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银行信贷集中行为的理论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信贷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金逐利的特性以及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使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越来越向大企业、大行业或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不能否认,这种信贷集中现象体现了一定的市场法则和效益原则,但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信贷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在我国银行信贷集中现象中,有几个明显的行为特征:一是一方面多家银行甚至全部的银行向同一家企业发放贷款,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无法获得贷款;二是在多家银行向同一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中,绝大部分银行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是在多家银行竞争博弈同一家企业过程中,出现了一家银行包揽企业所有信贷需求的倾向,即“信贷统包”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信贷市场的实际,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对我国银行的上述信贷集中行为特征进行微观层面的理论解释。
多家银行集中向同一家企业发放贷款
为便于阐述,模型的构造与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设某企业产出收入为x,x为随机变量;为企业产出的风险程度,可以理解为企业违约的概率。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知道真实的值,但根据我国银行的实践,银行往往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和公共信息判断值,形成主观的值,并根据主观的值评价企业的贷款风险。越大,企业违约概率越大,银行认为企业的贷款风险越大,反之则企业贷款风险越小。因此银行面对的企业的产出概率密度函数为f(x,),分布函数为F(x,)。根据定义,有О≤θ≤1,设企业最大可能产出值为H,最小可能产出值为h,银行贷款利率为r,贷款资金成本(即存款利率)为i。
市场上存在多家银行,具有垄断竞争的特征。期初每家银行对该企业的风险判断为,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基本相同,对企业调查的方法也趋于一致,对风险评价的手段也很相似,因此,在获得的信息雷同的情况下,对企业信贷风险的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在银行已判断企业具有风险程度 的条件下,银行面对的企业的产出条件概率为:
这时,假设银行1认为该企业具有信贷价值,发放贷款L1。若企业产出x≥L1(1+r),则银行得到贷款本息L1(1+r),若x≤L1(1+r),则银行获得全部的x,显然,这是一个标准债务合同。因此,银行1的贷款期望利润为π[,1]:
对上述银行1的贷款期望利润π[,1]求导可得:
由于信贷登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对企业有无银行给予授信,以及该企业是否按期还款等情况都是公共信息,因此,银行1对该企业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结果情况,其他银行都是知道的。如果该企业未能按期偿还贷款,则其他银行就不会发放贷款,如果该企业按期偿还了贷款,则其他银行对该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就会发生改变。事实上,我国银行在评价企业信贷风险时,将企业是否有其他银行授信以及企业履约记录作为重要的风险评价标准之一,而对企业是如何履约的并不清楚。
当其他银行观察到银行1对上述企业发放了贷款,该企业也按期偿还了贷款,发出了企业信用记录良好的信息,则其他银行会进一步降低对该企业的风险判断,认为该企业的信贷风险程度为这时,其他银行面对的该企业的产出条件概率为:
对于信贷风险程度降低的 ,银行2认为具有信贷价值(也许不止一家银行,此处为便于论述而简化)。这时使银行2认为的最优贷款量应由(1-1)确定的产出条件概率来决定。假设发放贷款,相对应地,(2)、(3)、(4)式分别为:
根据概率分布函数的概念,由(7)式可以得到。因此使银行2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贷款量高于前期银行1的最优贷款量。银行2认为向该企业增加发放贷款是既相对安全又有利可图的(相对于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尚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在现实信贷市场上,当一家企业被一家银行发现是“好”企业后,后续银行就会纷纷介入,争相贷款,这也是事实。因此上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为什么在我国信贷市场上,一方面多家银行(甚至全部的银行)向一家企业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信贷集中、贷款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甚至愈演愈烈的成因。
银行的“锦上添花”和“信贷统包”行为
后续银行选择的贷款量可能有多种,而后续银行对贷款量的选择策略也会影响前期介入银行1的贷款量选择,这取决于参与博弈的银行是相对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因此,多家银行竞争博弈同一家“好”的授信企业,在银行资金相对宽裕、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较为重视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有一家银行总想发放占据垄断地位的贷款量,其他银行愿意发放相对金额较小的贷款,出现“锦上添花”现象;二是占据垄断地位的银行总想发放更多的贷款,出现“信贷统包”现象。下面本文运用一个简单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模型予以解释。
为了简化说明,这里本文简化企业的产出概率分布函数。假设企业成功概率为p,企业成功时银行获得贷款本息,企业失败时银行一无所得,失败概率为1-p。如上所述,银行1首先选择贷款量,银行2或其他银行观测到,然后选择自己的贷款量。设存款利率为,而贷款利率r具有以下形式:
r[,0]为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L为所有银行发放的贷款量,A为企业基准利率贷款需求量,φ为非负的参数,即随着银行贷款量的增加,企业愿意接受的贷款利率下降,这一假设符合我国银企关系的特点。事实上(1)式体现的是我国企业贷款的逆需求函数。
首先考虑垄断银行的情形。当银行1是垄断银行,只有银行1对企业贷款,而其他银行现在以及今后都没有向该企业贷款,则垄断银行1的贷款量由L1以下方法确定,设银行1的期望利润为:
现在考虑垄断竞争的情形。当银行1不是垄断银行,信贷市场存在垄断竞争时,银行1就会受到其他银行的竞争。其他银行在观测到银行1发放贷款后,在决定其贷款发放量时可能会有两种情形。
(一)银行的“锦上添花”信贷行为
出现银行“锦上添花”信贷行为的情形是:后续银行(设有n家)彼此知道银行1发放了,也彼此知道后续银行都想跟随银行1发放贷款,并且在决定各自的贷款量时也考虑到了其他后续银行将要发放的贷款量。设每家后续银行的贷款量均为(假设后续银行的贷款量都一样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
在这种情形下,贷款利率r由(1)式可得:
比较(12)与(5)式,可见银行1在面对“后续银行彼此都知道银行1发放了,也彼此都知道后续银行想跟随银行1发放贷款,并且在决定各自的贷款量时也考虑到了其他后续银行将要发放的贷款量”这一情形时,银行1采取的使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博弈策略是保持垄断贷款量,以保持自身的垄断地位。而此时每家后续银行的贷款量为:
因此在我国信贷市场上,对同一家企业有一家银行贷款金额较大,而其他多家银行贷款金额相对较小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说银行依据自身对企业的风险判断,自认为理性地遵守了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关于统一授信制度的要求,业内将这种现象称为“锦上添花”。
(二)银行的“信贷统包”信贷行为
出现银行“信贷统包”信贷行为的情形是:后续银行彼此都知道银行1发放了,也彼此知道后续银行都想跟随银行1发放贷款,但是,每家后续银行都不管其他后续银行发放的贷款量,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设每家后续银行的贷款量均为,这时,每家后续银行面对的贷款利率为:
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中,银行1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或已经观察到多家后续银行将根据(16)式来发放贷款,所以银行1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被迫或主动改变贷款量选择策略。这时银行1面对的贷款利率为:
比较(18)和(12)式,当n=1时,银行1的贷款量选择与情形一相同,当时,银行1的贷款量选择趋向于无穷大。这一结论的经济含义是,当信贷市场上只有一家银行与银行1竞争时,情形二对银行1的威胁就不存在,对该企业的贷款就出现“双头垄断”情形,银行1选择垄断贷款量就足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利益不会受到进一步损害。但是,当有多家银行与银行1竞争时,由于这些银行采取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非理性信贷行为,银行1也将被迫或主动选择非理性的贷款量,企业需要多少贷款,银行1就承诺给予多少,以保持自身垄断地位,维持既得利益,出现“信贷统包”现象。这是由于银行间的竞争博弈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彼此间的信贷竞争行为导致的外部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