首页独家栏目。短短十几小时被关注阅读:13332;评论:114;收藏:7。[3]一篇图片博客《中国第一个用国产相纸印出第一张相片的人》被推荐上新浪精品博客首页生活记录栏目。[4]
博客和微博借助于网络平台,每个人的博客或者微博的页面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性关注或是谈论某些话题,不受其他人所左右,真正做到我的博客我做主。虽然后来者“轻博客”有取代“重博客”的趋势,但目前博客仍然为摄影图片的传播、互动、展示、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选择互利主义的原则进行博弈意味着博弈开始走向合作,即博客与网友的合作,网友和公众的合作以及博客与公众的合作。合作的成功和各方得益与否,取决于进行决策的时候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综上所述,“新媒体重组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5]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所发布的每个内容理论上都是面对全球所有的使用者的。就图像传播者而言,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这使得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原有传统图像的单向传播格局,使大批摄影人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微博和轻博。
无论是作为一个信息的发布平台,还是草根秀场、官方代言,无一不在彰显着微博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对人们交流方式的影响,以及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实际上,新媒体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
博客和微博不仅让每个摄影人有获得公共话语权的可能,而且还能让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在博弈中得益。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微博给了中国公众表达的平台,并扮演了议题设置的作用。这种公共话语权也将会随着人们微博黏性的增加、微博粉丝圈子的扩大以及微博平台影响力的加强而逐渐扩大。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中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