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_时间序列论文

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中国,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1]。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产业,在旅游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旅游城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入境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000年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出口经济的6.51%。入境旅游收入在出口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货币流动和支付平衡。Tosun(2003)认为入境旅游收入在GDP中的百分比可以用来显示入境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2002年,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GDP的1.61%,并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入境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运行中已经起到愈益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关于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着重于旅游业的前后向产业关联,这类研究侧重于旅游对于就业、公共部门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3~10]。从区域尺度上,国内研究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差异还未见有文献报道。入境旅游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因果关系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区域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对区域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开展研究。

2 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2.1 入境旅游收入和来华旅游人数区域差异分析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三大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们首先从入境旅游收入、来华旅游人数两个方面分析了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得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从图1,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入境旅游收入和来华旅游人数集中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是较小的,但其增长趋势强劲,入境旅游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会。从近10年来入境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32.23%(中部)>19.64%(西部)>18.79%(东部)。从1991~2002年来华旅游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17.29%(中部)>14.95%(西部)>9.96%(东部)。这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近10年来各地区入境旅游收入的比重上看,中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西部地区有轻微的增加,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东部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明显落后于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显现出“中强东弱西稳定”的特征(图3,4)。

2.2 入境旅游从业人数的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入境旅游从业人数上。1998年中国入境旅游总从业人数为183万人,其中东部占74.89%,中部占12.98%,西部占12.13%,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1991~1998年,东中西地区入境旅游就业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72%,16.88%和15.33%,中部增长最快,其次是西部,东部最低。从近10年入境旅游从业人数占全国入境旅游从业人数的比重上看,中部发展最为迅速,西部基本保持不变,而东部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和入境旅游收入和来华旅游人数得出的研究结果相同,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逐渐弱化了入境旅游的区域不平衡结构。

3 模型和方法

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常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3~10]。计量经济学方法也被用于研究旅游专业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14]。我们认为,入境旅游是否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需要验证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因果关系。通过因果关系的验证来认识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差异。鉴于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以检验时间序列之间因果关系,被广泛使用的一类方法[15~19]。我们首先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然后再对31个省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常用于检测变量的滞后值是否可以影响另一变量。如果变量滞后值的加入能显著地改善变量的预测,则可认为变量能影响变量,即变量是变量的Granger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是描述两个变量系列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这种检验因果关系的方法虽不能说明谁决定谁,但可以表明一种变量系列对另一种变量系列的解释程度。如影响的概率,表明能在多大程度被所解释。具体地,可以通过零假设检验概率来判断,一般地,零假设概率越小,Granger因果关系越强。

Granger因果检验最早由Granger(1969)提出[17]。其模型

式(1)中:X[,t],Y[,t]分别是变量和的时间序列(文中,分别代表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t表示时间;X[,t-j]X[,t]为的滞后值;n为X[,t]的最长滞后期;Y[,t-i]为Y[,t]的滞后值;m为Y[,t]的最长滞后期;α是常数;β[,i],γ[,j]为回归系数;μ[,t]为随机误差。零假设为H[,0]∶γ[,j](j=0,1,…,n)。若零假设成立,意味着变量X不是变量Y的Granger原因,则有

为此,构造统计量,则F应服从自由度为(n,T-m-n-1)的F分布,其中SSE[,1]为式(1)残差平方和,SSE[,2]为式(2)残差平方和,T为样本数量[18]。在此有几点说明。

第一,根据Granger检验的法则,既可以检验是的Granger原因,也可以检验是的Granger原因,但我们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只检验入境旅游是区域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这种因果性。

第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只有随机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应当先检验随机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变量是平稳序列,则可以进行因果性检验;如果变量是非平稳序列,则需对变量进行差分或取对数,直到变量变成平稳序列为止。文中使用扩展单位根检验(ADF)方法,来判断随机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其模型

式(3)中:z[,t]为随机变量的时间序列;c为常数;μ[,t]是随机误差;α为回归系数。文中分别将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代入z[,t],来检验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α<1表明该序列是平稳的。对式(3)两边同减去Y[,t-1]可得到

零假设ρ=0,若ρ接受零假设,则说明Y[,t]序列非平稳,检验用的统计量采用常规的t统计量,但该统计量已不服从标准的t分布,为此必须用ADF(扩展单位根方法)检验[16]。

第三,关于滞后长度的确定。虽然Granger因果性检验对分析中的滞后长度很敏感,而且我们也可以采用最小最终预测误差准则来确定各变量的最优滞后长度,但出于简洁的考虑,结合经验,我们选择滞后长度为“1”。

4 检验结果

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用ADF检验全国和东中西地区入境旅游收入(GJLV,1991~2002年)和国内生产总值(GDP,1991~2002年)两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显示lnGJLV,lnGDP的二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因此,进行两个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就采用其二阶差分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4.2 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结果,两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方程

表2 全国及东中西地区Granger因果性检验结果[1)]

Tab.2 Granger Causality Test Results in east,middle,west regions and the whole country

Granger原因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总体F检验值概率 总体F检验值概率总体F检验值概率总体F检验值概率

入境旅游增长

不是GDP增长的原因 7.9640 0.0370 1.8330

0.3090 0.0719 0.7990 1.1230 0.3480

GDP增长不是入

境旅游增长的原因

3.6820 0.1130 1.2810

0.2340 0.0030 0.9590 1.4530 0.2950

1)所有统计结果都是用Eviews 3.1软件计算所得,概率值表示接受零假设的概率;样本区间为1991~2002年。

Granger因果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入境旅游的增长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概率为0.0370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拒绝零假设),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反过来,东部GDP增长并不是本区域入境旅游增长的Granger原因。在全国范围和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增长率与相应区域的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入境旅游对相应区域的经济增长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反映出入境旅游在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普遍在入境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上乏力。

旅游产业基础与旅游发展直接相关,旅游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我们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区域入境旅游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关系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是其第三产业增长的Granger原因,入境旅游的增长引起第三产业增长的加快,而第三产业增长的加快直接导致区域GDP的增长。有报道显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来了商贸服务业的兴旺。2002年,杭州市区相继建设7条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全市餐饮业零售额达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7.7%,宾馆业客房平均出租率达70.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测算,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6.5%,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已进一步巩固。而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和相应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反映出入境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影响不大。

在省区层面上,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少数省份支持入境旅游是区域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沿海地区,它们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和广西;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和湖南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和陕西。在这些省区市,入境旅游增长的加快引起GDP增长率的上升。在2001年中国23个旅游创汇大市中,上述省份就涵盖了18个城市。这些城市大都是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一些是国家或区域的旅游中心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苏州、西安、福州、长沙等,基本上都是古代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自然旅游资源优越,旅游经济内容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另一些是因贸易条件改变而崛起的“门户型”中心城市,也因为率先接受外来文化而成为旅游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等。上述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和客源地。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多是这些旅游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体。第三类是单纯依靠旅游定位发展的专门旅游城市,是一些风光绮丽或者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中,旅游成为其黄金招牌,如风景类的珠海、桂林、厦门,文化类的中山、泉州等。旅游业成功地带动当地广泛的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城市急速繁荣,集聚大量财富之后,开始自然而然向第三产业倾斜,成为转型旅游城市。如深圳、宁波等,深圳的主题公园和现代建设成就等都已经成为黄金旅游热线。

上述城市,在2001年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超过20万人次。另有广东的汕头、黑龙江的哈尔滨、江苏的南通、海南的三亚,这些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而三亚、哈尔滨和海口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入境旅游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吸引外来经济流动(旅游者和投资者),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中国部分地区,入境旅游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对入境旅游需求结构的分析显示,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绝大部分的入境旅游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发展旅游方面,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丰富的资源条件、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可以用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论加以解释。

(2)通过对入境旅游收入、来华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从业人数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相对增长最快,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可见,在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都促使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趋势趋于逐渐改善区域不平衡结构,旅游业的成长首先在东部少数条件优越的城市开始,并逐渐发展成旅游中心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因交通不便、旅游设施差等原因难以发展。这种不平衡是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相关的。在发展初期,极化作用居主导地位,区域差异增大;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扩散作用逐渐占据中心位置,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

(3)Granger因果分析显示,入境旅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入境旅游通过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引起GDP增长加快。而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相应区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在省区层面上,只有少数省份支持入境旅游是区域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这些地区或者以绮丽的自然山水、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大量的人文遗迹而著称;或依靠优越的商务购物环境、现代化的建设风貌和丰富的都市文化对外国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或者以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海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部分地区,入境旅游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反映出入境旅游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标签:;  ;  ;  ;  ;  ;  ;  ;  

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_时间序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