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关于消费的论述及其启示——纪念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论述论文,启示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8月5日,是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挚友,他和马克思一道,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这里仅就关于消费的若干论述谈点学习体会。
一、怎样理解与把握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
恩格斯在和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生产和消费本质上没有区别、可以直接同一的观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卡·格律恩提出,“生产和消费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中彼此分开,但是按其本质来说,它们是没有区别的”。一种生产对其他人来说是消费,一个人消费时就在生产,因为他的消费即他的需求,产生新的供给。格律恩是想以此来证明,“消费和生产从经济学上来说应当彼此抵销”,因而永远不会有生产过剩。可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格律恩忘记了,“他的需求应当是有效的需求,他应当为他所需要的产品提供等价物,以便由此引起新的生产”。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逐剩余价值的强烈内在冲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有效需求)却相对萎缩。这种对抗性矛盾,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并周期性地重演。格律恩删去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个消费和生产、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必要的中间环节,就是为了抹煞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和否定其弊病。
恩格斯在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谬误进行批判地论述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一般性原理,即: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只存在于不知交换为何物的最初生产形式,因为那时一个人的生产直接就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他消费的东西就是他生产的东西。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通过交换联结的。人们必须通过购买行为,取得所需要的消费品,才能实现其消费。所以,这时考察和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也就不能省略中间要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
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谈到商品流通不同于直接产品交换时,批判了詹姆斯·穆勒等人把卖和买(供给和需求)的同一性曲解为买和卖必然平衡的观点,并且指出:直接的产品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换出自己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劳动产品的直接同一性分裂为卖和买的对立。“它们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②不难看出,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的这一论述同他与恩格斯在40年代提出的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的思想是相衔接的。
消费和生产要通过有效需求来联结,既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与生产相互关系的一个一般原理,那末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同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实现小康。而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水平,就要使他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购买力不断增加。从当前情况看,特别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是坚决控制通货膨胀。能够真正实现为消费的,是居民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包括服务产品)的实际购买力,而不是名义购买力(表现为货币的购买力)。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缩小了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通货胀率居高不下,对贫困地区人民、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和一些货币收入增加不多的人的生活消费影响很大。鉴于此,全国上下要齐心协力,真正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把今年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不再落空。二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实现小康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农民的小康。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村市场一般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0%左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难以兴旺,最终必然使第二、三产业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所以,必须真正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农村各项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能够较快地稳定地增加。三是缓解分配不公,更多地关心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者的生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拉开差距的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和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也出现了某些分配不公现象,致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和一般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复杂社会问题。它在社会消费水平上造成这样一种扭曲现象:可观的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增长率却掩盖了相当部分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事实。为了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要切实运用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用以连接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等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和实现机制。要更多地关心贫困地区人民、低收入者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认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在剖析“真正的社会主义”把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的观点基础上,恩格斯批判了他们“不以生产为出发点,而以消费为出发点”③。这似乎表明恩格斯只看重生产,而消费却无关紧要,其实不然。问题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生产的历史发展……随着这些不同的生产阶段产生的还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各种矛盾”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因此,为了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使人民群众上升到生产资料主人的地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却“丝毫不去考虑人们的现实的生活关系和他们的活动”,也就是撇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宣称现在人们不‘像人一样地’消费”⑤。这类空谈当然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之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任务,已是凭借新的社会制度,并使之日臻完善,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正基于此,早在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作预见时就指出:“竞争的实质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在一个和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制度下,除此之外,就不会有另外的竞争。社会那时就应当考虑靠它所掌握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这种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⑥后来,他又反复强调未来新社会应尽可能地发展生产,以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消费水平。例如,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⑦我们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就是按照恩格斯上述思想实践的。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明确规定:“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而这也是提高人民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把“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可见,由于经济制度的更替和生产目的的改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消费需要理所当然地成了生产的出发点,消费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起来。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的性质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群众的消费(其实现依赖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尖锐冲突,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地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则表现为消费需要往往走在生产的前面,生产的相对短缺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制约着人民群众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差别正好体现了两种制度的差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才得到实际上的重视。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的一个主要缘由。
三、关于消费的层次结构
恩格斯1875年在评论彼·拉·拉甫罗夫的《社会主义和生存斗争》时谈到:“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也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的生产发展资料而斗争”⑧后来,他在为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1891年单行本写的导言中又指出:在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下,“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巨大的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⑨恩格斯在这里将人们的消费需要划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提出了三者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即:人们首先追求生存需要的满足,当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逐步转向追求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与此相适应,社会首先生产生活必需品,然后逐步发展到生产奢侈品。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生产规模愈益扩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他还作出了这样的预计:在未来新社会,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变化,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者将得到协调地充分地发展,并造福于社会全体成员。这是在消费经济思想史上关于消费与消费资料的层次结构的第一次精辟的阐述,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正确调控与合理安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按照恩格斯上述论述,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和现实状况,我认为在这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三者的结构比例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是不相同的。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前消费基金的分配大致是:生存性消费占80%,发展性消费占15%,享受性消费占5%,总的是处于维持温饱的较低的消费层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可以预料,本世纪末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后,全国人民的发展性需要和享受性需要的满足程度将有很大的提高,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在整个消费资料中的比重相应地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不过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个地区改革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同,人们的消费层次结构也差异很大。有些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如一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部分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农村)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小康,有的还达到了相当富裕的水平;而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则尚未解决温饱,全国未脱贫的人口目前还有7000万。这样,也就必然存在多样化的消费层次结构,而在追求目标上则应区别对待。例如,对贫困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走出封闭,开辟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生产门路,尽快地使人民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实现温饱。然而,我们却不时见到这样极不协调的情景:一些贫困县的领导机关花重金购买高级轿车、修建豪华住宅;一些贫因农户不惜血本摆酒宴、敬鬼神,等等。对这种“贫困和奢侈”,应该予以抵制和清除!
第二,正确看待享受性消费。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的消费需求会自然地转向新的更高层次:吃讲美味,穿讲时髦,用讲高档,行讲舒适;娱乐消遣,光观旅游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我们也要对享受性消费有个正确的认识,主要是划清两个界限:一是享受性消费与奢糜性消费的界限。享受性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是同生产发展和人民收入的较高水平相适应的,是符合现代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合理消费。而当今流行于我国社会的比阔气、讲排场,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搞宗教迷信,赌博、色情、吸毒等挥霍性消费、愚昧消费、腐败性消费,则是既脱离国情,又背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属正当的享受性消费,应坚决加以遏制。二是享受性消费与追求享乐主义的界限。享乐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享受性消费决不等于追求享乐主义。我们在努力促进人民消费层次的提高,不断提高享受性消费比重的同时,要注意抵制享乐主义思想的滋长与蔓延,提倡艰苦创业精神。即使今后我国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第三,大力倡导发展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是用于满足人们对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等精神与社会需要的消费,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发展性消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不仅将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日益丰裕的物质生活,还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其他条件,承受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体力和智力的机会,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变换工种,以充分表现各方面的才能。这样,生产劳动就将由奴役人的手段变成解放人的手段。为了一步步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增产发展资料,不断提高发展性消费的比重。强调发展性消费,也是我国现实生活中提出的紧迫要求。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在精神文化消费中,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低甚至包含一些有毒有害的东西。这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培育,有碍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此,必须通过倡导与调控,逐步形成一种以追求发展性消费为导向的消费模式。
注释:
①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11-612页,610-611、613页,614页,612页,6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
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34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9页。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