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我们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实验是我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更是《新课标》科学课学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科学实验课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收获 搜集 准确性 毫无目的 随心所欲 最终目的 发现 理解 共同讨论 引导 帮助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124-01
湖北省科学教材采用的是粤教版科学书籍,本教材充分结合《新课标》内容并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周围的事情结合教材动手动脑。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实验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并且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所以科学实验课可以说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参与分组实验就显得至关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学科学课所取得的少许心得和感受与诸位老师一起分享:
一、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在每次上新课前教师都要将本节课实验所用的器材在实验室准备好,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他们要认识教材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按照老师要求做好本次实验课相关器材的摆放,并全面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并且对他们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
二、学生结合实验课内容充分做好收获:
1、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他们结合实验搜集好第一手资料,教师引导和教会学生们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如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教师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制定实验步骤、选择合理的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并在老师的安排下将全班分好小组。如五年级的《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实例设计:
(1)实验题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2) 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该石块在水中的重力。看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3) 猜想: 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
(4) 看到的现象: 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5) 对现象的解释:石块在水中的重力+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6)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三、 明确实验目的和观察任务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
比如在对植物花的观察实验中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受伤。然后用刀解剖花观察每一个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并积极进行对比,找到不同和相同点。在对植物花的条件一切安全的基础下可以用嘴尝,用鼻子闻并用其他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并从中得到实验的结果。
如果在实验课上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让学生觉得好玩而没有真心去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的真实结果,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综合本篇文章主要内容,要求老师密切监督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动脑思考的能力。结合实验课内容针对教材目的引导学生真心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上真正得到学习目的!达到动手动脑操作的目的!以及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得出学习知识的目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的科学实验课有效教学?新课程2017年2期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读与写2016年8期
论文作者:陈险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目的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科学实验论文; 浮力论文; 测力计论文; 石块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