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城轨和高铁项目的不断增加,对轨道交通检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技术以及装备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工作的研究,明确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好轨道车辆的维护,延长轨道车辆的使用寿命,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益。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装备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随后逐步加速,至今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从一条线路延伸到片区运营,再发展到后续的成网运营。作为所有资产管理的核心,车辆和基建设备的维护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车辆维修质量和效率,确保运营安全,减少人工成本,使管理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是行业人士始终追求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价值挖掘,减少资本占用、降低维保成本、提高维保效率是现在通行的一种做法。
1车辆检修模式
目前城轨车辆的检修多采用计划预防修、矫治故障修,并配以均衡修、现车修相结合的模式。实行车辆计划预防修的目的在于减少车辆故障发生数量;保障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计划预防修可按时间或里程数来定义。其中按时间定义,包含的全部修程模式有日检、周检、月检、定修、架修、大修。各地铁公司通常根据各条线路特点、各型车辆构造以及其常见故障类型,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下,本着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的原则,制定适合每条线路、每种车型的最优检修工艺方案。据统计,在日检、月检、定修修程中,目视检查项目的比重均占总检查项目的80%以上,目视检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客车检修质量的高低。目前,在城轨车辆检修中,对目视检测认识不足,停留在这项检测仅是用眼睛看的阶段。因此对这方面的管理不重视,不规范,未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表现为检测人员未经过专业目视检测培训,相关仪器设备未经过计量鉴定,检测前未对检测部位进行清洁处理,检验前未进行系统分辨率测试,检验后未出具规范的检验报告,这些都严重影响目视检测的效果。为提高车辆检修质量,有必要加强目视检测管理,规范流程。
2当前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存在的问题
以地铁项目为例,在日常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和养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比如,依然采取传统的计划预防维修制度对车辆进行养护,这种维修方式过度重视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查,是一种日常性的维护制度,但是检查所涉及到的内容以及环节并不完整,对细节的管理不足。这种保养方法只适用于周期性结构的修理,对很多永久性的结构维护效果不明显,容易造成车辆使用寿命的缩短,影响轨道车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个别企业在执行车辆养护与维修工作任务时,缺乏对检修工艺的重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检修工艺的编制,检修过程中容易使用出错的备件型号以及关键螺母,缺乏对螺栓扭力值的给予说明等。检修工艺没有严格按照最新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业规范进行设置,已经编制出来的检修工艺未能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和执行,导致检修工艺更新不及时不合理,影响班组员工的实际应用,检修工艺实际应用效率较差,检修细节做不到位,影响整体检修效果。
3车辆安全检测系统
3.1车辆数据的处理智能化
(1)在车辆上增加接口设备,接入多功能车辆总线(MVB)。该设备可以收集MVB总线上的大部分数据,并在车辆回库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以太网或其他方式发送给地面信号系统,再由地面信号系统将数据转入本地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器。这种方式可以使工作人员不必登车,减少其工作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在车辆上增加接口设备,接入MVB总线,并安装一个4G/5G传输设备。接口设备从MVB总线获取数据后,发送给4G/5G传输设备;然后,由传输设备通过加密渠道将实时数据经外部公共网络转入车辆段控制中心(DCC)或调度中心(OCC)的内部网络。通过这种方式,DCC或OCC可以获取实时车辆数据,对偶发性故障进行监测和诊断,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降低车辆运营故障风险。
3.2车号识别系统
轨道交通车辆安全检测系统中的车号识别系统主要是依靠射频识别系统设置的,车号识别系统正式使用之前,在系统中要输入每辆车的专属编码,并设置专门的辅助设备进行信号的识别。在轨道的沿线位置处安置一定数量和一定密度的辅助装置,从而可以实时检测每辆列车行驶到该区域位置处的运行状态。车号识别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传感器、标签、地面天线以及射频模块等部件,列车车辆车轮传感器能够及时检测到列车通过时的车轮信号,启动RF射频模块将相关信号通过地面天线传输到列车区域,激活车辆标签,在微波载波信号中将编码器调制的车辆参数以及车号等标签信息反馈到地面天线中,并利用射频信号进行信号的解调,从而可以实现计算机和通信模块之间车号信息的共享。
3.3日常维保智能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日常维保作业覆盖车辆的整个寿命周期,涉及的人员数量众多,物资、设备损耗巨大,日常管理工作繁杂,是个持续耗时耗力的工作。目前的主流方向是通过增强人员素质、提高检修技能水平、采用先进设备等方式,特别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智能化维保,以提高整体检修水平。针对车下设备的日常维保,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始使用检修机器人。该机器人在带地沟的股道下部基台处行走,并利用伸缩机器臂和高清摄像头对车下设备进行拍照。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给出车下部件的检查记录,可减少车下日检作业人员的数量。针对日常作业中的专项检查,例如轮饼凹坑剥离、轴承温度和钢簧压缩量检查,以及车顶空调和受电弓检查等,可应用激光定标后定点拍摄、红外摄像成图、高清图像对比识别、无人机定点拍摄识别等技术,在提高检修效率的同时,以更多维度对过程数据进行记录,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和状态预测提供初始数据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通过使用上述智能化技术,逐步减少一线作业人员,提高检修效率,并致力于增强数据的可追溯性,以提高资产的产出比及设备的可靠性。
3.4轴箱温度检测系统
以往的轨道交通车辆温度测量方式多是采用接触式测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影响温度检测效果,温度检测精度较差。随着红外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主要采用的轨道交通子系统测温技术为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测温和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有效解决以往接触式测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温度测量效率和温度测量精度。探测设备可以对列车通过的轴线进行扫描,得到整微信号,将测量的温度信号反馈到中央处理系统中,可以评判车辆行驶的状态,从而明确车辆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热轴故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安全连锁管理系统与车辆安全检测系统应用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效果,延长轨道交通车辆的使用寿命,保证轨道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管理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48).
[2]王铁民,李松泽.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规程的制定[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9):309.
[3]郭新,李春广,黄挺,等.地铁车辆检修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18(4):5-8.
论文作者:丁洪柱,佘坤,何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车辆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测温论文; 设备论文; 数据论文; 信号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