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池原理与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_原电池论文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学过程论文,及其应用论文,原理论文,原电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曾获得江苏省高中化学评优课一等奖。这节课的备课经历了多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细究,更经历了多位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精彩点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供大家共享。

一、课堂设计

这是一堂以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做培养皿系列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再做苹果和盐水瓶系列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整堂课,围绕牙医在给牙病患者治病的情景。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例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了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给她诊断一下,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初步假设]想一想,病因估计出在哪里?(假牙)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培养皿想象成口腔,把稀硫酸想象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和黄金……通过下列实验来查找病因!

[实验探索一]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同桌一组)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2)用V型铜丝将锌粒与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3)本实验使用的电流计指针的偏向与干电池的正、负极有何关系?

(4)用接有电流计的两根铜线分别接触锌粒和铜片,观察实验现象。

(5)若锌粒和铜片直接接触,有何现象?

[问题讨论一]采用竞赛抢答形式,讨论结果以动画展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我们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距离相近的8至10人一组),指定2位同学作评委,评委将对6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最后评出名次,给予奖励。问题探究如下: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zn粒和Cu片,两者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2)用V型铜丝将Zn粒与Cu片连接起来,又有何现象?写出Cu片和Zn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以及两式相加所得的总反应式。

(3)本实验使用的电流计,指针偏向哪边?那边所连接的就是__极。

(4)用接有电流计的两根铜线分别接触Zn粒和Cu片,指针偏向与——相连的一边。说明__是负极,__是正极。想一想:电子流向与两个电极的活动性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5)什么叫原电池?请看课本第98页有关内容(老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中的反应有何特点?(从热效应、反应类型和在几处进行三个方面考虑)

(6)Zn与Cu用导线连接后,可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若锌粒和铜片直接接触,有何现象?电子由__流向__。

[归纳总结]板书:§4-4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1.原电池

(1)定义: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原理:可以自发的反应,在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决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认为“笑笑”女士的病因是什么?(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了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动画展示“请你开处方”:作为一个医生,病因找到了,下面的任务就是开处方!想一想,怎样解除“笑笑”女士的痛苦?

[提出假设]解除痛苦的根本方法就是让两颗假牙不构成原电池,不产生刺激脑神经的电流。

[设计方案]假设上面一排牙齿(包括两颗假牙)可以随意移动,假设口腔溶液可以随意改变……请大家试着开处方(这些处方可能很离谱,但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处方到底正确与否,还是实验说了算!

让我们再次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苹果想象成口腔,把苹果汁想象成口腔溶液,小刀、铅笔、牙签、铜钉等任选其中的两种代表两颗假牙……通过下列实验来研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从而开出最佳处方。

[实验探索二]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同桌一组)

(1)苹果汁呈酸性。在苹果上插小刀、铅笔、牙签、2个铜钉,任选其中的两种作电极,能构成多少个原电池?

(2)把苹果上的上述五样物品拔下,用小刀对半切开苹果,一个插上小刀,一个插上铅笔,能否构成原电池?

[演示实验]让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盐水瓶系列实验:Pe棒与Cu棒分别在硫酸铜溶液或苯中,能否构成原电池?

[问题讨论二]采用竞赛抢答形式,讨论结果以动画展示:在模拟实验的各种情况中,哪些能构成原电池?哪些不能构成原电池?为什么?问题探究如下:

(1)在苹果上插小刀、铅笔、牙签、2个铜钉,任选其中的两种作电极,哪些能构成原电池?指出电池的正负极,说明原因。

(2)一半插上小刀,另一半插上铅笔,连接电流计,判断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3)Fe棒与Cu棒在溶液中、Fe棒与Cu棒在苯中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4)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你从中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总结]板书:2.构成条件

(1)两个不同电极(活动性大的作负极);

(2)电解质溶液;(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决问题]根据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探索,结合实际(如经济条件、美观要求、口腔实际环境等),你现在开的处方是什么?

(1)拔掉不锈钢假牙,换成金牙或瓷质假牙(呵呵,换成金牙,不差钱);(2)拔掉金牙,换成不锈钢假牙或瓷质假牙(把金牙兑成钱,付完治疗费后还能小发一笔耶);(3)拔除两颗假牙,全换成瓷质假牙(满嘴白牙,分不清真假,贼好看)……

[学生质疑]你从前面的探索实验中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提出一个疑问或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加5分,不要说没有发现哟!

[拓展应用]动画展示“生病的自由女神”:女神像外壳是铜,内部支架是铁,中间用油毛毡隔开。时间长了,那层油毛毡失去了隔离作用,大西洋海面夹带盐分的潮湿空气向女神不断吹来……是什么原因使美丽的女神像日渐锈蚀?……把你的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长吧!

[学法指导]注意物理知识的渗透。原电池的电流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E=I(R+r),两个电极活泼性相差愈大,电动势越大;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越大,内电阻越大。另外,电源符号“”能帮助理解原电池正负极的反应特点——长的为正极,短的为负极。

[反思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拓展应用。这不仅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基本途径。

[结分和奖励](1)请两位评委亮分,给出各小组的平均总分。(2)总分获第一名的小组是第3小组,祝贺你们!该组每人一张音乐贺卡,请打开贺卡,听,原电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美妙的享受。

[布置作业](1)课本第103页第一题;(2)请你在家中拆一节干电池,并观察其结构。

二、课堂探析

开过“原电池”一课的人数不胜数,成功者也不乏其人。选择“原电池”一课参赛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让我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要想不落俗套,就要大胆创新!于是,我上网搜索,钻进实验室,请教行家,查阅理论书籍,构思教学过程,制作flash课件……经过多次打磨,终于拨开笼罩的迷雾,三招齐发,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的上空大放异彩。

第一招:巧用“病例”情景,让学生见习“牙医”,在牙病治疗中获取化学知识

任何一堂课开头很重要,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起初用“笑笑女士的病例档案”(图1)开头,觉得这个情景不仅切中学习目标,而且联系生活实际,心里很是得意。

图1

没想到荆峰老师觉得存在遗憾,他认为“病例”情景选得好是肯定的,但只在开头用一下,后面便“兔死弓藏”,其使用价值挖掘得不够;另外,也曾有人用该情景开头,所以只借鉴不出新不行。被泼了冷水,心里特郁闷——情景一用了之确实可惜,但要一用到底,我不曾思量,一时也难以做到。荆老师又多次建议整堂课最好围绕“病例”情景展开,并把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治疗牙病)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我渐生怨言,站着说话不腰痛,你上给我看看?于是,好长一段时间,我懒得思考这些问题……有一次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唉,灵感突然来临,如前所述“关节”打通了,荆老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高质量的“病例”情景成了实际课堂一条让人迷恋的小溪。它不是一用了之,而是一用到底,前呼后应,贯穿课堂始终。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总是先问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以前生过什么病(该女士曾有蛀牙史、出过车祸并先后装了两颗假牙),然后估计一下病因可能是什么,接着对身体有关部位进行检查,查出真正的病因后再开处方,吃药、打针、开刀,直到把病看好。这节课“一波两折”,跟“医生给病人看病”何其相似:先做培养皿系列实验,查出病因,再做苹果和盐水瓶系列实验,开出处方,把“笑笑”女士的病看好了,化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南京师大陆真教授在江苏省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以此课为案例,对“病例”情景的妙用赞不绝口。

第二招:巧设三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探究中体验科学发现过程

实验是探究的主要形式。这节课的实验比较多,有三组实验,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即使是演示实验,也要尽量让学生到讲台上做。实验探究需要时间,一节课只有45分钟,实验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否则会挤掉问题讨论的时间。课堂实验多,又要节省时间,还要微型、环保……这些矛盾的解决成了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网上或书上找不到一个很流畅的整体实验方案,我只有一头扎进实验室里了。

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很让人头痛。这些实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考虑问题要周全,所有的结论都应让事实说话,同时让实验为后面的问题探究铺平道路。第二,实验操作要简单、流畅,两个实验之间切换时间不能长。第三,实验设计要绿色化,最好取材于生活,采用微型实验,将污染降到最低。

用苹果替代盛酸的表面皿,能做7个微型实验,省时省料。除电流计外,苹果、小刀、两头削好的铅笔、牙签、铜钉等五样东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课前可让学生自备。实验时只要用接有电流计的两根铜线接触任意两样,就能看到有无电流产生。

不过,这7个实验仅考虑到电极的两种情况:(1)电极均为导体(两种不同金属、两种相同金属、金属和石墨、石墨和石墨);(2)电极不全是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石墨和绝缘体)。

其实,电极还存在一种情况:两个不同的电极插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溶液中。在准备实验中,我找来两只盛稀硫酸的表面皿,各放一根铁钉和碳棒,用电流计一测,因断路不产生电流。这个实验好做,但从一只鲜活的苹果切换到两只盛酸的表面皿,既不连贯又浪费药品。这时,荆老师正巧来到我身边,看到苹果上插满物件,问明用意后,他说“用小刀把苹果切成两半,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不就一气呵成了吗?”真是旁观者清啊,这一根筋的家伙又在揪住一样东西不放啦!

上述8个实验涉及的溶液都是酸溶液——苹果汁,还没考虑到溶液的其他情况,如除酸外的电解质溶液等。

再在苹果上动脑筋,已不可能。我曾想过往苹果中注射溶液或苯(难溶性非电解质),但苹果中同时含有果酸,果酸对实验有干扰作用。用酒精(可溶性非电解质)实验时,不能用它的水溶液,因为作为溶剂的水也是一种电解质,这样所得结论不可靠。我曾在表面皿中放上刚买回的无水酒精,一段时间后无水酒精全部消失;我曾想过在表面皿中放上苯或(不能选汽油,它是混合物,不属于非电解质),但它们易挥发,会污染环境……绿色化学思想是实验改进的不竭动力,终于盐水瓶系列实验诞生了!如图2所示,介质为非电解质,不产生电流,将装置倒转过来,介质变为盐溶液(如图3所示),因发生电池反应而产生电流。这个创新实验可以反复操作,永久使用,耗时短又实现了零污染(不用时按图1存放)。南京师大马宏佳教授在“江苏省获奖优秀课暨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对这个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别致的学生实验成了实际课堂一道让人惊叹的美景。两个同桌一起动手实验,既兴奋又投入,大学教授或中教专家几百人听课,有的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有的就坐在旁边看着你操作,但学生探究时的钻劲竟没有受到半点影响,大家边实验边思考,为后续的问题讨论抢得先机。

新课标强调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已摆在了首要位置。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很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做中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

第三招:巧立抢答规则,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小组竞赛中共享集体智慧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小学生踊跃举手,初中生很少举手,高中生没有把握不举手、有把握也不举手。高中生不愿主动提问发言,是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怕解决不好丢面子,招致老师指责和同学挖苦,从而变得谨小慎微。

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肯定不行,而且我也不能唱独角戏。怎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想起电视上知识竞赛节目的惯用做法——团队合作、举牌抢答,我决定借用到课堂上。为了防止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前期工作必须精心策划、细致入微:

(1)设置问题。来自探究实验的问题群要由浅入深,前后有梯度,而且不能太易或太难,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

(2)编排小组。指定两位学生评委,剩余同学分成6个小组并编号,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实验时两人一组,组数多,力争人人动手,但讨论时组数不能多,否则评委打分无法做到从容不迫。

(3)明确职责

①小组长:负责上课前后牌子的收发,仪器、药品的领取和清理,带领大家学习抢答规则,做好鼓动工作。

②学生评委:a.两个评委一主一副,尽量往后坐,两人在一块做实验,不参与6个小组的讨论,但可以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法;b.认真对照标准,力争做到打分公正、合理;c.离下课5分钟时各自算出小组总分,主评委再算出小组平均总分,并据此宣布小组竞答名次。

(4)制作牌子。用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板做6个牌子(如图4所示),牌子正反两面均标上小组序号,正面鲜红色,让前面的老师看清组号,反面草绿色,让后排的评委看清组号。这里的牌子相当于“抢答器”。

图4

(5)制定规则

①采用抢答形式:问题一出,先举牌者先回答。各小组要集思广益,每次答题只能指定一个成员举牌发言。如果回答不对,其他小组可以接着举牌抢答,直到答对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抢答。

②答对问题有分:答对给2分,答错不给分,回答不全酌情给分。答题时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上黑板板演。

③鼓励人人参与:整堂课总是同一个人举牌发言的小组不给奖励分,均发过言的小组给奖励分5分。

④鼓励阳光答题:抢答时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大胆发表独到见解者,不管对否,给奖励分1分。

⑤鼓励发现问题:发现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该小组奖励分5分。

⑥执法透明:课前人手一张“评委课堂记分表”,该表也可作为各小组自评表(图5)。

图5

激烈的互动场面成了实际课堂一支令人振奋的鼓乐。学生抢着发言,教师倒很难插嘴,让人怀疑“这是高中课堂吗?”学生回答问题异常精彩,并提出了很有问题,如铜钉与铅笔芯在苹果汁中为何产生电流、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铅吗等,让人怀疑“这是平时的高中生吗?”学生的潜能在抢答规则的激励和教师的鼓励下,如火山爆发。几百名老师在场听课,丝毫没有影响到学生的专注和热情,他们反而是更来劲了,我想这就是新理念的魅力吧!

标签:;  

“初级电池原理与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_原电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