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软硬经济系统的划分与运行_经济论文

论软硬经济系统的划分与运行_经济论文

试论软硬经济系统的划分与运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硬论文,试论论文,经济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期,日本出现了“软件经济学”的概念,成为经济界引人注目的事件。所谓“软件经济学”就是针对经济社会的知识集约化、信息化、服务化所提出的一些分析和政策方针的设想而形成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商品分为软商品和硬商品;经济系统分为软件经济系统和硬件经济系统。本文在赞同“软件经济学”这一概念的前提下,拟对软硬经济系统的划分及其运行等问题,进行必要的阐述。

一、软件经济系统和硬件经济系统的划分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生产力要素,如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咨询服务业、电子计算机产业等等。由于这些新的技术产业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使软件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形成软件经济范畴。王守川研究员曾发表文章,将软商品概括为:“软商品是无法触摸、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产品。它们是不能被人们感觉的一种客观存在。硬商品是可以触摸、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软件经济系统”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日益显著,并且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熊映梧教授在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很重视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他认为:“构成复杂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诸多因素,从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构成要素,如劳动者,机器设备、材料、仪表、运输工具、附属设施等等,它们具有一定的实体形态,在生产力系统中发挥着可见的作用;而另一类构成要素则是以知识形态存在,如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劳动者智力状况、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和方法等等,虽然不易见到和摸到,但却在生产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区别两类因素,我们把第一类因素称为生产力系统的‘硬件’;把第二类因素称为‘软件’。”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经济划分为“软件经济系统”和“硬件经济系统”两部分。同样,也可以将商品划分为“软商品”和“硬商品”两部分。概括地说,所谓软商品是指脑力劳动者生产的知识性、信息性、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商品的总称。硬商品是以体力劳动者生产主体而生产的工业的、农产品的总称。

二、软件经济系统和硬件经济系统的运行

我们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各自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软件经济系统和硬件经济系统的运行问题。

㈠从劳动对象系统来看

⒈利用第一资源的时期。第一资源也称为“再生性资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能力有限,只能从地球表面现存的物质资料中获得一部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人类可利用的劳动对象基本上是野生的动植物。由于野生动植物是有“再生性”,所以称其为“再生性资源”。作为一个国家,这种“再生性资源”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这种经济结构就越具有“农业国家气息”。

⒉利用第二资源的时期。第二资源也称为非再生资源。18世纪爆发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各种各样的重、轻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主要是煤炭、石油、钢材等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采矿、钢铁、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工业迅速发展。这些劳动对象同过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不同,它们往往在使用之后就化为乌有,自身不能再生,所以称为非再生资源,也称为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越具有“工业国家”的性质。从劳动对象的发展过程看,利用第二资源的时代比利用第一资源的时代进步得多。或者说,工业国家就是要比农业国家进步和发达。

⒊利用第三资源的时期。第三资源,也称为增长性资源。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智能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些国家的学者把科技、信息、管理、教育视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支柱,他们认为这四大支柱对社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发现,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日本50年代末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为19.5%,1965~1970年为37.9%,1979~1980年为65%。美国本世纪初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只占5 ~20%,现在则达到60~80%。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智能等因素构成一个增长的系统,无论它的规模,它的复杂性还是它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都在持续增长,知识、信息等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过程,实质上又是它们自身的积累过程。由于科技、信息、知识、智能等具有增长的性质,因此称为增长性资源。在信息社会中,第三资源是最主要的劳动对象,它的运用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平或者发达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第三资源被运用的程度越高,社会经济就越发达,它在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经济就越繁荣。

㈡从劳动工具系统来看

⒈以利用原始手工工具为主的时期。在以利用第一资源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时期,人们运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刀、石斧、棍棒,后来发明了刀、矛、箭、锄、犁等。近古农业时期,有了马车、帆船等运输工具。这些劳动工具被运用的比重越大,这种经济也就越具有“农业经济气息”。一个国家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使是加工的对象仍然是第一资源,也应该尽早抛弃这种落后的劳动工具。

⒉以利用近代机械工具为主的时期。在近代工业时期,由于劳动对象主要是以第二资源为主,劳动工具主要是蒸汽机、内燃机、机床、轮船、火车、汽车等。这些近代机械工具被运用的比重越大,这种经济也就越具有“工业经济气息”,相对于前一种经济结构,进步得多。

⒊利用具有智能功能工具的时期。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仿照人体的眼、耳、鼻、舌制造各种各样的智能性工具。近几十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能够模拟人工智能,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凡是代替人脑工作的各种工具,都可以概括为智能性工具。人类运用智能性工具的比重越大,驾驭自然的能力就越强,社会经济就越发达。因为智能性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复杂的经济以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问题。

总之,前述第一类、第二类劳动工具,具有人体器官功能的特点,它们是代替人体行动器官的主要工具,是生产硬商品的主要工具。第三类劳动工具具有人工智能,它们是代替人类思维器官的主要工具,是生产软商品的主要工具。

㈢从劳动力系统来看

劳动力可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部分。由于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构成比例也不相同,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构成比例也不相同。据此,劳动力系统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时期:

⒈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时期。在以第一资源、第二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以代替人类行动器官的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时期,体力劳动者所占的比重大,社会上直接从事硬商品生产的劳动者占绝大多数,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较小。在这个时期,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农民和产业工人创造的,当时虽然有软商品生产者,但所占比重极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软商品生产体系,劳动者构成中最主要部分是硬商品生产者。

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时期。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从事硬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所占比重日趋减少,而从事软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目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数目。也就是说,在就业人员中,脑力劳动者人数已经超过体力劳动者人数,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已经由过去的工人和农民,转变为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创造能力的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和优秀管理人员。日本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总就业人数的55%以上,而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5%以下。可以说,软商品生产者主要是脑力劳动者。

前面已经提到,社会生产过程就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的结合过程。把这些要素的结合过程概括为下列各点:⑴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农民,运用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出的社会产品主要是农产品。⑵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运用工业生产工具和工业劳动对象,生产出的社会产品主要是工业品。上述两个系统共同构成硬件经济系统。⑶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技术商品、知识、信息、文献、管理经济等,往往是无形产品。这个系统构成软件经济系统。

标签:;  ;  ;  

论软硬经济系统的划分与运行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