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藏乡村振兴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韩宇彤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要: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我们应根据西藏乡村地区现存的具体问题,以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为起点;发展乡村文化队伍;充分调动农牧民主观能动性;辩证看待民族传统文化;推进城乡一体,实现文化全覆盖;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文化通俗化发展。
关键词: 西藏;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对大力推进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吴英杰书记也多次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切实让农牧区美起来、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五个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引领,乡村文化是农牧区发展的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2.扩充了会计信息含量及核算范围。按新的会计准则,在资产与负债项目中增加了许多科目,全面核算医院的各类资产,反映医院承担的现实义务。例如:增加了“研发支出”科目,专门核算无形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费用,准确反映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按来源将净资产分为累计盈余和专用基金,对专用基金的管理更加明确与规范化。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将原来基建会计单独建账、核算后再并入财务大账的流程简化成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取消基建单独建账,大大简化了基建的会计核算,既节省了医院的人力资源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1 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了乡村建设的具体方向。在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经济、政治、生态方面的建设,还要关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进而更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那么,乡村文化建设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第一,乡村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体现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知你是否有因光线昏暗,手里的钥匙半天都插不进锁孔的经历?如果有,你一定会喜欢一种智能语音门锁装置——通过红外线感应,在一定距离内锁孔会自动发光,让你能准确地插入钥匙。如果你忘记拔出钥匙,门锁还会“友情提示”你。
乡村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西藏地区整体的发展一直尚需大量人才支援,细化到农牧区,存在问题更为严峻。从内部分析,乡村农牧民的子女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接受良好教育,现今整体文化水平得以提升,但是,在学业完成毕业之后,农牧民子女不能完全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内部人才无法充分利用。而从外部观察发现,全国各地虽然在中央号召下向西藏地区输送援藏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分布于城镇相对较发达地区居多,极少深入农牧区支援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充分的服务资源,是难以得到发展的。
若要以文化振兴推动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先分析目前在西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在我们的家庭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大家要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要么把沟通当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亦或者,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谐,而用隐忍的方式回避沟通。
在现代农业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将乡村文化因素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去,从而创造出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格局,既可以促进优秀的乡村文化,又可以造福农民。例如,将农耕文化转变为一种新的人文景观。“耕读家庭”是古代诚实朴素的农民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农业是劳动力生产的一种形式,是古代村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今天,许多居住在城市的人不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因为他们远离农村,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一些村庄可以将长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国家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名人,创造出反映农业文化的人文景观。它吸引着城市游客前来参观,让他们直观地体验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踏上怀旧之旅,追寻家乡的回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此外,还可以根据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间资源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或通过建立传统工艺体验场所展示工艺以及手工艺,体验其中所包含的,吸引更多的人到西夏去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西藏地区,很多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这种现象不仅阻碍脱贫攻坚的进展,还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农牧观念、道德风尚、知识素养、精神品格,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准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农牧民不能自发自愿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乡村文化建设只靠政府投资扶持,乡村文化建设仅在外力支持下是很难稳固发展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领、产业扶持,吸引农牧区青年留在家乡参与建设,让农牧民从内心产生归属感,对农牧区乡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实现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需要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把区域内的文化户、文艺骨干、 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文化队伍,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
总之,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如果说经济、政治建设是最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建设的要素,那么文化建设的进步成果所具有的实质性成效,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振兴,同时,经济、政治等其他方方面面的建设进程也会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进而得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2 西藏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如果有效利用乡村文化要素,可以创建新型现存产业形态。
西藏农牧区生活状态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不同,农牧民分布较为松散,文化发展难以集中设置相关机构和项目,因此,文化发展空间也相对较少,西藏农牧区面积广阔,在地势、气候、社会环境上的客观条件都阻碍了文化项目的全覆盖,不利于开展文化方面的普及工作。
2.1 人才资源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差异,一些农村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可从方言、工具、建筑风格、生活习俗、民歌民谣等方面体现。在历史的发展中,乡村文化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因此,必须以各种方式继承乡村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使不同风格的乡村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名片。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房屋。拯救和保护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呈现鲜明的色彩。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的农村,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将家乡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进而让乡村文化有成功走向世界的可能。
为了配合消防日“全民参与,防治火灾”的主题活动,东台市少年宫、小主人报新闻学校与东台市消防大队联合组织了一场“百名萌娃进消防”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小主人报新闻学校全体小记者身穿红马甲,手拿采访笔,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东台市公安消防大队。活动现场,消防员叔叔耐心地向小记者们讲解消防设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和消防员叔叔零距离互动的游戏环节中,小记者们踊跃互动开心不已。通过这次消防安全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还深深体会到了消防员工作的艰辛!
2.2 农牧民的主体性作用薄弱
第三,利用农村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 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存在两面性
在西藏地区,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丰富而深远,人民长期以来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带来的影响随着历史发展而在这片土地根深蒂固,不可否认的是,诸如“缘起论”“众生平等论”“生态责任论”等许多教义观念,对人民起到了正面的教育作用,向大众传播了心存善念,众生平等,做事应受法度戒律约束等正面思维意识。但是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一些历史残留下来的负面因素或者消极因素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在西藏农牧区,许多农牧民拥有大量牛羊资源,但出于“不杀生”的意识形态,这些牛羊很少对外贩售,甚至很少宰杀,农牧民乐于将牛羊从生到死一直饲养。而农牧民日常收入,不论是政府资助补贴还是自力更生劳动所得,通常除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花销以外,大量供给寺庙。这样的行为,制约了西藏的农牧区文化发展,进而阻碍了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脚步。
2.4 文化发展空间相对较少,没有达到全覆盖
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深化拓展联动执法。组织太湖流域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项执法联席会议,《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监督检查座谈会、推进会及案件处理等各类专题会议,分别与江苏、浙江水行政执法队伍合作开展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适应性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一湖两河”联合巡查制度后评估等重点河湖及省际边界等特殊问题专项研究,总结经验和成效,不断深化执法合作,营造流域团结治水的良好氛围。同时将联合巡查制度向省际边界地区拓展,与苏州、嘉兴、青浦支队签订了联动执法及联席会议制度,为相关区县搭建了平台,建立起沟通协调机制。
2.5 虽然拥有文化产品,但是没有实现通俗化
西藏农牧区生活相对落后而条件艰苦,虽然现今西藏地区在大力发展下存在文化产品,但由于没有实现通俗化,许多农牧民不能理解到位,这与农牧区人才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落后有脱不开的关系,因此,在文化产品利用过程中,需要将其通俗化、简单化,才能有利于农牧民更直接地理解、吸收。使得文化产品更充分地发挥其良好作用。
3 基于西藏农牧区的特殊性,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发展乡村文化队伍,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将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健康的农村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农民对美丽家园的认同,还可以增强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关心农村集体事业,愿意为建设美丽村庄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在加强农村集体主义精神,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使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的乡村。具体而言,一是必须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创新乡镇文化,树立鲜明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基准;二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良好家庭风气与纪律,以家风家训带动乡风民风建设,把文明家庭建设作为改变农村文明环境的重要出发点;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项目,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档案工作目前还存在着,资料归档、整理不及时,工程施工、检查记录与工程施工不同步、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及记录不规范的现象。我们采取了一是项目部设有专人负责工程资料的收集;二是编制了统一的表格,尽量使记录表格化,并细化相关填写标准;三是公司本部及项目部技术人员,分别经常性地组织检查,按检查结果进行奖惩等措施,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3.2 以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为起点,充分调动农牧民主观能动性
如何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文化建设? 必须从其生活现有条件着手,因此,通过号召农牧民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可以有效调动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西藏农牧区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传统手工艺、老物件、民间传说,歌舞游艺、传统体育等都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因此,通过对各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可以使得农牧民长久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3.3 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西藏传统文化继承中,注重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发扬,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开展藏汉文经典诵读、藏汉文书法、民族手工艺制作、格萨尔说唱、藏戏、传统体育等进乡村学校,加强家风家规家教和文明创建活动等,用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同时,还要借助民俗节庆这一舞台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突出西藏农牧区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让村民记住“我们的节日”,留住“我们的乡愁”。
3.4 推进城乡一体,实现文化全覆盖
若要实现文化的全覆盖,仅靠农牧区自身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可以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文化供给,健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内生动力。同时,统筹推进贫困县乡文化馆、 图书馆、 文化礼堂达标建设,积极构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建设的全域覆盖,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成为农牧区文明新风重要的宣传阵地。
3.5 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文化通俗化发展
在西藏乡村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培养群众创新意识。比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互联网+”“民俗文化+”行动,以更丰富多彩的方式,更贴近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不仅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分享给世界,还能拓宽农牧区群众致富路径。
4 结语
推动西藏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引领。乡村文化是农牧区发展的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我们既要完善西藏的农牧区文化服务设施,还要拓展乡村信息传播的渠道,更要大量引进人才,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转变和提升村民的思想观念、 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入手,焕发他们积极向上、改变面貌的激情,增强他们创业致富、建设家乡的本领,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让多姿多彩的时代气息充满雪域乡村。
参考文献
[1] 拉巴平措,陈庆英.西藏通史(当代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2] 李继刚.西藏农牧区反贫困与乡村建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3] 邓亚净.谱写农牧区发展新篇章[N].西藏日报,2018-02-06.
[4] 丁玲辉.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建设[N].西藏日报,2018-06-09.
[5] 何六生.聚焦“五个振兴”谱写“三农”高质量发展篇章[N].西藏日报,2018-11-29.
[6] 中共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党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时代西藏新农村建设[J].新西藏,2018(4):55-56.
[7] 顾国爱.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举措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5):20.
[8] 许小娟.“五个振兴”助力西藏乡村发展[J].新西藏,2018(7):12.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1(b)-0017-03
作者简介: 韩宇彤(1993-),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藏社会发展研究。
标签:西藏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