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职业教育”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新模式研究
孙 娜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 浙江省“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文化礼堂”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内涵理解、文化活动供给以及体制构建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在传播科学知识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动能相对薄弱。
[关键词] 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农民教育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村农民优先发展放在首位,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全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乡村各类人才,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各类农民的素质。浙江省“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文化礼堂”实际运行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在内涵理解、文化活动供给以及体制构建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在传播科学知识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动能相对薄弱。
一、浙江省“文化礼堂”工作的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成效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委根据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农村发展实际,从2013年起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并逐步实施的重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根据2017年度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全国影响力及口碑指数白皮书中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7916个文化礼堂,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1万个,覆盖80%的农村人口。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成功模式,从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求出发,以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其在浙江的推广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文化礼堂”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文化礼堂”的建设初衷,是通过这样一个农村文化综合体集农民的知识培训、文化普及以及思想道德教化等活动一体。但从实际来看,由于师资资源缺乏、活动内容有限、村民传统观念较深等原因,只是开展一些歌舞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大部分村民把文化礼堂当成一个由宗祠改建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开展比较丰富,但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培训技能等方面的实质内容较少。文化礼堂作为一个传播科学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动能减弱,不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培养新一代职业素养的年轻农民。而乡镇机关管理者更多是把文化礼堂的内涵理解为一个宣传基地,没有真正了解它存在的意义。
2.活动供给与村民需要不甚匹配
(二)多方面筹措资金,助力农村职业教育,确保“文化礼堂+职业教育”模式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以“文化礼堂”为平台,培养“有技术、会经营、有文化”三有新型农民,建设学习型农村典范,以农村“文化礼堂”这个平台为主阵地,改变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将职教课堂、产业基地、农产品市场、高职院校等几大因素融合进来,将整个产教融合的模式呈现动态化和一体化机制。在课程设置环节,将设置学科技术文化知识和综合实践课程等模块,让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平台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提供当下农民最缺乏也最需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短期培训,为农民传授实用价值丰富和易于接受的专业知识,并依托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优势,及时为他们提供实训基地,学习养殖、加工、运输等实用技术并参加实际的产销实践活动,巩固知识体系。通过“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助推职业学校、农民和农村产业公社的有效开发,既培养懂知识懂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又能对乡村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自2013年文化礼堂活动启动以来,作为浙江省农村当地影响力度最大和接受度最广的一种活动形式,已成为农村中最具有人气的一种文化品牌,可以将农村文化教育、农技培训推广以及农民创业指导等资源在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进行统一整合,使农村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文化礼堂活动共享文化整体资源,持续地为培养农村当地新型农民和当地管理人才提供支持与服务。将农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与农村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农村当地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也可以推动当地的农村产业发展,打造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
二、“文化礼堂+职业教育”模式对于培育新型农民的优势性
(一)培养“文化+技术+经营”三位一体新型农民的有效服务平台
医院党支部工作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医院党建工作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人才缺乏。无论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医院专职党务工作者配置不齐,党建工作任务重,大多数医院的党务工作者兼职临床科室负责人。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互联网+”发展要求医院党支部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搞活党支部工作,需要党务工作者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但受专业能力、业务技能、思维意识等因素的限制,这样的人才十分匮乏。
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职业教育下乡能提供农民需要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渠道,培养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须有合适的载体和有效的抓手,浙江省推广的“文化礼堂”项目正好可以提供稳定有效亲民的场地,是培养“文化+技术+经营”三位一体新型农民的有效服务平台,让农民可以在“劳作中学习,学习中劳作”,通过学习提升劳动致富的能效,推行新的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真正突显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价值理念。
(二)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利用率与效益率最优化
透雾,也称视频图像增透技术。大华透雾技术主要分为电子透雾和光学透雾两种。大华电子透雾基于ISP上算法实现,适用于一般的轻度雾霾环境使用,主要优势有:
浙江省文化礼堂工作从建立到运行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备的配套保障措施。在文化礼堂创建之初,各县市主管部门就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而实际到了基层乡镇村,由于缺乏具体的考评监督体系,缺乏意见收集渠道,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活动秩序混乱、人浮于事、设备闲置等一些列问题,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培训师资,因而对于当地农民急需的专业技能类培训非常贫乏。农村当地无法培养既了解农村实际又有专业技能储备的青年干部人才,最终削弱了农村当地村民参与活动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影响文化礼堂活动推行的效果。
(三)推动新农村当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的推行,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礼堂是一种扎根于农村乡土成功的文化范式,既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又有规范的菜单式活动项目,以文化礼堂活动为主线,将职业教育、农户和农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产品的一系列开发推广的程序催生农村的产业经济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专业职教导师的指导和市场信息共享帮助农民掌握新的农村产业知识、新的实用技术,让农村职业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通过这个融合模式,最终实现让农民增收增技的实际效果,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推动农村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实施“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创新型模式的实施策略
3.“文化礼堂”体制构建存在限制
目前,浙江省各乡镇的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基本上是通过上级行政部门供给或各机关学校志愿服务的形式,当地村镇年初根据已有资源对活动进行梳理,并向村民提供备选活动菜单,农民可以根据菜单自主选择,有一定自主权。但是政府在制定菜单时,一般遵循简单易操作的原则,选取的多是已有或易获取的资源,服务菜单并不完全依农民实际需求来定,农民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因而有些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何将农民由被动参加者转化为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其能力与创造力,成为积极的策划人、参与人,这些都要从切实提高农民的真正需求出发,提高其生活质量,获得真正的知识与技能,这才是文化礼堂顺利持久开办的基础与目的。
以往文化礼堂活动的主要局限性是经费配给不到位,导致各级乡镇村一般都利用手头现有资源给村民配送文化服务菜单。如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确实落实到精准扶贫,通过文化礼堂这种形式,切实可行地给村民提供实用型技术技能,必须要健全经费保障措施,强化长效配给保障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文化礼堂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标准化建设,有效整合农村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以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等各类资源,让农村扶贫基金与农村职教基本经费能落实到普通村民,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通过农村产业集群与职业教育互哺,建立多元化经费投资渠道,让职业教育切实服务乡镇当地,促进农村家庭脱贫致富,进而建设终身学习型新型乡村,带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直线电机气隙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轨行区模块、轨边机房模块、数据中心模块及相关传输网络组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打造“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平台,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建设农村职业教育能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式中:ainitial和afinal分别是a的初始值和终值,t为当前迭代次数,tmax为最大迭代次数。
首先,通过包容性政策引导,鼓励职业院校、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投身乡村建设。以各乡镇“文化礼堂”作为固定的服务场所,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定期向农村派驻电子商务、法律、农科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当地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为技能人才下乡提供软硬件方面的保障。通过鼓励措施留住可以长期为农村服务的技术人才,也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吸引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实业、兴办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常态化的职业培训实践基地,打造农民与企业互赢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引导建设绿色生态、法制文明的新型乡村。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当地的人才就近接受系统的学历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在农村当地培养一批生在当地、长在当地的技能管理人才、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村职业经理人等。通过产教融通与校企合作等形式,将农村职业教育的短期“输血”机制转变成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文化礼堂+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新模式是在融合逻辑背景下的“协同育人”,通过长短期职业教育培训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增强为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职能服务意识,强化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4.
[2]安玉莹.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万舟,杜玲.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6):95-98.
[4]葛慧君.打造弘扬核心价值观新阵地[J].今日浙江,2014(15):8-10.
[5]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46(2019)6-0104-02
*基金项目: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礼堂+职业教育’——杭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19JC069
标签:文化礼堂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农民教育论文;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