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论文_ 王平,张东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论文_ 王平,张东

【摘要】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注重指导 养成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定教”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国也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提高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三、提高教学效率。

预习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准备。如果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能自学新课的内容,就会对教师要讲的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提高听课的质量。我们知道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得反复备课、朗读课文、钻研教材等等,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课前预习很重要。

然而很多学生忽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如果预习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这样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四、丰富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而且如果一个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变快,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应缩短.而且错题管理的时间也就缩短了,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五、养成学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小学生由于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好处,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一定会十分欣喜。学习变得有所追求,对预习发生了兴趣。这时,老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好的习惯受用一生。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强调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尽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几点理解》,作文成功之路,张永刚,2012.(12)

2、《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1期,杨慧芳。

3、《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做好课前预习》,读写算,2014(29),柴兴瑞。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读写算,2015(15),刘东艳。

论文作者: 王平,张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论文_ 王平,张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