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能成为高新技术开发的“自由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自由论文,高新技术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直到1995年才开始受到香港各界的重视的,在1996—1997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便提出发展香港的“高增值,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现时,究竟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在香港制造业中的比例有多大,没有人去做统计,不过大致可以估计占香港制造业总产值不足一成,而且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除了香港本地的数家如益电半导体、精电集团等公司之外,多数是近年来才在香港投资的美、日资本的跨国公司。香港为什么会被美、日跨国公司青睐?美国摩托罗拉通讯公司亚洲区总裁说得好,香港是一个充满创造能力的自由社会,“九七”以后依然如此。这样看来,香港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进行高新技术开发的“自由岛”。
一、中国“脑力”,外国“财力”
香港有可能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研究与运用的“自由岛”,无非是可以借助中国人的“脑力”和外国人的“财力”。进入90年代,随着目的在封锁向社会主义国家转移具有战略意义高科技产品的“巴黎统配条约”的解除,开发高技术的跨国公司便开始在香港探讨设立其高科技产品的科研与生产基础,进行有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化生产。跨国公司为什么要选择香港作为其开发新技术与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基地呢?可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九七”以后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不受中国内地产业政策的影响,没有技术转移的限制,新技术可以很自由地转移到香港,也可以很自由地转移出香港。这不象在美国,高新技术的出口会受到“联邦调查局”的干预;也不象在日本,高新技术的出口要向通产省等机构申请准许证。
二是,香港有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发达的信息传输工具,与主要工业国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不成问题,香港金融业发达,获得有关新技术开发的资金不成问题,有些时候甚至比在西方工业国获得开发资金的支持更加及时;同时香港实行自由贸易制度,新技术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硬件投资费用要比有着贸易管制的西方工业国低,加上近年来香港大专院校大量引进了先进的科研与实验设备,设备的使用率偏低,各大专院校也已经汇聚了一批科技人才,他们也在寻找机会来展示其才能。跨国公司正好可以利用这些条件来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
三是,在进行高科技领域的开发上,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思维优势,中国人在数理抽象思维方面有优势,加上近年来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已经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有些学科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在香港进行新技术开发,可以利用中国人的“脑力”,来补充跨国公司在西方工业国新技术开发的不足。
可以看到香港在进行跨国性高新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生产方面有着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对优势,这便吸引了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化生产基础。在90年代初,已经有美国和日本的电脑生产企业在香港进行计算机工业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并投资开设了新型的工业化生产企业。近期欧洲的电脑生产企业也开始在香港进行这方面的探讨。香港要发展这种高新技术开发的“自由岛”,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生产性产业的配合,这类高科技生产工序大多数在香港将以外资独资的方式存在,产品除少量供应香港或中国内地外,大多数会返销到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工厂。
二、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与留住这些高科技生产工序,并促进其本地化,将是香港所遇到的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香港工商界的意见不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鉴于对制造业的发展实行“少干预,多服务”的政策基调将不会有大的改善,让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从财政中拨出大笔的资金成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基础,是不实际的。而香港政府过去对开办工业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力促政府加快落实高新技术用地是一个重点。
在1993年,香港政府曾经拨出5700平方米的土地和2.5亿港元的资金,兴建了香港工业科技中心,该中心为以科技为本的创业公司提供了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场地,同时,还拨出了2亿港元资金设立应用研究发展计划,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技术的商品化转移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这项扶助高新技术发展的计划取得的理想的效果开了一个好头。为此,香港工商界热切希望政府尽早兴建第二个工业科技中心,同时,加快落实兴建科学园的计划。
依据现时的发展计划,香港须在10至15年之后才能建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园”,以满足高科技工业的需要,10至15年的中长期计划,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段,香港不能等到那时才进行引进资金和吸引跨国公司在香港从事高新技术投资。看来“科学园”计划有赖香港特区政府积极筹划。香港有学者还建议,在筹备“科学园”的同时,为了争取时间,依托现有的大学成立类似工业科技中心的机构,使得一些新的创业公司能使用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的先进信息传输设施和实验设备等,从事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这样,当一个真正的实体,香港“科学园”还未建立之前,香港已经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高科技公司,那么,在“科学园”成形之日,香港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借助香港,引进技术
怎样利用香港“自由岛”来引进高新技术,是当前内地遇到新问题。笔者认为沿用过去引进外资的方式,对高新技术也来搞“前店后厂”是不合适的,因为香港华商本身也面临着引进和吸收高新技术的问题。比如香港南联集团便设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中医药研究基地,引进外国的先进实验手段,与内地的院、所合作开展研究。当然,研究成果最终会转移到南联集团位于深圳蛇口的中医药生产基地,但是,象这样的个案在香港并不是很多。比较多的个案是欧、美国家的适用新技术想转移到亚洲国家来,但这些技术在亚洲地区仍有一个适用期的问题。因为这些技术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发明与设计是依据欧、美国家的气候条件和技术维修水平来进行的,要将它们运用到亚洲地区,就要适用亚洲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技术维修水平,这样,便会在香港设立一个基础来进行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应该说这些适用新技术才是香港和内地企业需要引进和可以迅速吸收的。
怎样通过香港去引进欧、美国家的适用新技术,内地的一些院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摸索,比如清华大学与香港大学进行的有关联手研究,内地一些院、所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的合作研究课题,等等。这些研究与试验工作很大一部分便是就有关欧、美适用新技术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但是,内地的生产性企业在香港设立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与外资合作开发新技术项目的个案并不多,应该说,鼓励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设立研究基地或试验室,来研究哪些新技术是可以尽快引进和吸收的,这才是内地加快通过香港引进高新技术的要诀。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