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节水模式与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模式论文,夏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夏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作物,玉米高产的生理机制是因为玉米属C4植物,光合效率高;同时玉米还是低光呼吸作物。因此,玉米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产量高。 玉米叶片光合速率高,耗水量也较多,除苗期和灌浆后期适当控水外,其他时间要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夏玉米苗期每天耗水量在2~3毫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每天的耗水量增加到4~5毫米,耗水高峰一直维持到灌浆后期,在灌浆后期每天耗水量降低到2~3毫米。华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夏玉米平均生长期间的耗水量在350~400毫米。 夏玉米生长期间是降水量最集中的时期,但也因为降水量变化大,不同年份降水量差异显著。例如太行山山前平原的栾城县夏玉米生长期间的6~9月,多雨年份平均降水量467毫米(P=25%),常年平均334毫米(P=50%),少雨年份237毫米(P=75%)。多雨年份的降水量能满足夏玉米需水要求,常年的降水条件也基本能满足夏玉米的需水要求,而出现伏旱的年份,夏玉米就需要灌溉。但由于大多年份,小麦收获后,土壤干旱,而6月份降水少,玉米播种时,通常需要灌溉,在少雨年份除了苗期以外的灌水,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灌溉1~2水。 二、夏玉米节水灌溉制度 夏玉米生长期间降水较多,但变率大,而夏玉米对水分亏缺也比较敏感,可根据土壤水分指标进行夏玉米的灌溉决策。通常,夏玉米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播种出苗时0~50厘米土壤含水量应为田间持水量的60%甚至70%以上,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主要根层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可控制水分供应。 夏玉米一般年份仅需要灌溉出苗水一水,但在降水分配不匀和伏旱严重的年份,就需要科学灌溉。播种期的保苗水、拔节期的保收水、抽穗期的保粒水、灌浆期的高产水要根据降水情况合理安排,特别是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和籽粒灌浆初期不能缺水。把这几个关键生育时期把握好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夏玉米秸秆覆盖节水保墒 农田中从土壤表面失去的水分一般称为无效耗水,夏玉米生长期间棵间无效蒸发耗水为70~80毫米,减少这部分耗水量对农田节水有重要意义。随着冬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普及以及联合收割机上增加秸秆切抛机,在把小麦秸秆切碎的同时,并可均匀抛撒秸秆,覆盖夏玉米田,充分发挥秸秆覆盖的保墒作用。冬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夏玉米田,可以减少棵间蒸发30~40毫米,因此夏玉米生长期间在有秸秆覆盖的条件下,其总蒸散量就可减少到320~380毫米,相当于减少了半次灌溉水量,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四、夏玉米节水高产综合栽培措施 1.选择良种和适当早播。不同品种的夏玉米产量差异较大,选择好的品种是高产的保证。选用高产耐密高抗品种,实施缩行增株等创造玉米高产的群体结构。同时,也要选择生育期适合的品种。在华北中北部,平播最好选择中早熟品种,如果是套种,可选择中晚熟品种。一般套种玉米需要在麦收前5~7天套播在小麦田里,而平作玉米在小麦收获后人工或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铁茬播种。 2.秸秆清理、补苗除草。由于机械的切碎和抛撒功能不同,小麦收获后的秸秆覆盖可能不均匀,对于秸秆堆积的地方,尤其是玉米行上堆积的秸秆,一定要注意将秸秆铺开,以免影响玉米出苗。玉米出苗后,如有缺苗,要及时补栽。联合收割机收获的小麦,丢粒比较多,生产上要注意及时喷洒除草剂防治小麦实生苗和杂草。 3.分次施肥,加强花后肥水管理。为了促进夏玉米的生长,延缓衰老,实施全生育期养分平衡供应技术,把现在常用的玉米生长期间一次追肥改成种肥、拔节肥、穗肥、粒肥等分次施用,加强花后肥水管理,对保证夏玉米的高产高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适当晚收,增产增效。9月下旬玉米进入了成熟期,玉米适当晚收,有增产效果。收获的标准是苞叶松散枯黄,籽粒变硬,籽粒表面有较好的光泽,靠近胚的基部出现黑色层。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夏玉米节水模式及栽培技术_玉米论文
夏玉米节水模式及栽培技术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