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素质测量方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课程教学论文,素质论文,测量方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1-0040-04
什么是素质?所谓素,就是本来的、原有的意思;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有狭义、广义、泛指之分。由于分工的不同,不同职业的人们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从事教学、科研、宣传等工作,因而应该兼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素质是在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思想表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预以数值化的过程,表明被测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所谓素质测量方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指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测量、评估,以检测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提高教育对象素质方面的实际效果。它实际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测量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的具体体现。素质测量方法的程序大致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制定素质测量指标
指标是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它既是目标本质属性与特征的集中反映,又是能通过实际观察与测定而获得明确结论的实体。素质测量指标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它反映一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质量与数量方面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决定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指标内容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促使大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因而,制定素质测量指标必须符合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结构和科学文化素质结构,满足他们实现个体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化的要求;同时,制定的素质测量指标要能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课程教学评价目标是确定素质测量指标最重要的依据。进行课程教学评价,必须落实到具体指标上,指标实质上是标准的具体化,它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要求,它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社会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制订素质测量指标的直接依据。所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实际,制订素质测量指标,这就要求素质测量指标概念清楚、表达规范、言简意明、便于操作。这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中能使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较快地统一标准认识,明确不同权重的指标种类,较快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工作状态。制订素质测量指标是进行素质测量的第一步,它主要指分析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在结构,并确定素质指标的要素。素质一般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后天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外化为外部行为(包括语言),具有可测性。因此,思想品德是在家庭、社会、学校等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在社会道德评价、社会舆论的熏陶下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想品德结构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所谓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品质和基本要求,包括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和政策水平等内容。思想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认识能力和意识水平,它是关于个人的人生重要问题的立场选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工作态度有重要影响。思想素质包括大学生在理想、事业心、实事求是和纪律性等人生观方面的素养指标。道德素质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稳定和内在的道德品质,通过外在行动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知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它不仅指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指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组合状况。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当然就没有好的知识素质,一个拥有比较丰富知识的人,如果所掌握的知识的组合不佳,致使成分单一,也不能称之为好的知识素质。具体地讲,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一是基础知识。它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依托,如电脑知识、外语知识等。二是专业知识。在宽厚广博的基础之上,专业知识要扎实牢固。三是横向知识。它是指与所学专业相关和相近的知识,主要包括辅助课程和专业实践。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心理素质评价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个性品质的角度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性格与气质因素、情绪与意志因素。由于非智力因素在心理健康中处于基础性作用,一般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归结为情绪因素、性格因素和意志因素。能力素质是指大学生具备完成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又有深层认识能力和外在实践能力之分。学习、观察、思维等是构成能力素质的深层基础。除了学习、观察、思维等能力素质的深层结构外,在此基础上还有外在实践能力,它是在深层认识能力素质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人深层能力素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能力素质在生活、工作中主要有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
由此,我们建立了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1.政治素质。(1)政治信仰:①爱党爱国②热爱学校③理想信念;(2)政治活动:①理论学习②关心时事③政治参与。
2.思想素质。(1)进取精神:①思想进步②社会实践;(2)竞争创新:①竞争意识②创新精神。
3.道德素质。(1)社会公德:①爱护公物②遵守公共秩序③责任意识④公益活动⑤网络道德;(2)自身修养:①言谈举止,文明礼貌②诚实守信,作风正派③批评与自我批评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⑤热爱劳动,讲究卫生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4.知识素质。(1)基础知识:①电脑知识②外语知识;(2)专业知识:①必修课②选修课;(3)横向知识:①辅助课程②专业实践。
5.心理素质。(1)性格:①合作能力②自我意识;(2)意志:①自制能力②对困难和挫折的忍耐力③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3)情绪:①乐观开朗②与异性交往。
6.能力素质:(1)深层认识能力:①学习技能②观察能力③思维能力;(2)外在实践能力:①人际交往②工作效率。
二、建构素质测量模型
“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其本意是“尺度”“样本”和“标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后来又演变为“模式”(model),中文可译成“模型”“范例”“典型”“模特儿”等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模型”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模型”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最初是指实物模型。从实物模型过渡到思维模型或数学模型,这是模型概念的第一次演变。模型概念的第二次演变是与功能模拟方法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这时的模型被看作是根据实践需要和创造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模型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科学抽象,它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行为范型,具有可操作性。正如美国比较政治学家比尔和哈德雷格夫认为:“‘模型’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1](P14)总之,“模型”一词虽古已有之,但其内涵如此之丰,却是从现代开始的。“素质测量模型”也是如此。所谓素质测量模型,就是关于素质方面的测量范式。素质测量模型,包括构成测量模型的要素,即测量的主体、客体和测量规则等;也包括构成方式,即主体、客体按测量规则要求的结合方式。也就是说,要明了何者为主体,何者为客体,主体、客体按测量规则的运行方式,相互之间的配合、制约关系。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与测量模型相结合,就形成素质测量的过程;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内容、实质,测量模型则是方式、手段。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测量模型,即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有相应的测量模型与之相适应。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促使大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因而是确定素质测量模型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建构素质测量模型必须符合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他们实现个体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化的要求。素质测量的过程,是素质的内容和测量模型的结合与统一。素质的内容是精神内容,包括二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地讲包括确定每个层级素质要素的权重、进行赋值、确定素质测量的计量公式与方法等等。
1.确定权重
确定权重先要确定因素集,然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对各个因素的需求的不同而取不同的权重。
2.赋值
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要测评的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打分。评分人员一般由学生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负责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组成。赋值就是将打分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评判集的过程。
例如,V=|V1,V2,V3|分别对应于学生1,学生2,学生3。其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成绩可以由学生辅导员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打分后取平均得分,道德素质可以由学生辅导员、班干部、学生代表等共同打分取平均得分,知识素质由任课教师打分,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由学生辅导员根据具体情况打分。
由此可得到下表:
3.确定素质测量的计量公式与方法
根据素质测量的特点,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计算。所谓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运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建立模糊矩阵,最后进行综合评判计算,评定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得分。
建立第一层评判矩阵:
第二层评判矩阵。将一级评判结果组合起来形成二级评判矩阵。
具体演算结果从略。B代表三位学生思想品德各自最终总得分。
上述综合评判中,相应于每一因素,都有一确定的隶属度(分数),最终的综合结果也可用单一定量数值表达,称为单结语模糊综合评判。很多时候要应用多结语模糊评判,即评判结果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分数,而是一个用多个数字并结合语言叙述来表达的模糊概念。因此,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可使决策者能比较方便地对这些简明的子问题作出定量判断,再把这些定量判定结果综合起来就得出复杂问题的分析评价结论。
三、完善素质测量方法
由于我国在评价方法、评价技术方面还不完善,某些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明显的概念化、一般化的弊端,从而在量化的背后隐含着极大的主观性。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中还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即过分强调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所带来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严重忽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在构建理想人格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独立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素质测量方法是测量与评价的统一,测量的目的就是要收集评价对象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信息资料,并努力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评价则是在测量的基础上用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标准对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定性的价值判断。为获得相关信息资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测量的方法常常采用学科测评法、问卷调查法、量化评估法、定性评估法、等级表述法、过程分析法、OSC品德测评法、FRC品德测评法、操行评语法等等。具体地讲,对思想教育的测量经常采用学科测评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评估法。所谓学科测评法,就是测量学生学习各门学科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科测评又称“教育成就测验”,其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及其能力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就是把所要调查的问题编成具体的经验式的问卷,把调查纲目中的概念变成一系列的变量和指标,以变量表现概念,用指标作衡量变量的标尺;定量评估法,即对思想教育以及教育对象获得正确思想的程度、范围等各种量的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作出结论性评价的方法。对政治教育的测量经常采用量化评估法、定性评估法、等级表述法和过程分析法。所谓量化评估法,就是对教育者开展各种政治活动的次数、时间量、受教育者参与的次数及学习体会的数量作出评估,从而对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定;定性评估法,即通过对政治教育以及人们政治思想的性质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作出结论性评价的方法;等级表述法,即经过分析、考核、评估后,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分类;过程分析法,即分析政治教育的过程,把政治教育的效果置于政治教育的过程加以考查。对道德教育的测量经常采用OSC品德测评法、FRC品德测评法和操行评语法。所谓OSC品德测评法,它实际上是以品德教养为目的的测评方法。其中O代表On(做到),S代表Short(稍差),L代表Long(较差或需要努力)。FRC品德测评法,它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其中F代表Face(事实),R代表Report(报告),C代表Computer(计算机)。操行评语法,就是指操行的定性描述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在学期结束时或学生升级、毕业时,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里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以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描述的评价方法等。然而,由于素质测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往往很难用一种标准进行量化。实践证明,模糊评价优势明显,效果比较好。模糊综合评判简单实用,但是仍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还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进行明确的评语评价。此外,还需要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在客观、科学和公正的前提下不断探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素质测量方法。
尽管素质测量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现实的方法、手段,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难点就在于按照一定的法则,用素质测量指标来描述工作状况和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据此进行分析和评价。现代数学理论和测量技术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保证它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如何完善素质测量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素质模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