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山西 030012
摘要: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建筑所有相关活动的共同基础在于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对这种价值的意义以一种活起来的方式进行求索性阐明和展示,就成为了一个优先的工作。
关键词:文化;基础;文物建筑;价值;意义
前言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建筑所有相关保护活动的共同基础在于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对这种价值的意义以一种活起来的方式进行求索性阐明和展示,就成为了一个优先的工作。因为,这种价值是我们,也是子孙生存的基本环境。同时,它具有环中的性质,从而为保护活动提供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地标性参照点,而保护活动则从它那里取得自己的法谛性执照;并且,在研究性求索过程中,否定对于肯定的确立提供一种不可或缺的贡献。从这一逻辑角度出发,这种对于基础概念之内涵的深刻揭示,也是保护理念对保护实践中可能面对之陷阱的一个预则立的避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我们的学识蜕变成了自己之陷阱的谴责;这样,并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才能够把这些对其既有益且珍贵的古建筑传递给我们的后人。”有益且珍贵的意义,在约翰?拉斯金对建筑之作用的经典性理解中有所启示:“建筑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规范,它必须能够提升和化育公众生活。”
事实上,这种提升与中国秉有突出价值文物建筑创建之初的基本立意是一种异曲同工,从而,保护就是对这种意境的一种真正激动人心的展示,并且,在与传统文化唯诚能化的诚意共鸣中达到一种价值的体现。
这种体现,就是把文物建筑保护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以一种活起来的方式与人的生活相关联,对文物建筑的价值进行一种漫漫兮求索的努力。
1 “基础”概念的当下性意义
文物建筑保护首先意味着对言说文物建筑保护的人来说文物建筑保护意味着什么!意味指向意义,意义指向价值。在生态多样化的价值间必定有一种关系,关系意味着秩序,而秩序意味着层级;层级则意味着有首要的意义,也有派生和从属的意义,而首要的意义则是其内含的优先性,如同保护法总则中的优秀概念与准则中的价值评估。
文物建筑保护者只是与文物建筑相关者之一。在这种以文物建筑为核心的共同性相关中又导致了各异的相关者之间复杂的相关性,而文物建筑则为这种相关性中的共同基础提供了阐明自己的场所,因为“科学的多样性必须恰恰产生于形而上学所奠定的这种统一的基础之中,所以,反过来也可以说:询问两门科学的关系并非等于询问在它们自身构成之后的联系和关系,而是询问它们处于同一个形而上学基础之中的统一性” [1]。
这种阐明首先是追问为什么保护的问题,也是派生性保护什么的问题。“文物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向着价值基础进行究竟性探索的高瞻性预判。
这种追问是建筑工程的研究性地基勘探和探讨性必要条件下的地基加固――目的在于为其上的主体结构提供保护性、也是可持续性基础稳定的在先证明。
基础概念的意义尚处于当下性晦暗[]之中,像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里中轴线上压轴性大殿处于Ⅳ类建筑状况急需抢救一样,亟待阐明。
基础一词既是依据,也是目的,还有价值性阶层[2]的含义,而所谓阶层包容有古建筑斗栱的层数中表达的等级意义,而价值的系统性又把封建意味浓厚的等级一词稀释性转化成了自然性、也是向之发展的社会性秩序的阶层一词的天然性。
这是一种以史为鉴的杞人忧天,还是一种有其正当性的卑微之忧?至少不能放弃了 自主性文化[]基础而委身于纯机械性保护活动的无根基之中。这种根基犹如毕加索画中的人体,在儿童画般近乎变态的夸张中趋向于至少是他本人所理解的深层内在的文化性真实。
2 以时间为依据之相关者的划分
与文物建筑相关者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而其中最基本的划分则是依据时间而定的逝去而没有消失的(在文化的意义上有时甚至比同代人更亲近的)古人、精神和肉体活动着的承前启后的今人以及那些具有最真实虚幻性的来而尚未的子孙之未来人。
这未来的人就是我们中午在饭馆吃饭时还尚未到达现场、打手机时仍在放学路上的独生子(女)。至少在理论设定上,可以把最好的留给他(她),可以把残羹剩汤嗟给他(她),也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选择一种合乎天理但不灭绝人欲的亲近性安排。
这过去的人则是孔子、老子和佛祖,他们在此居于核心的地位,而核心的意义是他们处于现在进行时之相关者群体围绕性的关注之中,是这一现在进行时之群体怀抱疑惑、欣赏、不屑、崇拜等难以言尽的各种态度和动机的聚焦对象。这一群体当然还包括那些尚在红墙外只能远远看到独特形态之屋顶的、尚未登堂更未入室的道听途说者。
这现在的人也居于中心的地位,而中心的意义在时间上表现为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主体之动的活性和主体之命的生性。这种活动的最隐秘之处是批注和判定,前者与过去和材料贴近,后者与未来和理念契合,有时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研究。
3 相关性之中的生活性内含
一种简单的关系在引进实际生存状态中的参数后就会变得复杂,比如作与述就有四种概莫能外的基本组合方式:述而不作,作而不述,作而又述,不作不述。作而又述就是一个交流倾听的研究探讨性聚会,也为天公在新时代环境下抖擞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
文物建筑保护活动的主体性则具体表现为观察、对话、讨论,也许还有达成共识并作出决定。既是生活者,也是生活意义的探索者,更是对生活价值的理解、表现和维护者。探索使生活意义从历时的晦暗中解放出来,保护使生活的价值融入文化性历史之中。通过对历史性超凡言语和行为中所蕴含的神(圣)性信息的理解、探求和似曾相识的模仿来体现人性中神(圣)意的尊贵,同时就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在不完满中完成了自己的天命。
新民,与其说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是一种义务。义务的意义则是所有以人所称者都无可自画地在其生命之位。文物建筑保护终究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一个关于生活的问题。
4 生活性之中的超越性内含
在研究过程中意识的流动自然的如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中的林间小溪水,以至于其笔下的标点符号都省略进了中国古碑(文)的背景中。给后人增加阅读时神经磨损度[]的同时,也是一种不愤不启式对探索之主动性的邀约。
如果没有对仁的荷马式死而后已的京剧加摇滚的多形式反复绝唱,《论语》之价值又何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即是《论语》这座民族的精神圣殿中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木雕原构,成为原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意义之一则是其永无休止的争议性,而焕然一新的新鲜华丽则会突兀地转化成传统古装戏背景中穿帮的智能手机。高清的照片、精确的图纸都不可替代文字在表达价值和意义方面的独特作用,尽管照片和图纸在表现文物建筑的物性方面也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三足鼎立般相互渗透性地共同组成了一份完整的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5 超越性之中的返朴归真
历史自有其超历时性的力量。这种潜在的力量在实际生活中四时行焉,百事顺焉地发挥着自己狂虐的作用。但总有人要摈弃戏论沉潜于其中。研究就是对这种力量的强度、方向和原理在现在和未来中的表现进行探索和预测,也许还需预防。而探索的前方则可能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时性划分的超越,而超越本身则蕴含着对超越本身的超越性而回归于在无言中践行的平凡。
未来自有天赋更灵秀者,机缘更妙巧者。他的使命就是诗性地表现道的心情,而他的生命就是描绘德之神态的一块画布。像佛陀一样在无数劫多样化的转世中格物致知,从而为可能性从欲望的浓重雾霾中争得并保留一片空灵明净的蓝天;像孔子一样在无可无不可的流浪式周公之梦中维护着社会乐业性的共同价值;像老子一样在玄奥的形而上学思辨中为人性从专断的沙尘中开垦出一方宽柔的安居之绿洲。
追求超越性及超越性对具体性的主导性是历史的文化性,也是文化的历史性。这种追求有时也是一种抗争,因为具体性对超越性主导地位的反叛具有一种原始且狂野的力量;同时,超越性深深扎根和贯穿在具体性中内在地限制着具体性粗鄙的毁灭性分崩离析,而具体性则在生动多维的活泼中克服着超越性空洞的虚幻和不近人情的晦涩。前者为文,后者为物。在研究中理解并尽可能忠实地表达所理解的价值也是立之内核中的一个结构性节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 朴真本身的理念性归属
超越性与具体性的关系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文物建筑保护的当下语境中,特殊性用地域特色这样的词语对其价值予以强调。两者之间隐含的衍生性意义之一则是:如果我们要到达普遍性的庙宇并登入超越性的堂室,有时就必须在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羊肠小道上经心性执着中踽踽慢行。这种统一中的对立性冲突在批判现实主义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凄切中、善的火种仍在巧儿自食其力的知足长乐中潜伏,佐证着老子在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玄观中对进步性主流文明的殿后性反动和扶持性平衡。在这桃花源的数据库中保存着无数过去人、现在人以及未来人心中荡悠悠的纤纤思绪和泪眼朦胧的亲丧性梦忆。
使平凡成为平凡,也是对小年小知[4]的超越而仍在小之中。而超越之意是指小即为大,大即为小--小为消极的逍遥,大为积极的采真。
7 作为教育基地之利用方式的化育性
教育是化的一种方式,它有自己的场所,课堂也许就在高峰期堵车的无奈之中。而化育的效果既与所要化育者的化育之物有关,也与化育者以诚为核心的系统性优化程度有关。至于化育的过程在量上的变化是否能在化育的成果中转化为性上的超越,连不世出之明臣也不能逆睹。而这种化的理想结果是烟雨中四百八十座精神圣殿在红绿相映的实际生活中的竣工验收并立言的资料归档。这精神圣殿具有真的科学价值、美的艺术价值和善的道德价值。
我们有权利要求孔子把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问题都自己扛吗?算了吧!但不能就这样忘了吧!总该用历史在生活的现实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并在这种创造中更多地想想子孙的未来。在这种创造中需要诗的想象和散文的随性,对自然物性和文化逻辑的尊重,还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并伴有体会的切身性和体验的神秘性,以及不容它者涉足的自我感动中事后才可能有的“欺天乎”的反思性诚意。神秘主义者在偏僻修道院里苦修时在出神的体验中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也曾对城市中心高耸入云又辉煌无比的大教堂中基督教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的解决伸出过强有力的援助之手。
8 化育过程中理念的崎岖攀升
离的太近,研究对象就变成了障目之叶。看不见树木的整体,更不用说森林的生态性系统,以及系统间的信息性相互渗透、作用性相互鼓舞和生命性能量交换。为了拍一张要求的总体照片,在山区有时就不得不背离拍摄对象,迎着刺骨的北风在那荆棘丛生的无道山坡上崎岖爬行;在平坦的环境中则要在那冰雪覆盖的通天铁塔中超稳定桁架结构的杆件间猴子般攀援穿越。你不知道这深秋的瑟瑟山风与那干硬的荆棘利齿哪一个更具穿透力。
这一视点,就像小兵张嘎怀揣着一只木头手枪把村口路边的树作为自己的烽火台、在那树梢之上有抚平创伤的故乡的风一样,借助人之先天具有又在后天的教育中得以强化的抽象能力,攀援上了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时间超越性的扶桑之上,对文物建筑保护活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性俯瞰。作为龙的传人,则有龙的精神;既能在理念上飞升,也能在实践中沉潜。
志士使得古代传说具有了可能性的可信性和一脉相承的可行性。传说自有传说自身本己的文化性价值。每一个空气分子都有其生命的不朽气息,而纪念碑则是那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这种应得的公义注入了爱花养花者肃穆而自然、动于衷却不失态的情绪营养液。在自愿的前提下,研究者价值系统的优化程度基点性地决定了其研究的价值级别和研究的性质特征。
在现代天文学仪器所能探测、科幻作家所能想象的时空边界为其范围的宇宙中,人终究是渺小的。但同时,人也是世界的主人,是万物的管理者。我们无法用科学仪器来检测神与人之约定的真实性,但至少可以相信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有一个会心的契约性约定是天命的一生二、二生三性外溢。这种外泄具有高等数学中奇点般的神秘,但不是不可思议。真正的超越性分析从此开始。因为它不是传统用专断的高墙围起来的私宅,而是新时代中的一个开放公园。它本身的晦暗状态就决定了其批判性切入点的地位。在这黄金周摩肩擦踵的观光人流中能有众多才俊从不同角度各瘙其痒者[],则国宝之幸也!
9 基础性的利用方式
利用不仅仅是狭隘的对物的利用,更是对文的利用。如果说在“更加全面平和的心态中品评”是一种利用方式的话,那么“凝神静气的研读”就是一种研究性的探寻,也是一种理解性的悟,更是把文物建筑保护活动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和价值现象纳入反思性之诚的视野中。就像行了十个大愿、摆渡尽苦中世人才回归佛国的菩萨[5],其启程之日在可预测的未来尚遥遥无期;比那役工还要操烦千百倍,而后面还有无数的人源源不断地涌来,将要在这大海的狂风中冲浪。正是在对这种可能性的超越中才完成了自己佛性的积累和苦乐中自由的化升,而不是生死之间摸爬滚打在单单一句阿弥陀佛的乡愿性粪土中工于心计地务必于物质性聚敛,在混迹于那个年龄段的自我流放中奢靡地进行着时间的败家性消费。伴随着孔子毕生的吟唱,我们在其经受住许多时代、世界一大文明之族中无数人不曾中断的苛刻检验后一以贯之的的唱片全集《论语》每个角落的寻寻觅觅中也找不到一个仁的定义。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模糊吗?倒不如说是面向事物本身时与事物本身的深刻性相适宜的、在人类能力范围内最优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化性物竞天择的结果。人精而深,明而达,语才经而典,久而常。这是一个利用对象的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真正为人的一种在先性利用方式。这是一个利用主体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利用主体之利用方式的问题。在理解中进行超越性创造也是一种利用方式。在这种理解中文化遗产不但广博而且精深,不但悠久而且日日新又常新。这种广博和精深以先辈生活的历时性全面展示为基础,也是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生活晚会的不带妆彩排和带妆的预演;而这种日常性则表现为不但在其中积极的活而且在其中主动的生,其中就有孔子清晰的足迹,而这种足迹至少比张果老倒骑的的毛驴留在北岳恒山腰间巨石上的蹄印更具有超越的传说性和深刻性。
这种再创造性利用方式是对保护活动与生活的内在性和文化的本源性不相关的自我封闭的突破。这种不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只与生活的局部、底层和表面相关。
每一次历史性的变化都是一种价值系统的重新确定。既是变的结果,也是变的原因和过程。确定的只是不确定性,听天由命者。
万事万物在某时某地总是处于确定不移的状态之中。对于这种确定性之认识的完全盲目和无能的举双手投降,则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与听天由命是宿命论中不需要矫揉造作的闺密和不需要装腔作势的发小。当预言者和占卜者宣称自己能随意穿越确定性的宇宙黑洞时,迷信就插上了太平洋爪哇岛热带密林中特有的天堂鸟的羽毛,光鲜靓丽。
而踏着确定性基本事实的历史文化名村中的石板路,用玄思的罗盘来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并心存敬畏地对确定性探索的可能性成果在各种意义上的有限性有一个正常的人类理性可以容忍的自知之明,叫做研究。准确地说是文化性研究。研究的主体则被尊称为学者,或被贬称为无用,并无用在自己的困穷和孤寂中。其唯一的用处就是不断地生发和散布这种贫穷和孤寂包裹着的道之幽香。当散发点即使不是理想的密布也是初级阶段的较多时,散布的渗透就变成了弥漫。时代精神就在红色的统一性连成一片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涌动中表达自己的诉求。批判是一种研究的方法,理解是一种利用的方式。
结论
保护是保守性和创新性的和谐统一
“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对于某人而言好的东西要具有这两者:从事这些活动,而且强烈地想要如此从事这些活动。” [6]保护活动从而成为一种心悦诚服的自我担当。
在语气和表达方式上不可避免的个性深处是抽象的思辨之天与具体的日常之地之间动感十足的齐飞性一色,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在性质上可能是味同嚼蜡的晦涩,也可能是行云流水的自然,但在态度上至少应该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信使一样忠实于自己诠释
参考文献
[1]K 拉纳: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朱雁冰译),北京.生活 读者 新知三联书店,1999.5。
[2]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包利民译),北京.生活 读者 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沙少海: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12。
[4]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
[5]黄夏年: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成都.四川人们出版社,1998。
[6]德里克 帕菲特:理与人(王新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罗伯特 F 莫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9。
论文作者:牛郁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价值论文; 文物论文; 建筑论文; 意义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基础论文; 具体性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