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通假字与英译问题—以理雅各译本为例论文_关舒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通假字指字音与本字相近或是相同,用来代替本字的字,这在古代汉语中较常出现,《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也包含较多通假字。该文以理雅各的译本为例,通过分析《孟子》中通假字的英译问题,能够更好的解读其原文内涵,探讨中国古代儒学典籍的英译策略,为儒学著作的翻译做出一定贡献[1]。

关键词:《孟子》;通假字;英译

一、引言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代用书常出现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含义,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2]。古人造出一个字用于表达某种意思,可是究竟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这种思维模式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因此 古文中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而且,年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现如今,中国古代典籍备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阅读,《孟子》是我国儒家传统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在中国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孟子》也广为国内外读者喜爱和学习,其英译现象也较为普遍。同时,《孟子》中也不可避免地含有大量通假字,所以,在英译《孟子》的过程中,通假字的英译问题也自然而然的引起重视。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孟子》中的通假字与英译问题,能够发现更好的英译策略,翻译出最贴切原文著作的译文,为儒学典籍中的翻译做出贡献[4]。

二、理雅各简介及其译本介绍

理雅各(James Legge)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儒学研究者、翻译家,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5]。他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古代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孟子》堪称《中国经典》中的经典译作,是综合体现出理雅各翻译水平与功底的典范之作,也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方法与创新。理雅各在翻译《孟子》时,将东西方的翻译理论和东西方的宗教思想相互融合,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他把传统的儒家释经方法运用到翻译实践中,视其为自己翻译时的标准和座右铭,主张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平等、互不矛盾,论证了两种思想在济世救人上的一致性,提出了儒、耶互补互学的思想,为中国古籍西译奠定了新的指导思想,开创了新的道路。现附上理雅各英译《孟子》其中一部分:

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Let mulberry trees be planted about the homesteads with their five mu,and persons of fifty years may be clothed with silk.In keeping fowls,pigs,dogs,and swine,let not their times of breeding be neglected,and persons of seventy years may eat flesh.Let there not be taken away the time that is proper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arm with its hundred mu,and the family of several mouths that is supported by it shall not suffer from hunger.Let careful attention be paid to education in schools,inculcating in it especially the filial and fraternal duties and gray-haired men will not be seen upon the roads,carrying burdens on their backs or on their heads.It never has been that the ruler of a state,where such results were seen,-persons of seventy wearing silk and eating flesh,and the black-haired people suffering neither from hunger nor cold,-did not attain to the Imperial dignity[6].

其中,该部分就出现了两个通假字,即“无”和“颁”。在这一部分中,“无”通“毋”,意思是“不要”,理雅各将其译为“let not”;“颁”通“斑”,“颁白”即“头发花白”的意思,理雅各将其译为“gray-haired men”。

三、《孟子》中常出现的通假字

通假字在古代典籍中较常出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十则》中的“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中,“知”通“智”,聪明的意思。当然,《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通假字,要想更加准确、正确地翻译好《孟子》就不可避免地了解通假字英译这一重要环节,才能保证译文顺畅,从而使译文符合原文,正确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由于《孟子》所含内容较多,通假字的使用也较普遍,在此,笔者列举出一些文中常出现的通假字:

四、《孟子》中通假字英译方法

在翻译《孟子》原文的过程中,理雅各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力求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一致的效果。在翻译方法上,他主要使用了考据法、索隐法、直译法、注释法、意译法、补充法、省略法、对比法、音译法、造词法等。其中关于通假字的英译问题,他基本都做出了正确、有效的翻译,因此,笔者以理雅各英译《孟子》中的通假字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直译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称其为“本字”。在翻译《孟子》时,理雅各将部分通假字用直译本字的方法直接翻译出来,既正确英译出了原文所表达的含义,也使得译文通顺流畅。

例1 原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The king said,"They may not do so.They only did not run a hundred paces,but they also run away."

此句中“直”通“只”,意思是只是,不过。英译时采用直译法,直译本字“只”,译为“only”,简短的一个词顺其自然地表达出了原意,再现了原文简洁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与原文相似的效果[7]。

例2 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Your dogs and swine eat the food of men,and you do not know to make any restrictive arrangements.There are people dying from famine on the roads,and you do not know to issue the stores of your granaries for them.

此句中“涂”通“途”,意思是路上。英译时采用直译法,直译本字“途”,译为“on the roads”。 本字“途”是一个字,虽然英译成短语“on the roads”字数增多,但是忠实于原文的同时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法,这也体现了翻译家严复先生“信、雅”的翻译标准。

(二)意译本字

翻译通假字所替代的本字时,也可以采用翻译方法中的意译法。英译《孟子》中的通假字时,理雅各也采用了意译法进行翻译,既符合原文表达的基本含义,也不拘泥于用词的译法。

例3 原文: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译文:In the Declaration of Tang it is said,‘O sun,when wilt thou expire? We will die together with thee.’

此句中“女”通“汝”,意思是你。这一通假字用法在古代文章中常出现,比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在翻译《孟子》原文这句时,理雅各采用意译法,将本字“汝”结合前面的“予”,意译成“we”,译文用词简洁,且保持原文含义不变,避免了用词冗长,也体现了翻译家严复先生“达、雅”的翻译标准。

例4 原文:无以,则王乎?

译文:If you will have me speak,let it be about Imperial government.

此句中“以”通“已”,无以,即无以,意思是不得已。若是直译这一词语则应是“have to”,“have no choice but to”,等等,但是,理雅各在翻译时,将其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成“If you will have me speak”,虽然这句译文从表面看与原文中的“无以”意思不同,其实结合原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孟子没有听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无从说起,所以才不得不说起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对于通假字的灵活翻译,由此也可以看出理雅各深厚的翻译水平与功底。

(三)灵活处理,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在翻译中是比较常用的技巧,词性转换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动词转名词,形容词转副词,名词转形容词等,翻译通假字时,也常常可以采用词性转换的方法,通过变换词性使译文更加灵活,通顺。理雅各在翻译时也运用了词性转换,同时也体现了他创新、灵活的翻译思维。

例5 原文: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译文:The king was pleased,and said,“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The minds of others,I am able by reflection to measure.’

此句中“说”通“悦”,意思是高兴、开心。根据句意,“说”应是作副词,在英译时,理雅各将这句话拆成“and”连接的分句,并把本字“悦”由副词译成形容词,通过词性转换使原文简短的三字词更加形象,有内涵,丰富了译文的结构。

例6 原文: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译文:Because that man made the semblances of men,and used them for that purpose.

此句中“象”通“像”,意思是相像。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从中可以看出“象”应是作动词,翻译时,理雅各将其处理成名词形式,译为“semblances”,使译文句式结构更加平实,并且,以名词复数形式出现体现了译者细心、严谨的翻译态度。

(四)正确理解,同意转述

在翻译时,在保持原文含义大致不变的前提下,为使译文更加顺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处理某些通假字时,译者可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通假字的意思进行转述。

例7原文: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译文: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His example affected his wife.It reached to his brothers,and his family of the State was governed by it.’

此句中“刑”通“型”,意思是树立榜样,做示范。“刑于寡妻”,即“给妻子做榜样”,理雅各将其译成“His example affected his wife”,表面看意思是“他的例子(行为)影响了他的妻子”,实际上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大同小异,并且和后面两句话句式相同,体现了结构一致感。

例8 原文:思戢用光。

译文:That he might gather his people together,and glorify his state.

此句中“戢”通“辑”,意思是安辑、和睦。按照句意“紧密和睦争荣光”,通假字“戢”应英译为“harmonious/ in harmony”,理雅各则翻译为“gather … together”,“gather … together”意思是“聚合在一起”,其隐含的意义与原文“紧密和睦”所表达的意思一致,因此,理雅各的翻译是合理的。

例9 原文: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译文:"Mencius concluded “Thus Zeng Xi would not play Guan Zhong,and is it what you desire for me,that I should do so?”

此句中第二个“为”通“谓”,意思是认为,应英译成“think/believe”,而理雅各将其翻译为“is it what…that…”虽然并未将通假字“为”直接翻译出来,但是采用两个反疑问句的形式既将原文基本意思表达出来进行转述,又句式上起到了强调作用,更突出孟子不愿与管仲相比较。

(四) 未加分辨,语意谬误

理雅各所英译的《孟子》具有较高的翻译专业水平以及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原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原作者与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有些地方在理解上会有偏差,所以在翻译中谬误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对于《孟子》中个别通假字的翻译,理雅各出现了稍微语意谬误的现象。

例11 原文:汙,不至阿其所好。

译文:Even had they been ranking themselves low,they would not have demeaned themselves to flatter their favourite.

此句中“汙”通“污”,意思是卑劣,当属贬义词性。而在理雅各的译文中将其翻译成了“ranking themselves low”,言语中带有高傲、褒义的情绪,与本字“污”的词性相反,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会使译文与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态度有所偏差,不能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写作风格,使读者产生误解。

例12 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By all these methods it stimulates his mind,hardens his nature,and supplies his incompetencies.

此句中“曾”通“增”,意思是增加、增长,“曾益其所不能”即“增长他的才干弥补不足”的意思,而理雅各把它翻译成“supplies his incompetencies”,“supply”意思是“提供、供给”,一般是指原先没有,现在予以提供,而原文中通假字“曾”所表示的是在拥有才能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因此笔者认为此处译为“supply”属于语意谬误,容易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

五、结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对世界各国的精神道德、国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在中国典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翻译《孟子》时需要译者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其中就包括中国古代典籍中常出现的通假字问题,这既需要译者对通假字的含义理解正确,也需要译者运用适合的翻译方法策略,例如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孟子》中通假字为例所运用的直译本字、意译本字、词性转换、同意转述等方法正确解读和翻译通假字,同时也提醒广大译者翻译通假字时要避免出现语意谬误。正确处理《孟子》中的通假字英译问题,对于《孟子》全文的翻译有着关键性作用,甚至对于中国各文化典籍的外译也有着借鉴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浅析通假字在《金匮要略》英译中的处理—以罗希文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21):162-163.

[2]夏剑钦.说说通假字[J].出版与印刷,2017,(03):64-66.

[3]季红琴.基于读者接受的《孟子》英译与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 魏颖.浅析通假字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处理——以Bob Flaws的《难经》译本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04):26-29+34.

[5]李玉良.理雅各儒学研究、翻译与当代国际儒学传播[J].国际汉学,2018,(01):16-30+203+2.

[6]理雅各译,刘重德、罗志野校注.(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学术名著)《汉英四书》[M].湖南出版社,1991.12.

[7]陈琳琳.理雅各英译《孟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关舒方(1994.12-)女,河南商丘市人,硕士在读,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翻译。

论文作者:关舒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孟子》中的通假字与英译问题—以理雅各译本为例论文_关舒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