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人民医院脑电图室 河南新乡 453400
摘要:目的:对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意识清醒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为意识障碍患者;对照组患者43例,为意识清醒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分析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价值。结果:脑电图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MRI检测(82.56% vs 48.84%,P<0.05);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患者(100.00% vs 65.12%,P<0.05);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相较于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异常率低于观察组患者(11.63% vs 34.88%,P<0.05)。结论: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价值,不仅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还可有效辨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推荐使用。
关键词: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临床价值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临床多采用临床症状、行为表现观察以及MRI、头颅CT检测等方式对本病进行诊断,诊断准确性有限,多数患者往往因此被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脑电图检测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中得到广泛使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早期检出率得到不断提高[3-4]。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我院收治的部分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意识清晰程度为分组标准,43例意识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43例意识清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5]并得到临床确诊,经检测脑脊液中HSV-IgM为阳性,临床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精神行为异常、肢体偏瘫、呕吐等症状。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在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签署,本次研究全程接受医院伦理会监督和指导。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疾病的患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25.7±2.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25.7±2.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25.9±3.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的比较上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MRI和脑电图的检查。MRI:选用Magnetom Symphony1.5T超导型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对患者头颅行平扫。脑电图:分为常规检查和动态检查两部分。选用动态脑电图记录仪,① 安装电极。第一、合理安置盘状监测电极和头皮桥式,第二、将饱和盐水、导电膏涂抹在上面,火棉胶固定银盘状电极,安装完毕;② 开始行常规检查,清醒状态下,描记患者睁、闭眼以及呼吸、活动状态下的脑电图,描记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③ 动态监测,记录患者清醒状态下闭目、活动、睡眠时的脑电活动。④ 检测记录完成以后,将记录盒和记录资料完整回收,在荧光屏上以实时速度1-40倍速回放记录盒内的相关数据,时间常数设置为0.3s、高频滤波设置为30Hz;对比分析患者清醒、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波形以及诱发试验时的脑电图波形。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即临床一经确诊,便立即给予患者降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并依据患者实际的病情程度给予患者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1.3观察指标
将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别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率。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情况,计算异常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分析处理数据,各项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并使用进行组间检验,当P<0.05时,则数据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准确率比较
MRI检测显示,86例患者中共42例患者出现异常MRI信号,异常率为48.84%,具体来说,42例信号异常患者总,30例患者的异常信号位于双侧额颞,占比71.43%;12例患者的异常信号位于单侧额颞叶,占比28.57%。就异常信号患者信号表现来看,35例患者的异常信号表现为长T1、T2,占比83.33%;7例患者的异常信号表现为短T1、长T2,占比16.67%;此外,患者病灶性质多为大片状或斑片状且最大范围不超过2.0cm。
脑电图检测显示,86例患者总共71例患者出现异常脑电图信号,异常率为82.56%,包括65例弥漫性异常,占比91.55(65/71);6例局限性异常,占比8.45(6/71)。具体来说,71例信号异常患者中,患者脑电图波形α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动慢化趋势,而δ、θ波活动则与α波活动减慢相关,患者δ、θ波明显增加;此外,对于合并抽搐症状的患儿,其脑电波可见棘慢波;对于昏迷的患儿,其脑电波总可见高波幅弥漫性的不规则慢活动,异常类型中。
总的来说,脑电图检测准确率为82.56%,MRI检测准确率为48.8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脑电图检查属于脑生物电活动技术的一种,可通过对大脑自发的、有节律的生物电活动进行检测来观察和了解人体脑功能状态;脑电图检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利用了脑电图周期性一侧性放电以及周期性复合波的特征。相关研究认为,脑电图检查通过记录系列脑电图信息和特征来检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方式,具有特殊的疾病鉴别和诊断价值[8]。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脑电图和MRI早期检测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脑电图检测准确率较MRI明显更高(P<0.05);此外,通过对接受脑电图检测的患者分组检测后发现,伴有意识障碍的观察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达100%,明显高于意识清晰的对照组患者的65.1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脑电图在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进行有效早期诊断的同时,还可有效辨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两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脑电图异常率均得到了有效降低,明显区别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异常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提示脑电图同时也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具有检出率、准确率高等优点,此外,在有效诊断疾病的同时,还可准确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效果,总之,可为临床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尹洪影,姜洪波,钟沿风等.脑电图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价值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z1):193-195.
[2]武红.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41-142.
[3]钱海彦,金梦,刘明杰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误诊38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8):28-28,35.
[4]张蔚.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36例的临床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14(1):40-42.
[5]毛晨晖,高晶,黄颜等.伴颞叶内侧病变的神经梅毒三例临床、影像特点和机制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22-25.
[6]陈桃,郭渠莲,税利琴等.小儿病毒性脑炎107例脑电图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6):78-79.
[7]夏瑛瑛.6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和脑电图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288.
[8]吴波,张玉琴,王晓敏等.儿童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64例诊断与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8):547-551.
论文作者:付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脑电图论文; 患者论文; 脑炎论文; 疱疹论文; 异常论文; 病毒论文; 信号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