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体化及其二重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科学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与意识形态、生产力的关系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提出后,更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综观研究者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有的论者认为,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范畴,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①;有的认为,社会科学中一部分属于意识形态,另一部分和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②;更多的论者则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属于生产力范畴。
笔者认为,上述研究者的观点自然都不无道理,但对科学属性的认识却都有失偏颇,只看到了科学的单一属性,未看到科学的多重属性。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长期分离给人们的认识留下的后遗症。事实上,现代科学是统一的大科学,其基本属性已经有别于近代科学。因此,有必要对现代科学的属性做一些探讨。
一、科学一体化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从近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的状态走向高度综合,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科学一体化趋势从两大门类科学的关系看,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另一方面表现为两大门类科学的相互融合和汇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吸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主、含有社会科学内容的“自然的社会科学”,如历史地理学、计算语言学等;以社会科学为主、含有自然科学内容的“社会的自然科学”,如技术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直接结合,产生了管理科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生物学等现代综合性学科③。3、各类应用数学、各类系统工程横跨一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构筑起一座宏伟桥梁,使各门学科相互联系、交叉。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地区发展、战争与和平等综合性问题联合攻关④。
从科学体系的结构看,科学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学科层次上的分化和科学总体上的综合。在学科层次上,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科学学科呈现高度分化的趋势。在科学总体上,各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的统一科学综合体。科学一体化的结果,使整个科学体系形成了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分体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十大科学部门。每个科学部门都呈现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科学部门之间、层次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充分显示了科学整体的特征、结构和规律性⑤。
科学来源的多样化是科学一体化的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不仅来源于生产斗争,也来源于其他社会矛盾;社会科学不仅来源于阶级斗争,而且更主要来源于生产斗争及其他社会矛盾。当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概念已不仅仅是内在要素的有机结合,更突出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社会系统结构,包括:科学技术系统、生产劳动者系统、生产实施系统。这些系统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在整个社会中,生产问题、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仅有社会科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然科学。由次可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来源的界限已被打破,两大门类科学的来源基本统一,这就为科学一体化和综合化提供了基础,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向一个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是科学统一性的根源。世界统一于物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理应是统一的。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在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不过是研究物质不同运动层次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运动形态的层次看,社会科学高于自然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必然会统一于社会科学之中。这种趋势正如列宁指出的:“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⑥同时,社会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出现社会科学融汇于自然科学的强大潮流,统一于自然科学之中。这两种潮流的汇合,必将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融合为统一整体。
科学是统一的,其基本属性也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在研究科学的基本属性时,可以不必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简单的分别讨论,而需作整体的考察。
二、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等,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反映社会存在的各个侧面。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的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它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成果。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现象,也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而从本质上讲,科学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特别是,社会科学作为理论体系,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存在及其发展的思想反映,还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但是,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
首先,科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反映社会存在的范围、形式和结果不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关系,而科学反映的不仅包括社会关系,而且包括自然和思维领域的现象和过程;艺术是用形象思维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世界,科学则是用抽象思维,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形式反映世界;宗教是现实世界虚幻的、颠倒的反映,科学则是现实世界正确的反映。
其次,科学还以其他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其他意识形态正如别的社会现象以及一切自然和思维现象一样,也是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也研究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规律。因此,科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对存在反映的内容必然有所区别。
第三,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方式和结果不同。其他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其作用结果往往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代表的社会势力。新的、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着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旧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则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现代科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是直接的,其作用结果总是促进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作用于生产力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其他意识形态不但不具备这种性质,有时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本质联系,又有严格区别。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三、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⑦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在科学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根据科学对生产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事实,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本质联系。
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为了不断提高这种能力,需要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结果产生了科学。科学通过技术、工艺进入物质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一切劳动生产都有两重性,包括体力职能和智力职能,或说改造职能和认识职能。科学直接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而它认识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改造世界,其总的、最终的目的与生产力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且在实践上能通过技术环节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科学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生产力,具有生产力属性。
科学的生产力功能是强大的。自然科学能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已达成共识,不再赘言。社会科学同样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首先,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能通过计划、管理途径加入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其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综合产生的边缘科学、综合科学,无论是对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是对于生产手段的普遍增强以及形成生产力的综合水平和效率,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无法可比的。第三,社会科学作为人类对社会诸系统、结构、特性、变化、趋向等认识的理论成果,必然以其合理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中劳动者必需的理论、文化、智能、技艺和操作方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然后通过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出来,形成巨大、现实的生产效益、效率。第四,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起着“软件”作用,能提高自然科学的转化效率。总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功能是呈整体体现的。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功能丝毫不亚于自然科学。
但是,科学与物质生产力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首先,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它自身属于精神范畴;而现实的生产力则属于物质范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就科学自身存在形态而言,绝不等同于现实生产力。我们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就其功能转化形态而言的。
其次,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直接目的,物质生产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现代科学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建制,并不以发展生产力为唯一目的,它还具有认识的价值。只要是人类能触及的范围,不管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应用于生产,都要去探索。科学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这种探索是必要的。
第三,科学与物质生产力对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同。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是基础作用,它是通过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变革的。而科学除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物质力量通过改变社会存在来影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外,还作为一种思想武器直接促进意识形态的变革。
综上所述,科学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不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科学和物质生产力作过区分。他们从社会整体的范围考察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称“一般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另一种是“直接的生产力”,即现实的、物质的生产力。科学就是精神生产力,它与物质生产力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和一种特殊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科学的二重属性古已有之。古代科学都统括在大一统的古代哲学之中,这种哲学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其中关于自然的知识又能应用于生产。近代,科学发生了分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随着现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的二重属性又显示了出来。它是以科学高度一体化为基础和前提的,体现了科学具有相同的本质,加强了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联系。科学既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直接联系,体现为科学这种意识形态通过转化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统一,具有两种社会职能:一是物质的,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二是精神的,它推动意识形态的变革,并通过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头脑革命化”。这两种社会职能的结合,使科学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⑧
注释:
①吴越《社会科学是生产力论置疑》(《理论月刊》1993年第4期)。
②杨福祥《关于社会科学是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思考》(《生产力研究》1993年第2期)。
③④陈金桂《科学一体化简论》(《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⑤陆近春《科学体系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3年第6期)。
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