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特征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特征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64号文件),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由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形成了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形成,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本与当代现实的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六个二级学科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现实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思想和著作、马克思主义通史、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和阶段史、马克思主义专题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旨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国外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阐释,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规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①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它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案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进行研究。②
这六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要素,以其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及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
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有所不同,它要求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揭示其内在逻辑联系,进一步研究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第二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第三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及其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阐明了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范围的这三个层面,基本反映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即它不仅奠定了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是,必须注意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文本研究,必须使文本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并提炼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拓展和深化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
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外的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主要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同时必须要进行文本与现实结合的研究,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发展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现实的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实践的结合。这五个二级学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与人们思想实际结合的研究,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中,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外的五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整”,这种“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这一整体反映是对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理解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④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不只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突出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事关这个学科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学科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三个学科之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就意味着必须要从整体性角度来研究和建设这个学科,如果我们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某个组成部分方面来建设和发展这个学科,显然,就不是在发展这个学科,而是在窒息这个学科了,也就动摇了这个学科存在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的基础、合理存在的条件。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包含着六个二级学科的逻辑体系,“整体性”是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同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不仅要理解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涵、研究范围、研究特点等,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正是在它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得到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以这个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差别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因为这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所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正是这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逻辑结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为基础,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即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提供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经典著作等的研究,构成了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着重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及思潮,使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着重研究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程及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着重研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六个二级学科以其自身的地位和研究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
“整体性”不仅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的整体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它提供了进行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能够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体性”中得到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加强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方法论作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概括了不同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发展机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完善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不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而且要读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在比较和辨析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还要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第三,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人才的特点。“专业宽”就是要使我们培养的本科人才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有多学科、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知识,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融为一体,真正使人文精神与社会科学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统一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厚”就是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力强”,就是要求博士生具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的实践的能力、从新的实践中阐发理论的能力、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以及能够在社会舞台上宣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第四,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学术创新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是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对该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时已经形成的共识。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学科定位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是要从学科内在的发展要求方面,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来体现学科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定位,既源于这一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也源于这一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划分界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上。一般而言,不同学科之间的分界主要在于各自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则不同,它从一开始建立时就是按研究领域来划分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侧重于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侧重于历史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侧重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侧重于理论流派和思潮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侧重于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的紧密关联,说明了它们的学科特性是需要进一步去培育的,也说明了它们产生的特殊性就在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四门课程实效的提高提供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具有明确的指向,即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服务。任何学科都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发挥不同于其他学科。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性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提高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中,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是无法培养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功能发挥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他学科培养政治方向好、思想素质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要通过招收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出本学科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目标就在于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律,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条件,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目标,除了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外,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目标的契合,说明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服务和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体制机制的创新,而这一创新的主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一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的迫切要求。建设这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队伍,必然成为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基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内在统一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整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种整体性研究要求我们打破历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界线,综合地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性反映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强化学科意识,培养和建立起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强化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撑作用中,从宏观角度统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之间形成了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各个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科和课程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内在的整体联系。在六个二级学科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二级学科的设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些二级学科的建设,必然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但是,这些二级学科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建设所提供学科的支撑是整体的,任何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都同时需要这些二级学科的建设为其服务。此外,其他两个二级学科同样也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适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综合性发展要求,从而必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在课程整体建设中得到提高。
在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已经取得基本共识的情况下,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在科学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将共识付诸于实践,把认识转化为处理二者关系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贯穿、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注意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支撑,关键是要在制度、体制、政策等方面构建起二者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平台。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应当是教学科研的“双中心”,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双基地”。如果说设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是实现二者互动的“硬件”平台,那么必要的“软件”平台就是两支队伍的融合与统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科建设的长远大计。学科建设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是更重要的成果。”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统一起来。但这种统一并不是完全划等号,学科建设更多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必须依靠最广大的教师,每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其中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逐步健全、完善,这既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形成以后,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探讨其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建设合力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肩负着培养和向社会各部门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而人才培养成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形成了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上培养的人才,其综合性特点应是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是统一的,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只有以“专业宽”为基础,才能达到“基础厚”,而“能力强”又是建立在“专业宽”、“基础厚”之上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的统一也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的课程,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原则。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出研究。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发展机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带动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读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在比较和辨析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还要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把“专业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人才的首要特点,这就强调对本科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基础厚”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人才上;“能力强”则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出口”上,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人才。根据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课程体系。四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门学科,实际上就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并不排斥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社会科学的教育,而且也涉及人文科学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深刻对话,可以达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通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育的补充,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识教育,又可以使专业教育进一步得到深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整体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合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需要有大量投入的。这些投入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无论哪一方面的资源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来说都具有稀缺性。从现实来看,学科建设资源的稀缺性往往会造成学科建设中投入的不足,影响学科优势的积累,影响学科优势的增强和发挥,从而影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节省大量的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管理资源,促使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拓展这个学科的发展趋向。因此,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是最重要的方面。学科建设的“合力”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学术交流、进行学科规范而产生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合力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科建设绩效的重要保障。合力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合力,主要由学者(大师、学术骨干和专业化的梯队)、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学科规范(学科培养计划和学科教育)三个要素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合力应该从强化这“三个要素”着手。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附录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简介》。
②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录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⑤参见李卫红:《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国外教育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