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我国金融业支持的大方向_环保产业论文

环保产业:我国金融业支持的大方向_环保产业论文

环保业——中国金融业支持的一大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金融业论文,中国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特别是在目前企业改制过程中,如何利用金融信贷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近年却有愈加严重之势。1997年底,世界银行的环境和经济专家在中国环保局的密切配合下,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首位,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另外,中国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果把污染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折合成美元计算,水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至少40亿美元的损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加在一起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0%。世界银行的报告称,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已迫在眉捷,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这是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的。但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企业改制的普遍推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难以只通过信贷杠杆加以防治,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改变这一状况。这可从国际金融业支持环保业发展的经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国际金融业是如何支持环保产业的

在当今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新热点的同时,各国政府和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把有关环保的基建工程作为优先考虑的项目。据联合国发展署预测,到2000年前,全球将投资约5000亿美元,用于改善环境设施,完善有关服务。尤其是“绿色银行”的不断出现,使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宏观调节作用有了新的意义。早在8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环境保护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贷款给一般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的环境保护工程。这正是代表了现代银行家新的价值取向,向传统金融学提出了挑战,体现了银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作用的新发展。

据全球首次对银行和环境问题的调查,在今后15年,全世界经常对“绿色工程”贷款的投资银行数量将增加2倍,这次调查的对象是177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中的90家银行。这些银行把环保项目作为贷款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

国际组织机构尤其是金融组织机构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并作为一大因素纳入贷款政策体系中。按照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精神,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0.7%的“发展援助”,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质量而提供资助,同时在《21世纪议程》中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实行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根据各国情况,实行经济政策改革,制定有利于环境和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提高银行信贷、储蓄机构和金融市场领域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世界银行已经改变贷款方针,使贷款项目更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已设立专门负责持续保护环境的发展项目的副行长这一职位。1993年世界银行调整中东政策,主要是调整贷款投向,把首先解决失业和生态平衡、水资源等问题作为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当务之急。亚洲开发银行制定的中期发展战略,提出把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作为战备目标之一。1993年6月该行副行长对外宣称,鉴于亚太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亚行决定在近几年把大部分贷款项目用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控制和治理污染。

美国进出口银行竭力要求全世界主要的进出口信贷机构采取共同的环境保护程序,这家银行早就根据自己的规定,建立了环保程序,在考虑工程项目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条件下才决定贷款与否。美国进出口银行已经公布了对空气、土地、水资源利用和水质管理等方面的含有害有毒物质的废物以及包括噪音在内的生态条件进行环境评估的方针。同时,为要求支持贷款的大出口厂商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

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决定从1993年开始推行综合能源环境政策,促使2000年以前日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发展,为此,日本通产省要求增加4000亿日元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并提供超低利率贷款和减税等。同时,还将与能源环境相关的财政投资和贷款从1992年的5600亿日元增加到1993年的约9700亿日元,从而推动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日本第四批对华日元贷款项目中把有关环保的项目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上述事实表明,国际金融业与环保产业已逐渐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过程中,通过金融信贷来干预市场的运行,以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达到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金融信贷政策大力支持我国环保产业

1.国家应在产业政策上对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予以明确和支持,并保证合理的资金投入,这是银行支持环保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据联合国发展署的有关报告认为,随着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1992~1996年,工业化国家用于环保治理的费用年均递增12.7%,而以前5年则为9.35%。同期,工业化国家私人企业用于发展环保产品(服务)的投资年均递增19.7%,而以前5年为12.9%。其中德国增长最快,工业企业的上述支出年均增幅达25%。过去五年,德国是世界上环保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环保产业为德国创造了80万个就业机会。在发展中国家,1992~1996年东南亚地区上述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1.2%,1997年因受金融风波影响,上述地区一些国家的环保支出有所减少,但预计1998年东南亚地区在环保领域的投资增幅仍可达10%以上。1996年亚洲环保市场占世界总份额的30%左右,1985年仅占17.5%。预计2000年可达35%~38%。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环节,同时该产业已同发展、开发新能源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无论开发领域、应用前景和潜在市场都十分诱人。而中国目前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只有8000多个,固定资产450多亿元,年产值约300多亿元,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与国际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状况,国家应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减免税收等,使投资向环保产业倾斜。同时为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国家应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每年可拿出占国民收入1.5%的投资用于生态环境的补偿与保护,以加快我国环保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2.转变思想,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将环保因素作为银行信贷支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从货币银行学产生以来,在金融理论中从来不曾有生态环境这几个字。因此从现代经济科学发展具有高度综合性特点来看,传统的金融理论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没有把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看成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上的;而是将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成是和生态发展过程毫不相关的,甚至对立的纯粹的经济发展过程,因而生态经济发展就被排除在社会生产运动过程之外。这样,理所当然就把生态环境排斥在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之外。可以说,过去的金融学说中的银行宏观调控理论是与生态相脱离的经济理论,直到今天,生态经济问题仍然在我国许多金融家的视野之外。因而,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把利用金融信贷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和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银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战略任务。可喜的是,环保问题已引起金融管理当局的重视,早在几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就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发出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对没有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的,或环保部门不予批准的项目,金融部门一律不准提供贷款。对主体工程已完工而环保工程未完工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项目,在投产运营时,金融部门不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在国家严格限制的行业如含汞制品的石棉纺织、重污染化工等必须在做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经过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后,金融机构才对企业提供贷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有很多金融部门并未按照规定执行。因而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环保的政策法规,强化信贷对环保的支持力度,各金融单位应严格按规定执行,人民银行应加强监督和检查,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

3.发挥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强化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职能

国务院第三届环境保护委员会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成员单位,这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银行宏观调控作用,利用金融信贷手段履行环委会的职能,参与审议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出环保发展计划、规划和政策,使银行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节器。

4.利用金融信贷手段扼制污染源的产生

从信贷资金的投向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为了确保信贷项目符合标准,金融部门应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在项目单位符合环保标准,并由环保部门出具环保鉴定书的基础上,银行再审核是否给予信贷支持。例如,在80年代后期,安徽省几家银行联合起来,拒绝对有污染的项目的信贷支持,并对在建项目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使建设单位执行环保规定并不得擅自挪用环保资金。这个做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应提倡。

5.以金融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用金融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大力扶持和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与附加值高、低耗、优质、高效、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促使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环保风险定级标准,金融部门据此决定信贷投向

目前,国标金融界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风险极为关注,不管是迫于规章的要求,法律的威严,还是由于消费者联合抵制等原因。伦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几经努力,研制出一项环境风险定级方案,可算是对各企业环境风险定级较权威的方案,也为金融界对各企业信用等级提出了较准确的判断标准,此方案可在下列两个方面对被定级的企业进行评估:一是对环境的有利程度;二是排除有害因素的能力。这要求企业必须在其损益科目上列明对环境的有害程度;这是金融界所关注的。对环境有利程度又可以综合以下两个方面情况来判定:一是政府部门有关污染情况登记、法院报告及生态统计等方面的准确资料;二是各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环境风险意识的综合测评。对有害因素的排除能力的情况可从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能力作出判断。据此提出了风险由小到大的六级环境风险标准,即三A级、双A级、A级、三B级、双B级、B级。我国银行业依据企业的环保状况提供贷款支持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即通过制定企业的环保风险标准来确定贷款支持与否,可以大大减少盲目性。

7.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发展我国环保产业

由于目前国家无力投入巨额资金兴建大型的环保工程,国外的许多集团公司看准中国这一广阔市场,往往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利用政府贷款推销其产品和技术。据了解,这些优惠的政府贷款项目中往往有70%~90%的设备和技术是必须向该集团购买。中国政府从80年代末开始利用世行、亚行的贷款及一些双边的援助,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污染治理和环保建设,每个项目利用外资额多在1.5亿美元,加上国内自己配套资金,一般总规模在20~30亿元人民币,同时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也在开展争取利用全球基金(GEF)的工作。目前活跃在中国的国外环保集团公司多达几十家,如法国的得利满、美国的EFC、澳大利亚的PWT等。利用外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增加环境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上加以引导。

8.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引进急需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到199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399亿美元,在保持国家正常 外汇收支的前提下,起码可拿出100~200亿美元的数额进口急需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以改变中国环保极为落后的状况,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9.试办“中国环保银行”

国外已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银行”,作为一个发展趋势,中国应成立自己的环保银行。该银行可办成股份制银行,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个人均可投入一定的股份,国家在税收、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使中国环保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  ;  ;  ;  ;  

环保产业:我国金融业支持的大方向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