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新华生活_关国亮论文

谁的新华人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的论文,新华人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6月末,在上市承销团最终敲定之后,新华人寿正式递交了A+H上市申请书。这意味着新华人寿上市梦终于步入冲刺阶段。

自2000年起,新华人寿就开始谋划上市。之后,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几大保险公司均已先后顺利实现海内外上市,而新华人寿依然在苦苦等待。

“几经磨难”后,新华人寿在2011年终于将获得实质性进展。7月11日,保监会批复新华人寿变更公司章程,股东结构最终确定。7月16日,保监会上半年监管工作会议上,吴定富主席公开表示,支持新华人寿的上市。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新华人寿的保费收入在全国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三,利润23.3亿元,为国内最赚钱的非上市寿险公司。

在业内看来,不出意外的话,新华人寿在年内实现上市已是板上钉钉。

新华人寿数年来饱受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困扰。2010年底股东增资140亿,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但随着业务的开展,资本金的压力依旧很大,而再向股东增资已经不现实。唯今之计,只有上市。多位新华人寿的股东和高管也曾对记者表示,提高偿付能力是硬指标,年内一定要完成IPO。

新华人寿一直以来是个巨大的矛盾体。高层人事地震不断,偿付能力长期不足,负面新闻迭出,但同时业务激进,攻伐凌厉,并且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长期保持领先。

新华人寿成立已历十五载,有着一段段波云诡谲的故事:从当初的寿险市场新兵到全国以保费计第三大寿险公司,从“内部人控制”到“巨额保单风波”,从薪酬平平到冠绝业内,从民营资本主导到国有控股,从强人关国亮到业界大佬孙兵、再到投资界赫赫大名的康典,从七大中心到机构扁平化……

在经历了领导者更替、企业性质转换以及机构设置调整之后,新华人寿内部曾经的一系列问题是否一扫而空?高额薪酬和“天价保单”背后究竟有何悬疑?平复资本饥渴的上市,能否彻底治愈多年来的公司治理痼疾?现任管理层如何冰释内部的分化继而重建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投资者最关切的叩问。

孙兵提薪

“不许问他人薪酬,谁问开除谁。”这是新华人寿自关国亮时代起便一直延续至今的“工作纪律”。

一位已经离开新华的老员工介绍,新华人寿的高管薪酬高度保密,内部也禁止互相打听,即使监事会也不知道全部高管的薪酬。这条严厉的规定加上保密的薪酬核算体系,使得新华人寿的普通员工乃至部分高管都倍感困惑。

新华人寿的薪酬首先应从关国亮时代说起。

提及关国亮,几乎所有老员工都会用“能人”来评价这位新华人寿的前掌门人,但同时也对其在薪酬上的“小气”颇有微词。

按照关国亮时代的薪酬体系,新华人寿的全部员工按职务高低被分为“SABCD”五类,每类中又划为若干个级别。部门总经理属于A类人员,即公司的中高层干部。

据一位2002年就加入新华人寿的人士介绍,“关国亮给公司发展做了很多事,但是对大家太紧巴。2004年时,一个部门总经理的月薪也只有数千元。管理层也高不了多少。”

而在当时的保险业界,公司中层干部月薪过万早已平常,这自然也引发了新华中高层员工的不满。但在“强人”关国亮的治理下,几乎没有人敢对薪水偏低公开提出异议。

不过,一位新华人寿的前高管人员表示,关国亮时期中层薪酬表面上比较低,但有一些钱会打入费用直接发给员工,总体不算太低。

关国亮去职后,继任者孙兵作出决定,加大了对高管和一线业务主管的利益激励。2007年,新华人寿聘请美世咨询协助设计了一个按岗位工作及责任评定的新的薪酬体系,总共有数十级之多。

新华人寿一直以来是个巨大的矛盾体。高层人事地震不断,偿付能力长期不足,但同时业务激进,攻伐凌厉。

新华人寿的一位前高管称,一方面出于规范财务制度考虑,减小法律风险。同时此举也有利于孙兵在新华老员工中树立极高威望,迅速笼络人心。

另外,当时新华还允许分公司将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不必上交而是留存下年使用。一位时任新华人寿地区负责人坦言:“业务招待和给业务员发额外奖金都指着这笔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举措保住了新华人寿的业务规模,并为新华人寿注入了强心针。

关时代新华人寿的薪酬在业内属于偏低水平,时至孙兵离任,新华人寿的整体薪酬已居于行业中上水平,新华高管的薪酬也一跃成为业内可与平安集团相媲美者。

但美世咨询的方案也有一个极大缺陷,透明性饱受质疑。

一位已离开新华人寿的人士慨叹,“之前关的五级体制,每类基本工资标准是公开的,大家大体能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薪酬情况。换成十几级的计算体系,太复杂,大家反而更加闹不清楚。”新华内部“同工不同酬”的抱怨也渐次在内部流传开来。

不过,这还是小问题,孙兵主政设计的薪酬制度随后遭遇了凶猛攻击。

2010年,一篇流传甚广的报道曾称,孙兵2009年的各类薪酬合计达2300万,其中工资900万,奖金多达1400万,为当年业内最高。七大中心主任的工资也在170万左右,奖金在200万到800万不等。各省分公司总经理的工资在200万到300万不等,业务补贴及奖金提成在100万到500万不等。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确实比较高,但并没有传闻那么高”。

孙兵离职前,新华人寿聘请普华永道和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了离任审计。记者仅获得了利安达的审计报告,其审计结果显示,孙兵主政新华人寿期间的薪酬水平分别为:2007年510万、2008年690万、2009年750万。其中,2009年的工资400万,奖金和补贴350万。这份报告显示的薪酬水平在业内虽较为可观,但尚未达到2300万的惊人水平。

一位新华人寿的前高管表示,孙兵给自己定的薪酬还有退休金,确实有给自己多发点钱的意思,但是孙兵曾是平安保险二号人物,出来创建新华人寿,并将公司做成如今规模,居功至伟。关国亮时代新华还是民营企业,关国亮只顾自己,没有给高管股权,孙兵之后在薪酬上多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康典“降薪”

鉴于孙兵等高管薪酬的巨大争议,新任董事长康典履新之后便宣布将高管薪酬下调20%至30%。不过康典同样没有具体公布高管们的薪酬数额。同时,部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及以下员工的薪酬维持了原状。

不过,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下调后的新华人寿高管薪酬其实也不算低。比如,董事长康典2010年的年薪为550万元,总裁何志光的年薪则为500万元。记者也从新华人寿现任股东处获得了证实。而其他几个总监级别的高管,年薪也在320万元左右。此外,从博时基金跳槽至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总裁的李全,年薪为700万元。

但这并不是高管的全部收入。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新华人寿每个月还会为高管提供两万多元的住房补助,七八千元的补充医疗费用报销额度以及数额不菲的补充养老金,每位高管每月的工资外津贴大约在四五万元,即每年工资外津贴在50万以上。

除了基础年薪及各项补助外,一位离职的新华人寿高管说,现任管理层还“瞒着董事会”给自己发放高额年终奖。奖金数额不等,多的超过400万元。“合并计算,一些高管年薪收入超过1000万人民币,比孙兵担任代理董事长和总裁时发的钱还多。”他说。

记者致电新华人寿的一名董事,他部分证实了上述一些说法,但不肯透露进一步的细节及内容。

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新华人寿在2010年以前,年终奖金支出一直是总部和分公司“三七开”,即总公司30%,分公司70%,鼓励分公司员工冲锋陷阵。不过在2010年,这一比例首次变为“七三开”。知情人士表示,发生这一逆转的原因,一方面是总部人员奖金数额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则和新管理层上任后为了挽留业务骨干,突击提拔了一批中层管理者有关。

2009年11月末,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接手了保险保障基金所持有的38.815%的新华股份,加上宝钢集团持股17.273%,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持有1.502%,国有股东持有近60%股权。

因此,新华人寿名义上已属于国有控股企业范畴。2009年2月,财政部下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金融类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280万元。

按照上述标准,孙兵、康典和何志光等高管的薪酬远远超过财政部的“限薪令”的最高上限,明显偏高。

相比之下,资产规模和业务量远超新华人寿的上市企业中国人寿,其高管2010年最高年薪纪录为总精算师邵慧中的338万元,而董事长杨超的年薪仅为116万元。同年,中国太保的董事长高国富税前年薪也仅为165万元。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新华人寿薪酬传统上由董事长或者总裁拟定,“高管他们发奖金都不通过董事会。”

但一位新华人寿内部人士对此说法表示质疑,“高管的薪酬应该还是会经过董事会审议的。”一位新华的股东代表表示,现任新华的董事会下面设有“薪酬委员会”,来专门负责管理层的薪酬问题。因此,对于康典和何志光550万和500万的年薪是“知道的”,但对于高管给自己发400万奖金,这位人士沉默良久,表示“薪酬中规定有超额奖金部分”,但对超额奖金如何发放、是否报董事会核准不置可否。

“对管理层的高薪,股东并非无动于衷,但从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首先是要稳定,急于对薪酬动刀,短期内不一定利于公司的发展。”这位新华人寿的股东代表表示。

知情人士说,对于新华人寿高管薪酬过高问题,保监会也曾找新华高管进行过监管谈话。但这一消息并未获得保监会的证实。

对于新华人寿是否属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身份,新华人寿的一位高层人士称,“目前我们尚未接到财政部等部门对我们的国有控股企业身份予以确认的通知。”

而此前,孙兵的高额薪酬曾经遭受过外界的强烈质疑。不过,上述新华前高管说,新华人寿身份变化与孙兵交集甚短,汇金入主一个多月后,孙兵即挂冠而去。当时尚谈不上用国有控股公司薪酬来约束。

汇金公司入股新华已经近两年,但对于新华人寿是否是国有控股企业的身份,汇金公司和财政部为何没有及时做出明确?

一位股东方代表称,他们不清楚具体缘由,但对于新华人寿来说,以往高管年薪都很高,一下子参照国有控股企业标准,“又没有股权,谁会来呢?”

新华人寿大股东对于管理层的高薪听之任之,很大程度上在于将高薪作为公司内部的稳定器。面对2006年关国亮被查出以及2010年孙兵在内多位高管挂冠而去,高额薪酬与福利似乎都有意无意有着让渡股东利益“收买人心”的微妙涵义。

“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强权”,股东“暗弱”,一直是新华人寿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之源。

《财经》杂志《“内部人”关国亮》一文曾揭开了关国亮时期新华人寿上下“唯关是尊”的内情。随着关的被捕,新华人寿的内部人控制时期似乎应该就此终结,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除了留住人才的考量和现实利益的诱惑,新华人寿高管敢于给自己发放高薪,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以及内控机制效力的微弱。这种局面的形成,则是内外两方面因素使然——股东们长期以来的消极暗弱和新华人寿长期固有的“唯上”内部文化。

关国亮的“遗产”

不出意外的话,新华人寿将于年底前在内地和香港两地挂牌上市,曾经的一代强人关国亮早已收入监中,但他对新华人寿内部产生的影响却并未殆尽。据新华内部人士透露,被关国亮挪出去的总额近30个亿的保险资金,目前追回来的只有一半,剩下近15亿的资金仍不知所踪。

2003年3月,关国亮通过华新融收购的北京永安里长安街南侧的成中大厦项目,已被收回更名“新华保险大厦”。

2005年间,关国亮还调集逾10亿元保险资金,投向长安街上另两处房产——西贸中心和北京饭店二期,这些投资已被转移到新华人寿所有。

此外,在关国亮运作下的体外资产,还包括对南方证券4个多亿以及对闽发证券2个多亿的投资。据一位当时负责追索资产的人士透露,从南方证券那边拿回来的是哈医药和哈飞的股份,后求赶上2008年股市不错,收回来了6个多亿,闽发证券那两个多亿也基本都被追回来了。

但据相关人士透露,关国亮2005年透过其控制的隆鑫公司,拆借给深圳汇润投资有限公司以竞购深圳航空65%股份的8.16亿元巨款中,大部分并未被追回。而关国亮依托东方集团掌控的民族证券股权最终也未能完全追回。

前述人士称:“尚未追回的保险资金,公安部、保监会、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查过,但还是没查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饭店二期工程的产权紫金世纪股权被追回后,新华人寿既没卖出股权也没能参与后期的增发,股权被摊薄至24%。这笔“遗产”,眼下成为新华上市的一个障碍。根据当前的监管规定,房地产投资依旧是保险资金运用的禁区,监管明确提出,新华人寿要在上市前必须将其持有的紫金世纪股权转让出去,否则上市申请不予通过。

目前,紫金世纪股权已经挂牌21.5亿元转让。

280万元

财政部规定,金融类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280万元。

自关国亮时代起,无论是外资股东还是国企股东,股东行动主义似乎从来都不是股东的常态选项,只有“倒关”等少数时刻例外。

关国亮个人独断专行,董事会形同虚设,其大量挪用新华人寿资金,个人进行违规投资,事关股东切身利益,终为股东所不容。苏黎世保险和宝钢股份联手倒关,历经坎坷,终在2006年10月取得胜利,保监会对关国亮做出停职处理,工作移交给孙兵,并接受司法调查。

孙兵曾任平安保险常务副总经理,1994年参与创办新华人寿,任总经理兼董事。在关国亮长达八年的强权时代,孙兵甘愿做二号人物,隐忍不发,甚至在被关国亮视为威胁而放逐至深圳时,孙兵也未公开表达过任何怨言。

在部分股东倒关时,孙兵成为替代关国亮的理想人选。但是,过渡期的新华人寿股权尚未理顺,无法建立董事会,公司总裁因此拥有巨大权力,造成新华人寿的治理机制再次缺失。

而在企业经营、高层人事任免乃至薪酬设计上,新华人寿股东初始更多选择的是妥协与退让。

据一位新华人寿前高管透露,2009年初,新华人寿曾在延庆召开一次股东大会,会议临近结束时,大股东代表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陈志理曾提出疑义,认为新华的高管薪酬偏高。孙兵立刻慷慨激昂地进行反驳,并详细列举业绩增长和保费增加论据,同时认为部分高管薪酬“对得起企业业绩的增长”,“拿这样的薪酬是合理的”。

该人士事后说,撇开各方言论合理性,就股东表现来说,令人惋惜。面对孙兵反驳,在场股东鸦雀无声,一些小股东甚至趁着孙兵发言,悄悄离席走人,更有一小股东借口“赶飞机”从而仓皇跑掉。

2009年汇金公司入股后,股东“暗弱”局面似有改观,但频繁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部分股东对新华人寿信心不足的同时,也削弱了股东在企业事务中的话语权。

尤其是最大外资股东苏黎世的主动减持以及博智资本等股东的清盘离场,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猜测。

今年2月,苏黎世保险与中金公司及野村证券达成协议,出让新华人寿5%的股权,中金公司及野村证券以每股28元的交易价格分别接手2.5%的股份,合计36.4亿元人民币。苏黎世保险在新华人寿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

对此,曾有业内人士认为,苏黎世此次减持可能更多是出于新华上市后禁售期限的考虑。不过,关于减持,苏黎世方面给出的公开解释则是超过了公司风险管控要求的头寸,减持更多是出于风控的考虑。

140亿元

2010年底,为了提高偿付能力,新华人寿向股东定向增资140亿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自苏黎世参股以来,从未获得过新华人寿的分红,对于新华这笔投资,苏黎世保险内部分歧严重。2010年底,为了提高偿付能力,新华人寿向股东定向增资140亿元。作为持股20%的股东,苏黎世则需要相应出资28亿元。

由于多年来从未获得任何分红回报,苏黎世总部并不情愿再掏钱,权衡之下,最终采取了先增资后减持的方式。“扣除了28亿元的增资额,苏黎世尚有8.4亿元的现金回报。”不过,“借鸡下蛋”之策,却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苏黎世作为新华人寿股东的无奈。

一位资深保险业人士一言以蔽之:从关国亮至今,新华人寿的内部人赖以抗衡内控约束的最大利器,便是企业内部根深蒂固的“唯上”文化。

据一位新华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孙兵上台后,首先便开始着手人事大调整。由于当时下台的关国亮仍试图通过手中操控的关联股东重新赢得新华人寿的控制权,因此孙兵主导的人事变动也被视为消除关国亮影响力以稳定队伍的必要之举。

随着七大中心的设立,孙兵进行人事调整的动机也开始遭到部分股东和新华员工的质疑。“七大中心设立后,总裁室和副总就都被架空了,而中心主任都是孙兵的人,难免让人怀疑。”该人士称。

对此,一位孙兵时期的高管则表示,孙设立七大中心实际上是另有苦衷。“关国亮下台后,有部分高管占着位置却不做事,公司管理几近瘫痪。那时不能开股东大会,也不能轻易更换董事会成员。为了有效把业务抓起来,只能通过七大中心理顺管理机制。”

他认为,孙当时的七大中心是个过渡性的设置,一旦公司股东结构和董事会调整回归正轨,七大中心就会撤除。只不过,孙兵没能在任期内等来这一天。

2010年5月,七大中心的机构设置被新华人寿新管理层撤销,新华人寿的机构设置又恢复为副总分管各线、总裁室掌控全局,而在公司新的高管层中,七大中心主任无一人入选。这也再度引发外界对新华人寿会否产生新内部人的猜测。

其实无论是关国亮、孙兵还是目前的康典,新华人寿董事长在人事上的绝对主导权几乎从未更改。“中层干部的任免只需要董事长的一句话,至于公示什么的都可以省略。”一位新华内部人士如是说。

据了解,新华人寿的股东们也曾试图将企业强人们圈回内控机制的牢笼,然而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正常的董事会机制,股东过多干预终将不会长久。

据一位新华的股东透露,2009年年初,由于董事会的缺位,一度对孙兵高度不信任的股东们提出公司各项经常性开支也需要经过股东会的同意,于是竟出现了在股东大会上讨论公司“是否需要购买电脑等办公用品”的奇妙场景。

这种股东的强硬控制并未能持续多久。“估计是这样的会开着也没意思,一来二去,股东们开了两次就不开了。”内部格局自然也随之恢复。

即使目前,新华人寿董事会对于高管的一些决策,仍难做到有效制衡。

新华人寿的“唯上文化往好了说,是有执行力,往坏了说,就是一把手没人监管。”新华人寿的一位高层说,“董事长在人事上有绝对控制权,任免都不需要公示,内控再严也管不了那么细。”

新华人寿很早引入了苏黎世保险等外资股东,但股权变更后,汇金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宝钢为第二大股东,苏黎世降为第三大股东。对于苏黎世来说,多年的艰苦“维权”斗争已经令其渐生退意,其最大愿望已经从长期投资转为尽快推动新华人寿上市,完成“财务投资者”的使命。因此,更多转为求稳。而坊间对于中国金融企业引入外资股东虽已推行多年,其成果一直以来争议巨大。“苏黎世作为一个国有控股企业的第三大股东,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位新华人寿的股东发问。

知情人士称,现任高管履新后不久,新华人寿就立刻采购了多辆奥迪A8、路虎等高级轿车作为公务用车,总价值高达1500万元,由于北京限号,董事长和总裁人均配置两部车。对此,一位新华的股东代表对记者表示,“这应该是管理层自己的事儿,第一次听说”,“但如果一人配两辆有点过了”。

这位股东代表表示,自新一届董事会成立以来,累计开会达30多次,但主要还是针对公司的一些战略性的议题做决议。

不过,问及对目前董事会评价时,他表示,毕竟正常的议事机制建立起来了,“总体上是满意的”。

养老“无底洞”?

新华人寿一直以来都不缺乏话题。

2010年爆出的“高管天价养老保单”事件,曾将新华人寿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关“侵吞国有资产”、“高管损公肥私”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

不过,对这份“天价保单”以及整个新华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的定性,似乎并非是“高管套利”这么简单,可能另有隐情。

根据多份新华人寿的公司文件显示,在2002年,新华人寿设立了一项养老保障计划,规定A类以上干部(部门经理以上)退休后,每月提供金额为退休时月薪的25%(2006年调整为32.25%)乘以司龄系数和职务系数的退休补助。此外,公司还建立了一项覆盖全体员工的补充养老计划,内容是每月发放一笔额外的养老金到社保个人账户。入职第一年的每月发放数额是月薪的5%,此后逐年累加1%,最高累加至15%。对于A类以上的员工,起初两项补助项目可以同时享受。不过,新华人寿的养老保障计划制定之初,并未考虑周全。

随着新华人寿新入职高管数量的增加以及薪酬的提升,上述养老方案给企业带来的财务负担不断增加,并且在未来有可能严重挤占新华人寿的经营现金。在关国亮“执政末期”,即酝酿对上述养老方案进行调整,试图将这一方案未来的费用支出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随后,关国亮倒台,这一事项暂时搁置。但孙兵主政立稳后,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下发两份新华人寿养老保障计划和补充养老计划《实施细则》,将能够享受养老保障计划的高管限定为2002年4月前入职的公司元老,以此作为无法实现股权激励的一种安慰补偿,并将每月计算养老金的基数固化为6000元。

同时,新方案规定在养老保障计划和补充养老计划两者中,员工只能任择其一。2006年以后入职的员工则参照国务院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根据这一方案,有资格参加养老保障计划的员工总数为165人,其中大部分为部门经理级别的中层干部。

一位新华的股东人士表示,“巨额保单事件”是审计署审计中国人寿时倒查发现的,“此前股东并不知晓此事”。

而根据一位新华前高管回忆说,2009年年初于苏黎世召开的股东会上,孙兵将这一计划作为工作汇报的内容之一,公开向股东进行了陈述。他说,股东当时对这一方案并没有特别重视,没有表示异议。同时,在提交股东会审议的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也披露了新的养老方案。这一审计报告同样被股东通过。

一时间,时任新华人寿总精算师的杨智呈成了公司里最炙手可热的“红人”,因为165名有选择权的中高层干部大多请他帮忙计算,到底哪种方案能拿到更多的养老金。最终选择参加养老保障计划的共有47人。新华人寿前述高管说,这47人为什么愿意选择养老保障计划,是因为他们大多是“老弱病残”老员工,月薪上调空间不大,所以还是养老保障计划更为“划算”。

在人数确定后,新华人寿以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执行了47人的养老保障计划。这就是后来惹出轩然大波的“天价养老保单”。

这份保单最初是在新华人寿北京分公司购买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多次提出建议,这份保单属于关联交易,每年年报均要披露和说明,较为麻烦。”前述新华前高管透露。

管理层最终决定将保单转移至向客户分红比率较高的中国人寿处。由于这笔保费并非一次性支付,到孙兵离任时,该保单接受过一笔保费,金额为2600多万。据新华人寿内部人士表示,在孙兵离任办理补充养老手续时,康典又签字同意向这份保单拨出了一笔上千万元的保费。

另一位新华人寿的人士说,这份保单某种程度上是一份违规的“空头保单”,“现用现支”,在员工退休前,账户上其实是空的,只有退休时公司才向中国人寿交纳相应的保费。

谈及“养老保单”引发的非议,前述孙兵时期的高管表示,“保单符合条件100多人,实际涉及47个人,高管只有七八个,并非像传言的那样是‘为高管买保险’,此外,该保单发生在汇金公司入股新华人寿之前,彼时新华只是一家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算不得侵吞国有资产。”

他表示,通过商业保险来执行,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即便不买这份商业保险,公司还是要以别的方式执行这个养老保障计划。

知情人士说,按照当时孙兵时期新华人寿人力资源部门的测算,所有选择养老保障计划的47人假如全部活到生命表的上限80岁,则公司为此支付的养老总成本是2亿多元。如果加上分红,则该计划总成本最高为3亿多元。

除了修改养老保障计划,这位人士还说,孙兵还准备在未来任期内调低补充养老计划的每月发放金额,以确保这一计划的开支不会对公司未来价值的战略测算构成不确定因素。

一位新华内部人士表示,“孙兵对补充养老计划进行调整动手术的原因不难理解,随着工资薪酬的不断上涨,补充养老计划越来越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成本‘无底洞’,甚至可能是一颗威力无穷、临界点难以预测的‘延时炸弹’。”

2009年末,孙兵离职,动刀补充养老计划的方案随之搁置,现有的补充养老计划也一直在新华人寿实施至今。一位知情人士估测,新华人寿目前每年为这一补充养老计划需支付4亿元左右的养老金,数年后这一计划引致的财务负担将更为严重。

汇金公司接替保险保障基金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在多方角力下选任的新管理层不可避免衍生出了股东们不愿看到的其他问题。

经苏黎世保险推荐汇金公司认可,康典出任新华人寿董事长。2010年2月,新华人寿和新华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召开董事会,任命太平人寿董事长何志光接任新华人寿总裁,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全担任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同时,新管理层的变更引发了新华人寿高层辞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新华人寿中高层人员及一线销售团队的流失始终没有间断过,也给新华的新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

据了解,当初康典曾向股东承诺,一定挽留孙兵担任副董事长,不过对于副董事长的虚职,孙不肯屈就。2009年12月,孙兵在特别股东大会上拒绝了由其担任新华人寿董事的提名。

47人

保单符合条件100多人,实际涉及47人,高管只有7、8人,并非像传言的那样是“为高管买保险”。

一位新华人寿的股东对记者表示,从公司的稳定着眼,当初部分股东们也曾希望孙兵能留任总裁一职,但孙兵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身体不好”、“要休息”,股东们相信孙兵内心确实不愿再担任总裁职位,所以才考虑了保险保障基金提名的人选何志光。

知情人士透露,当初孙兵在股东大会上谢绝副董事长一职,表示只想担任“公司发展顾问”一职,并且当时股东们也同意了。时任汇金公司总经理的谢平曾在会上表示,“副董事长的位置一直给孙兵同志留着”。

不过,直到公司新班子成立并运行,孙兵也一直未获得新华人寿“发展顾问”一职的聘请通知,也没有进行正式的工作交接,并停掉了孙兵在新华内部的工作邮箱,这令孙兵耿耿于怀。

据另一位新华内部的人士透露,这一结局与康、孙之间的矛盾不无关系。他介绍说,孙兵是保险界元老级人物,而康典并无保险工作经验,在得知康典出任新董事长后,孙曾私下场合多次表示康典不懂保险,并向股东代表发短信,言称“水牛进了瓷器店”,此举令康大为光火。因此,孙兵出任新华人寿发展顾问一事也再无下文。

随着孙兵的出局,其执掌时期成立的七大中心也旋即被撤销。原总精算、产品中心总经理杨智呈,原销售管理中心主任高焕利,原运营中心主任赵子良集体投奔生命人寿,分别出任生命人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职,一些分公司的销售队伍也追随而去。被业界称为新华人寿的“第一波人才转会”。

同时,跟随康典来到新华人寿的一批管理人员也迅速被安排至一些关键性的职位,高管层几乎进行了彻底的换血。耐人寻味的是,由康典任命的新任高管,其核定薪酬要高于孙兵时期留任的高管人员,“不少人一到新华,基本年薪便在300万元左右。”这令新华人寿原来的中高层人员异常失落。

今年5月初,保监会一次性批复了天安人寿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合规负责人等一干高管的任职资格,大部分为新华旧部。其中,包括原新华人寿资源管理中心主任郭自光、原新华行政管理中心主任方方、原新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连庆、原新华人寿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毕闯及原新华人寿海南分公司总经理朱旭华。

至此,新华人寿“孙兵时代”的七大中心主任,只剩两人,即战略管理中心主任孙玉淳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唐庚荣。

而新华人寿的地方公司更是一直不断被挖角。不久前,安徽分公司的一批骨干投奔了天安人寿。而知情人士说,还有一些分公司正在酝酿出走计划。

市场环境恶化,原有业务骨干的流失,给新华人寿未来的业务增长蒙上一层阴影。

大量的新华骨干陆续转投天安看似蹊跷,实际上,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孙兵“重现江湖”。知情人士说,孙兵离开新华后不久,就出任天安人寿发展顾问一职。

据一位新华人寿的前高管透露,现在天安保险很可能又要挖走新华人寿在两个省的主要业务骨干力量。他扼腕感叹,“新华的薪酬是有吸引力的,为什么大家要走?不团结!光靠钱怎么能行!”

康典系与孙兵系人马不和早已昭然,但新华的派系之争却不止于此。

新华内部人士透露,现任董事长康典和总裁何志光不和,在现任管理层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种分歧,主要在人事和业务安排上”。

康典为掌控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还兼任新华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推荐了原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徐英任资产管理公司副董事长,又推荐了李全出任总裁。这种董事长直接抓业务的人事安排,也是“业内少见”的。前述新华内部人士透露了一个细节,康在一次总裁办公会上反复强调“人事问题是底线”,新华内部人事斗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的新华内部人员俨然分为三派:一类是康典及康引进的管理人员,如品牌、法律、人力资源、财务等;一类是何志光及何引进的IT、销售等运营类人员;第三类则是前七大中心主任、前副总裁及现任总监们及他们的上下级。

“现在公司里分康总的人、何总的人,都是新华的人啊!不团结搞内斗,哪有精力搞业务呢!”该人士说。

不过,一位新华的股东代表表示,新华因为特殊的原因,董事长和总裁均来自新华以外的机构,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而对于公司内部斗争,“哪个公司没有内斗呢?”

但如果长期如此,无法有效磨合,“也要考虑做出安排,但不能是现在。”他说。

新华人寿今年前五个月保费收入为428.23亿元,在寿险行业内排行第四。但5月新华人寿的保费收入只有61.8亿元,创今年以来的新低。

前述新华内部人士称:“除了银保新规对银保业务的冲击外,内斗之下大量人员的出走,对公司业务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对新华人寿的多任高管来说,失去了股权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在任时期内通过自己拟定高薪套现管理红利的冲动。

员工持股计划泡影

15%

按照最初的设想,上市后的新华人寿将有10%到15%的股份由高管和创业员工持有。

除了薪酬,股权同样是新华人寿内部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华内部治理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诱因。

据多名前新华人寿高管回忆,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股份制保险企业之一,新华人寿的员工持股计划酝酿已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不得不因人为阻挠以及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搁浅。

事实上,通常为了规避高管短期行为和保持高管的忠诚度,股权激励一直是许多公司选用的最佳选项。在低薪的关国亮时代,提出一份股权激励的计划,无疑是安定高管军心的一计良策。

2000年8月,新华人寿增发1.992亿新股,以每股5.25元的价格引入苏黎世保险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四家外资股东。增资完成后,新华人寿股本增至8亿元。2001年初,通过资本公积转送,股本增至12亿元,外资合计持股达金融机构外资持股上限24.9%。引资后三个月,时任新华人寿董事长的关国亮启动了“内地保险第一股”的上市进程。

按照最初的设想,上市后的新华人寿将有10%到15%的股份由高管和创业员工持有。为此,新华人寿计划每年将拿出一定比例的营业利润用于回购这部分股权。

2003年6月,保监会原则同意新华人寿上市,计划融资40亿元。2004年2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务院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宣布“今年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将在国内上市”,市场也一度将此解读为是保监会为新华人寿背书。

但根据保监会相关法规,个人不得成为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股东。新华人寿曾向保监会知会过员工持股计划一事,被保监会否定。

由于实际可发行规模大大低于预期,新华上市计划于2004年10月宣告中止,“内地保险第一股”终成泡影。

事实上,股权合规问题并非无计可施。作为国内保险业的元老,孙兵参与筹建新华人寿前,曾任平安保险的二号人物,正是他设计了平安“新豪时”结构,从而解决了高管及员工持股的法规障碍。

但此时,关国亮一心运作个人曲线控制新华人寿股权事项,表面上虽同意这一计划,但却暗中加以阻挠,最终使员工持股计划束之高阁,令以孙兵为首的创业员工心中怅然。

2006年末,关国亮因违规挪用资金东窗事发,新华人寿被保险保障基金暂时接管,从而进入了大股东实际缺位的“过渡时期”。在董事会都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管理层自然也无暇顾及员工持股计划。

接替孙兵出任董事长的康典并非没有考虑过高管持股一事。据知情人士透露,康典甫一上任,便向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提出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稳定高管队伍。但由于彼时新华人寿已属国有控股企业,再动用企业营业利润为个人购买股份绝无可能,康典的提议当即被谢平否决。

此后,康典又提出,以清理此前坏账时所获的溢价收益作为员工持股资金来源的“变通之策”,但仍被汇金公司否决。

而如今,在偿付能力的压力下,年内冲关上市已成新华人寿头等大事。一位新华的股东代表指出,“股东已经掏了140亿,如果不上市的话,接下来因偿付能力需要再想进行融资,就并非易事了,年内一定上市”。

在此节骨眼上,再提员工持股计划更显得是天方夜谭。

而对于新华人寿的多任高管来说,失去了股权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在任时期内通过自己拟定高薪套现管理红利的冲动。

对于新华人寿来说,身份的转变,未来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就性质而言,过去一直是股份制民企身份,最终创业员工黯然退场,国有股东进场,多少有些悲凉。而如今虽有国有控股身份,但却未有其他国有金融企业保护和垄断地位,高管一旦薪水与国有金融企业接轨,引力不再,命运堪忧。

这个问题,着实两难!

标签:;  ;  ;  ;  ;  ;  ;  ;  

谁的新华生活_关国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