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全面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_生态文明论文

中国梦是全面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_生态文明论文

中国梦展示全方位社会文明形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书记论文,中国论文,形态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672-0911.2014.05.002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11(2014)05-0002-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个论断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美好环境的复兴。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视角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一重要论述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有机统一起来,高度概括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质。生态文明无疑是中国梦奋斗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首先,现在提出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总任务的形象化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梦的两个具体期盼。生态文明恰恰是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政治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四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的整体,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整体。

       对于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的认识有着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从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我们强调的还仅仅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社会主义文明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式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确立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中,都清晰地列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形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3]18

       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39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当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具体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41。

       其次,我们提出的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中国梦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先进社会理想。为实现中国梦,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力量的中国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道路、精神,必然内在地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和道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同生态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发展目标的一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满足全体人民的生态、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恰恰也是生态文明的追求目标。

       二是发展实质的一致。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环境、资源的公平问题。社会公平包括生态公平。但是,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正如人们之间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等方面一样,人们在生态权益方面也是不公平的。消灭人们在生态权益方面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充分保证人们在生态权益问题上的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以及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三是发展道路的一致。生态文明旨在重建人、社会与自然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标志。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道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优化、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要走的道路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社会主义新时代亦即生态文明新时代。

       可见,社会主义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和高度一致决定了生态文明必然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中国梦开辟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视野

       中国梦开辟了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视野。文明作为一个社会范畴意指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开化。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作为文明时代的开端。

       伴随着文明时代一起诞生的是国家制度。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4]也就是说,国家是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突出标志。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这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就有可能大规模地组织和调动物力和人力资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造生产工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如果说,在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文明因素的增长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时期,那么,在国家主导下的社会文明则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如果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原始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当今,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又把人类带入了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一部人类文明史表明:社会文明是社会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发展成果的结晶。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

       同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步,人们对社会文明的认识水平也在提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习惯于以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着眼点考察人类文明,甚至以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主要切入口。《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维护生态平衡。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形态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

       所谓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社会文明形式。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重大转换。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次重要转型。

       首先,在文明的价值指向上,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从单纯指向人的文明观(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向注重人和自然双方价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文明观的转换。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人类已经走过的文明发展诸阶段,衡量文明程度的价值尺度始终偏重于人类自身利益。当我们把文明程度与社会进步程度挂钩时,一般总是以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志物,诸如旧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铁器文明、蒸汽机文明、电器文明等,一句话,越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越高程度的文明。为何?理由非常明显,因为越先进的生产工具干涉自然的力度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越大。这种考虑方式虽然不能说错,却是片面的,其价值取向仅仅是指向人类的,并未考虑自然生态问题。

       可以说,传统的文明实质是单一的、片面的人类文明。依据传统的文明观,自然界仅仅是为人类谋利益的工具。因此,人类从作为一个猎人或农夫开始,就从事着打破自然界的平衡以利自身的活动,只是那时人类的活动并未超出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尤其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涉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界得到的利益也越来越大,以致忘乎所以,导致愈演愈烈的掠夺性开发和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并不断向地球内部、海洋深处、宇宙空间全面进军。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定和自发展。

       这种状况在工业文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工业化和工业文明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于经济增长高速度和资源环境高代价。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高生产率,表现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产品;二是工业文明的正反馈效应,即无休止的扩大再生产;三是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对财富占有和消费的无止境追求。工业文明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人对自然的高速度、无止境的索取,其结果必然是带来对自然界的大规模破坏。

       事实证明,单纯指向人的文明观并不能真正推进人类文明。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一方面继承了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是对工业文明的根本扬弃。生态文明高明于以往文明形态之处在于:它既主张获利于自然,又强调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一种注重人和自然双方价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注重人和自然双方价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生态价值观。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从这个意义上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然是个美丽中国,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次,在文明的道德观上,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从单纯的人际道德观向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的全面道德观——生态道德观转换。

       生态道德观念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它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凸现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它强调,人对自然拥有道德和义务,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规范人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并利用道德调控人类行为,引导人们自觉地关心自然,维护自然良好的生存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同传统道德观相比,生态道德观的价值导向、道德评价依据和标准都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它以崭新的生态意识为主要内容,要求人们在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及其方法上都把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依据这种生态道德观制定的生态道德规范则渗透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行为调节上,力求建构起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稳定、高效系统。

       当今,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站在展望新世纪的地平线上,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保护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全人类迫切需要的新伦理,创立新的生态道德是当今最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公德。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倡导人类新的伦理生活方式,即,人类应在地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持续生存,以享受持续、健康和完美的生活;应建立人与自然的全新伙伴关系,确保地球的一体性。当今,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已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公德中最有时代意义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是新生态道德观的体现。这一理念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为原则,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中国梦展现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观

       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的中国梦展现了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观。生态文明将开创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新阶段,即生态文明新时代。

       首先,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类走出征服、掠夺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从而步入保护、建设自然,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同生息与繁荣的生态时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看,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或生态保护意识为指导,也就是说,要以和谐自然观为前提。和谐理念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渊源于“尊重生命,人爱万物”的古代伦理思想;以及“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然而,当今生态文明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又不同于古代的和谐理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古代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强调,以人对自然的依附为前提。当今生态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则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空前高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对重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因此,当今生态文明应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但这种重建不是回到古代社会人依附于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建立在近现代文明形成的主体意识基础上,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既重视一般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立的方向上。

       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道路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经济走出生态与经济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而走向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经济,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环境一旦恶化,经济发展也将成为泡影。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再次,从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道路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科技走出科技至上、人类征服欲片面膨胀的时代,从而走向生态科技的发展时代。

       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需在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技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防止环境破坏和污染,拯救人类于发展困境中。发展生态科技,正是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

       生态科技,亦称绿色科技,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科技作为人类反思传统科技基础上对科技手段的重新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股世界潮流。主要特征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力求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或少公害;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统一为目标。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此外,还应密切注视并及时总结全球问题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课题,发展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理论科学,以科学原理指导对环境的利用、开发、保护和治理,落实、践履生态文化倡导的和谐自然观。

       最后,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社会走出单纯追求利润、掠夺资源、贫富悬殊的不公正时代,从而走向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协调发展的公平正义时代。

       社会制度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和支撑。在制度层面上,我们需要依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总体目标,全面反思与审视当前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建立起一整套合乎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制度体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立体性多维构架。根本制度又可分为全球性的根本制度和国家性的根本制度。其一,生态危机是跨国界的,其危害是波及全人类的,显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是全球共同努力,合理开发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的时代。而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人类养成自觉的生态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制约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旨在保护生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二,就一个国家而言,生态的保护也需要有一整套顶层设计的、统摄全局的权威制度,诸如生态文明水准测评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制度、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保护制度、自然资源开发与节约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由于这些制度涉及国家全局利益,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很难督促落实。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制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的。当今生态危机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现代化,而在于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方式本身。

       只有突破以资本为中心的眼界,不把资本逻辑作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原则,不按照效用原则把一切东西都变成“有用的体系”,也不按照增殖原则(一切都为着获取最多的利润),切断资本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才能期望生态文明根本制度的落实,才能建立起公平正义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共同呵护我们身处的地球。

       按照这个逻辑,生态文明时代呼唤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超越。以前人们一般都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生态危机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的原则成了生态文明时代所呼唤的重要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

       生态文明开创的社会形态发展新阶段将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阶段。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为此,最重要的是完善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彻底改变那种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的错误倾向。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样从制度上作保障,才能催人警醒,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梦是全面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