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华道德文化跨越时空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 王泽应
《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肖群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论及智慧和中西方的智慧,有两本书不能不予以特别的关注,此即是罗素著的《西方的智慧》和张岱年主编的《中华的智慧》。这是两部既“立乎其大”又系统精湛的智慧专著。在《西方的智慧》一书前言中,罗素论及为什么要写作此书的缘由时指出:“当前风气日趋于狂热的专门化,以致忘掉了向祖先所借的知识债。本书的目的就是向这种数典忘祖的现象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中文译本,第2页)亦即他写作此书就是为了通过弘扬古代智慧而更好地武装当代人进而使其在继往的基础上开来。张岱年主编的《中华的智慧》认为,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闻道、明道和求道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1]因为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这两本专论智慧的学术专著,向人们打开的是一个自远古走来的爱智求智的长袖画卷,其中浓墨重彩和淡雅素朴错落有致,让各种不同心绪的人都能生发心灵的触摸、感怀和联想,并由是获致自己关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诸多念想,助推自己“性灵”的长育和“胸次”的开阔。
作为形容词,表示数量小,有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减少,数量上不足之意;作为动词,表示不足的幅度、欠、丢、遗失;作为副词,表暂时、稍微。
在表达自己对上述二书崇敬之意的同时,作为醉心爱智之学的笔者觉得甚有必要向学界同仁推荐另一部专论道德智慧的新著,此即是肖群忠教授的《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2]这是一部在原有《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基础上既借鉴吸收如上所言两部智慧名著之成果又试图整体再现中华道德智慧之无量内容的伦理学著作,不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中国道德智慧的层次、境界和水平,而且建构了一个相对比较圆融的中国道德智慧的研究体系和话语体系,于平实晓畅的语言之中体悟到中国道德智慧的博大精深和精湛高明。群忠教授的此一著作积数十年教授伦理之学和研修伦理之学的智慧功夫,从中国道德智慧的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其精神要义,同时又做出史思诸重、史论结合的诠释和论证,无疑是一部用道德智慧写出的精研中华道德智慧并能够使这种道德智慧不断深化繁衍的著作,值得心系中华伦理之学且渴望促成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人们细读和认真阅读。
基于对中西诸种智慧说的综合思考,以及自己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肖群忠教授此前和在本书中都给出了一个当代语境的、清晰而洗练的“智慧”概念。在群忠教授看来,智慧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纯认知的态度,还是涉及人生主体实践的、体验的和觉解的态度,是智商、情商与德商的统一,其中智商是基础,情商是动力,德商是方向和目标。由是而论,智慧集能力、品质和境界为一体,是智、情、意、行的统一。当我们称一个人有智慧时,并非指他聪明,而是赞誉他德才兼备、道合天地,蕴含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气象、大境界。
大而言之,该著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实践价值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再次,该著不仅以宏观的专题分析、微观的德目阐发提供给读者大量的知识性信息,更给出大量的道德生活的实践案例使得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道德处处充满生活的智慧,伦理学也因贴近生活本身而显示了生动鲜明的人本主义特征。比之学界多关注宏观的制度、文化、社会甚至精英阶层的道德生活,肖群忠教授有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研修企求,探赜索隐、极深研几成为该著一大学术特色,有着既借鉴又超越西方上个世纪初创立的年鉴学派对日常生活理论致思的茂美之处。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中直陈,“人类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日常生活中”(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群忠教授早在2006年就已洞察到“教化伦理”与“生活伦理”的分别,指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场域,并以《“生活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一文肇始国内日常生活伦理研究之先声。这种面向民众生活实践、为人生幸福提供智慧的持续研究之总结性成果,凝聚为新作《日常生活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其中的很多观点贯穿于《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的论述过程,且每每以道德案例的方式出现,深化和活化了我们对中华道德智慧的理解,其创新性价值令读者感觉耳目一新。
以“智慧”来审视中华绵延两千年的文化,可以看到,这种智慧最集中深刻地体现在那些对人生的体验感悟与对道德的持守理解凝聚而就的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方面。正如韦政通指出的:“在中国文化中,有 ‘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之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伦理道德就在儒家学人那里逐渐沉淀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基质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并发展成一种道德本位、以道德代宗教的独特东方文化,道德观念广泛地渗透在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中。作为智慧主要形式的道德智慧,包含着对人生的觉解,对是非善恶的澄明,审时度势、善处人际关系的明智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德性等内涵。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密切联系,“这是因为道德是一种总体性、整全性的人生事象,人的道德智慧总是在人生过程中追求并实现的”,在这一层面上,道德智慧就是人生智慧。但二者又不尽相同,“道德智慧在性质上仅指向善的价值的智慧”,而很多中性的智慧则可以是人生智慧。在中国文化中,只有仁智勇齐全的人才能被称为有大智慧,中国文化中发达的道德修养论正是致力于去引导和培养这样的人,然后以这种智慧去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作。根植于这种道德智慧文化土壤,才有了中华两千年绵延不断的伦理文明和礼仪之邦、中央之国的雍容气度。
课程设计改革 高年级学生开始具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等,传统的执行方式是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设计结构的三维模型和绘制相应的装配图、零件图。不少高校出于课时、安全、成本等各种因素考虑,学生真正利用传统的加工机床完成实物制作的少之又少,进而无法验证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也未能得到直观的认识。3D打印技术具有快速实现、安全等优势,因此考虑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课程设计的实物制作,提升学生对设计结构的认识,是可行且十分需要的。通过课程设计的实物3D打印,学生一方面能够认识设计结构,另外一方面能够更深层次理解3D打印技术。
其次,该著根据中华道德智慧的内在生成逻辑与历史发展顺序,将其划分为三个单元加以讨论,分别是人性、处世、处己、处人的人生观,义利、公私、理欲、德才的价值观,孝、忠、仁、义、礼、智、信、中庸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要思考与实践的重大而切近的伦理问题,三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华道德智慧的所有层面,其中“孝”更是他累年探赜索隐之主题,可谓执国内外孝学研究之牛耳。群忠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叙述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变化过程,拨乱反正地阐明其蕴含的核心义理,揭示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生的幸福。
首先,该著以传承中华道德智慧为主旨,以铸造民族精魂为重任,其用心苦、立意深与境界高堪称当代相关成果之翘楚。作为中华道德智慧的守望者、守护者和传播者,群忠教授深耕传统伦理文化数十载,致力于对传统道德智慧、人生哲学的研习、阐扬与传播工作。可以说,他既怀第一代新儒家尊道统、弘正学之价值追求,又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人的理论视野和新造自觉。因此该著充分展现了“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原”[5]的学术担当。
然而,近代以来,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现代工业文明,当中华道德智慧面对西方的科技智慧时,后者在血与火的侵夺战争中,展示自己在器物与制度上强大的优势,使得无论是古今之辩,还是科玄之争,强调中华道德智慧总是处于劣势,并在德先生、赛先生的讨伐中,启蒙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纲常价值体系,并得出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吃人”两字,从而整体颠覆了传统伦理的精神统系。五四运动后,虽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和贺麟等新儒家学者面对“不遗余力地否定传统伦理文化”而带来的中华伦理智慧被羞辱、被遮蔽的症状挺身而出为儒家伦理文化辩护的种种努力,但是比之在西强中弱背景下而盛行的全盘西化和激进主义倾向,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价值诉求也只是中华伦理文化“花果飘零”际遇中哀苦的“灵根自植”。当然,全盘西化或激进性反传统主义以否定传统伦理文化的方式来建构现代伦理文化的路径必定会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导致无根和文脉断裂的结果,必然引发伦理文化认同的危机和意义的危机。特别是当代中国已经从落后挨打的困境中超拔出来,挺立民族伦理文化的慧根,新造民族伦理文化的慧命,进而以此来整体完成“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就变得特别重要。没有中华伦理文化的传承、掘发与弘扬,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伦理文化的伟大复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源远流长的中华伦理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应该说,肖群忠教授的这部著作恰恰是在迎接中华民族和中华伦理文化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推出的一部“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张皇幽眇”“含英咀华”(韩愈《进学解》)之作,可谓中国伦理思想研修达致圆融醇熟境界的成果,有着对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的精湛论述和不尽思索,于当今乃至未来中华伦理文化的研精思覃和光华绽放均有着极为独特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要想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观念,首先,高校要营造向“双师型”教师学习的热烈氛围,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终生学习作为自己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其次,高校要积极的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通过竞赛能激发教师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的积极性,同时要对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双向奖励,从而带动落后教师不断努力。最后,给予“双师型”教师崇高的地位,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可将其当作典型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全校教师向优秀教师进行学习。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道德建设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道德建设为支柱与激励动力。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价值不断进行着交流、碰撞和交锋。当此之际,加快建设文化中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既能发挥薄暮起飞的猫头鹰的作用,更要有一唱天下白的高卢雄鸡之精神气象。这些都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立足本来地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料,因为它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曾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道德之魂,给中华民族烙上独特的精神标识,未来也将继续承担这一使命。21世纪,中华文化出现复兴的曙光,顺势而为地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群忠教授的殷切期望,也是其他中华学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最后,该著并未陷于对中华传统道德智慧“照着讲”的窠臼,相反是基于对中华伦理文化展开的理性反思、批判总结,给予其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为当代学界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新讲”“创新讲”与“接着讲”有机统一的标志性成果。自治学以来,群忠教授一以贯之地坚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伦理文化,以此作为中华道德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在他的早期代表作《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就有对中华民族精神之渊薮——孝文化深刻反思的内容,此后他尝试过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伦理文化深层结构、传统道德之优弊。而在该著中,对传统道德智慧的理性评价与反思批判构成其中的主要内容,如关于传统人性论,一方面肯定以性善论为主旋律的传统人性论“有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培养了一大批心存天下、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提升并弘扬人性的尊严与价值”;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对防恶的监督机制之建构,导致法治不彰,把“清官情结”沉淀为老百姓的文化无意识,从而缺乏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甚至被孔子及儒家视为至道至德的“中庸”,他也以超然的冷静态度分析其利弊,揭示其虽有崇尚平和、不走极端的从容境界,但也易于使人选择骑墙主义、折中主义、滑头主义和妥协主义。正是基于这种反思批判,群忠教授从哲学思想史、伦理思想史中撷取精华以博采众家之长,以汉宋兼采宋学为尚的方式,察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之微言幽意,阐其之于国家民族伦理精神之大义,达弘扬中华道德智慧、广大中华人文精神的综合创新目的。因此,除了上述涉及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书中的这种综合创新论述随处可见,例如在公私观这种重要范畴的论述中,群忠教授先是详考梳理公私的含义及其公私观之演变,反思传统主导公私观所具有的利弊二重性,然后指出现代社会树立正确公私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各个层面出发,提出塑造当代公义精神的合理且具实践品格的建议。
注释
[1]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序言.
知识分子向着自由-保守主义中间道路退却的深层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成为当今俄罗斯学界反思现代革命不可跨越和回避的思想环节,或言之,必须通过对历史真理的追溯直面并回应俄国政治激进主义产生的根源性问题。20世纪初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转型形成了俄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张从等级分层社会向现代功能分化社会的过渡,不仅意味着建立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物质生产方式,而且要求重建社会关系的组织原则,并将其巩固在政治体制中。转型阶段的俄国政治文化内部表现出异质性的冲突结构,即在社会文化实践、价值取向和道德态度方面是上下割裂的,不断发展的新兴公民社会与统治权力机构、社会的自发活力与保守主义政策之间的冲突增加。
[2]肖群忠.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甲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在股骨粗隆顶端3 cm位置作一切口,置入导针后经X线明确导针是否进入髓腔。经导针开口位置,进行扩髓——近端股骨操作,放置适宜的PFNA主钉到适宜深度,保持导针前倾15°并打入股骨颈,对螺旋刀的长度加以测量,钻头顺着导针将通道扩大,敲入并锁定螺旋刀片。最后,借助远端锁钉瞄准器的作用,将后装尾帽置入,切口加以缝合处理。
[3]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5.
[5]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序.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 魏建宇)
标签:传统道德论文; 创新性发展论文; 创造性转化论文; 伟大复兴论文; 伦理学论文; 中华人文精神论文; 人生智慧论文; 文化跨越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