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物理知识,近年来,物理学知识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它的内容日趋高深渊博,并且愈来愈专门化,愈来愈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面对物理学如此丰富的内容,教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如何把如此丰富的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一、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设疑式”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如在教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时,我采用问题导入法,上课一开始,我就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住。令他吃惊的是,抓住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期待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于是,我趁机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提问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论文作者:唐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物理论文; 目的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