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的“直”看孔子的“直道”思想论文_尚子惟

从《论语》中的“直”看孔子的“直道”思想论文_尚子惟

摘要:“直”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它既代表了一种个人品质,又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实行方式。本文旨在研究《论语》中孔子对“直”的不同论述,探讨孔子的“直道”思想,指导现代人德性的成就和理想人格的培养。

关键字:直;直道;孔子

一、引言

“直”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其本意是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在《左传》中“直”有多种含义:人或物的专称;指人的品格,如“正直”“直率”等;对某种事实的判断,有“正确”“合理”的意味。“直”在《诗经》中多取本意“不弯曲”的意思,或以歌颂“正直”的美德的含义出现。

“直”是孔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观点,它既代表了一种个人品质,又是“仁”的具体实行方式,同时还是“忠”“恕”的具体体现。

二、《论语》中的“直”

在《论语》中关于“直”的论述共有16处,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公德的公正、正义,二则涉及到个人修养的刚正、正直。

(一)社会公德之“直”

在《论语·为政》篇中第一次出现孔子关于“直”的论述: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哀公是当时鲁国的国君,这是孔子和国君的对话。鲁哀公问孔子:“要怎样做老百姓才能服你呢?”孔子回答:“选拔那些公平、正直的人来做官,老百姓自然就归顺你;如果做官的人都是邪曲的人,只会阿谀奉承,那些正人君子都被罢免了,老百姓就不会服你。”“直”在这里作为以虚代实的名词,解释为正直的人,与后面的“枉”相对。这段话也表明了孔子的政治立场,在孔子的思想当中,治理一个国家必须以“德治”为主,取信于民。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评价人的标准。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立下断语。而在对待大家都赞誉的人时,可以考虑任用他来领导大家,几年内民风就会因此而步入正轨。这是“直”首次以“直道”出现在《论语》当中,其含义是社会公德中的“公正”“无私曲”。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有人问孔子:“用德行来报答怨恨如何?”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德行呢?应当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德行来报答德行。”这是孔子对“直道”的解答,“直道”与“枉道”相对,因此此处的“直”作为“直率”“不曲折”解释较为贴切。

(二)个人修养之“直”

“直”除了社会公德,还涉及到个人品质,有“刚正”“正直”“坦率”之意。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这是说“人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生存下来也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这里的“直”指的就是一种品质。孔子较少谈论人性,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都是相似的,后天的习养造成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重视的是后天的习性培养。在孔子的观点中,个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不希望个体的个性凸显。他所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就是对不同群体无法相处的观点。这也是儒家一贯所倡导的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现。

那么个人该如何达到“直”的修养呢?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根据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情境他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例如在《论语·泰伯》中提到“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直”与“礼”是要相辅相成的,只有“直”而没有“礼”,就会变得尖刻刺人。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在与叶公的辩论中,孔子在面对“父亲偷羊”这件事的时候提到了“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的解决方式,既不以揭发亲人来博取美德,也不包庇亲人,而是选择以沉默不言来面对此事,在法律和人情、忠和孝之间选择了“父子相隐”的中庸方式,这种中庸在孔子看来就是“直”。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直”的品质,孔子也并未直接下定义,而是同样采取举例子的方式进行点化。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有人向微生高讨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向邻居家讨了点给人家。这种没有醋却不直说,而是借了邻居的醋,转手送给别人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不直”的,是有一些不实在的意味的。孔子认为真正的“直”应该是出自内心的,是不会跟随外界环境而改变的。《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评价史鱼“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矢”是指弓箭的箭,射出去的箭永远是直的,所以引申为正直的。史鱼不论是在国家政治清明时还是国家政治黑暗时,都坚持志气和言行始终如一,像一只射出的箭一样,这在孔子看来可以称得上“正直”了。

三、“直”与“直道”

孔子的“直”具有丰富的内涵,关系到社会、个人的众多方面,但无论哪个方面,最终都指向“仁”,是“仁”的具体实行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直”与“仁”的关系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有很多对其的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孔子早年的政治追求当中,恢复周礼一直是他的追求,孔子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就是能够克制自己,不为外物所诱;“复礼”就是要将周礼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复礼”就是指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在孔子眼里就是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在《论语·泰伯》中孔子所提到的“直而无礼则绞”,“直”和“礼”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父母亲人开始,爱家人,推而至于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也就是“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这里提到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这都是孔子倡导的,人的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在孔子的观点中,“爱人”是以“孝”为前提的,爱父母要先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是孔子回答齐景公“如何治理国家”所给出的回答,作为君主就要用君主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大臣的就要有大臣的行为标准,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父慈子孝,各安其所。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到“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矣”,同样是将孝悌放在了首位,以此来达到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对“仁”的追求。

(二)“直”对“忠”“恕”的体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在教育曾子时说到:“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孔子出门以后,其余学生询问,曾子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曾子这里所讲到的“忠”,即“诚”,指尽己之心以待人,也就是“直”;“恕”即推己之心以及人。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核心所在依旧是“仁”。由此可见“忠恕”也就是行“仁”道。孔子的“直”道 “依于仁”,因此同样是由“忠” 与“恕”进行具体的框定。

正是出于“忠恕”之道与“仁德”的要求,孔子才会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所提出的“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德报怨”大多无法出于本心,常常流于表面,甚至会带有个人私欲,损害是非公正,因此孔子主张以内心的公平正直来面对他人的“怨”,提出“以直报怨”,即不以个人的私怨、私心来影响是非公道,从而能够保持正直、公平始终不变,这是既符合“公益”又合乎“仁”道的最佳方式。

四、结论

在孔子那里,德性的成就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最后指向是仁德的实现。主体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选择,要对自我的行为负责,还担负着超乎个体的社会历史重任。直道而行为孔子所称赞,以民众、历史为行为判断的标准,不以一己之私来作独断,“直道”是公正、正义之道。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行事,“直道”即是“仁道”,在孔子的思想当中它成为了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评价标准,不论是就自身的人格而言,还是对社会的政治生活而言,表现出正直的特性,是一种人生的生存原则和生存态度,由此实现对道德追求和德行实践的普遍意义。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国同构”宗法制受到新的土地制度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之下孔子试图以恢复周礼来挽救当时的局面,给人民树立道德标准,恪守社会秩序。“直道”思想虽不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但却有一定是实践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孔子的“直”要辩证的理解和看待,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不能盲目学习,真正领会其思想要旨,做一个正直坦率、有礼有节的人。

参考文献:

[1]吴祖松. 论孔子思想中的“直”[J]. 黑河学刊,2013(08):15-16.

[2]袁野. 孔子“忠恕”之道与和谐人际关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0):77-79.

[3]马永康. 直爽:《论语》中的“直”[J]. 现代哲学,2007(05):62-69.

[4]曾业桃.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49-53.

[5]邹长青. 从“父子互隐”看普遍伦理与现实抉择的矛盾[J]. 中国科技信息,2010(09):219-220.

[6]徐丽丽. 从“父子相隐”、“以直报怨”之“直”管窥孔子中庸之道[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7):72-75.

[7]吴茜. 孔子礼论探析[D].河北大学,2009.

[8]吴建国.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靖军. “巧言令色鲜矣仁”疏释与辩证[J]. 人文天下,2017(10):37-40.

[10]刘翔. 直性与直行[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张伟光. 关于孔子德政思想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7.

论文作者:尚子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从《论语》中的“直”看孔子的“直道”思想论文_尚子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