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读音商榷论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读音商榷

○王宇航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2016年教育部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的年修订版),其中对“骑”的审音依旧沿用1985年的审音结果:(qí),此种审音有待商榷,此诗中应审读为(jì)。本文提出目前审读为(qí)的原因;阐释本应审读为(jì)的音义理据;说明审读为(jì)之后的意义,对审音工作产生帮助。

【关键词】 骑;……审音;……探讨原因;……音义理据;……探讨意义

一、现在审读(qí)的原因

(一)误音泛化

大众读音泛化导致“骑”的读音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多数是由于读者的受教育水平有限、专业所限,而产生的泛化现象。当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去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时,很容易将“骑”读成(qí),因为他们没有理解这句诗的意义,同样也不知道“骑”读音的理据性。当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读这句诗的时候,由于他从事的专业并非是语言文字方面,这也可能导致他将“骑”读成(qí)。这两种情况导致“骑”的读音产生了不确定性。

式中,I(Z)是表示点Z的灰度,代表了Z的时间与空间外观,W表示Z离X越近,所代表的权值越大,其具体计算步骤见文献[11]。

(二)审音商榷

除大众读音泛化之外,相关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对“骑”的读音还有待商榷。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对“骑”的处理为:“骑qí(统读)”,而2016年5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征求意见稿)中依然沿用1985年公布的审定结果,我们理当要提出关于“骑”的读音的审定意见。

有研究表明,AGEs随自然衰老在细胞内逐步累积,王培昌等[21]研究北京健康人群AGEs水平,结果表明在30~69岁区间,血清AGEs水平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P<0.005)。

(三)辞书编纂

辞书是审音工作必不可少的资料,审读为(qí)与辞书记载密切相关,本文考查了五部对于“骑”记载的重要辞书。《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中华大字典》成书于1914年,两部辞书根据“骑”的两个不同的反切(“渠羁切”与“奇寄切”),俱是将“骑1”与“骑2”作为两个不一样读音的词分列编纂,简明扼要。而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却没有“作为两个不一样读音的词分列编纂”,虽然列出了“骑”的两个不同的反切,但仍编纂于(qí)之下。成书于2016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运用“括注”的形式,将“骑2”放入“骑1”的读音中在括号中标明旧读(jì)。故而直到今日审读为(qí)。

二、审读(jì)的音义理据

其次,中古去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读去声。所以《广韵》中读去声的“骑2”发展到《中原音韵》中仍读去声,“骑2”依据《广韵》中的记载为名词“骑乘”指车马,如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指摘衣服之鄙野,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密。”宋·王禹偁《三黜赋》:“去无骑乘,留无田园。”其到现代普通话中也应读成去声,今天的读音应为(jì)。

在进行软土路基处理中,可以运用机械夯实和机械压缩的方法压实土壤,还可以通过打桩机振动或冲击人工填土或松散的砂性土,从而将土壤内的填充材料变为桩体,同时,在挤压周围砂性土壤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振动压实周围土壤的效果,进而提升软土密实度和土体的密度,不仅避免了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还有效提升了路基土的稳定性与承载力。

(一)语音演变

1.韵书两音并存。因格律诗押韵多数所用的韵书是《平水韵》(全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其影响很大,从宋到清一直是格律诗押韵的规范,人们称之为诗韵。《平水韵》的作者——南宋刘渊将《广韵》中“同用”的韵合成一韵;“独用”的韵依旧保留,那么其韵部就来源于《广韵》。“骑”在《广韵》与《平水韵》中都分别出现于两个韵之下,首先在《广韵》中,骑1为上平声卷第一,支韵,奇小韵。“奇,异也。《说文》作奇又虏复姓,后《魏书》奇斤氏后改为奇氏,渠羁切又居宜切十。骑,《说文》曰:跨马也。又其寄切。”[2]徐铉校订《说文》(大徐本)加反切同样为“渠羁切”。骑2为去声卷第四,寘韵,芰小韵。“芰,菱也,奇寄切八。骑,骑乘,又姓燕,有骑劫又音奇。”《广韵》反切上字“渠”“奇”属牙音群母[g],因此骑1与骑2的声母均为牙音群母[g]。

后《平水韵》中二者的情况与《广韵》中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平水韵》中的“上平声支韵”,是《广韵》中同用的“支、脂、之”合成一韵,但这并不影响“骑1”的存在;《平水韵》中的“去声寘韵”,是《广韵》中同用的“寘、至、志”合成一韵,同样不影响“骑2”的存在。形象地来说,在《广韵》中“骑1”与“骑2”处于小范围,到了《平水韵》中处于大范围,但都不影响二者的实际存在状态。

“尖团合流”属于发音部位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唐作藩先生说:“古代精、见两组声母,凡在现代开口呼韵和合口呼韵前就保持[ts][tsʻ][s]或[k][kʻ][x]的读音,而在齐齿呼和撮口呼韵前就变成了[tɕ][tɕʻ][ɕ]。也就是说,[k][kʻ][x]和[ts][tsʻ][s]都 在[i][y]韵母或以[i-][y-]为韵头的韵母之前演变为[tɕ][tɕ‘][ɕ],这在语音学上叫作‘同化作用’。”[3]如图所示,

2.声母演变。要审定“骑”的读音不能单单只看其在中古时期的声母状况,更要考虑牙音群母[g](“骑”的声母群母[g]是全浊声母)发展到近古、现代汉语中的情况。

首先,要考虑全浊声母清音化这一重要规律。唐作藩先生说:“全浊塞音和塞擦音的声母,平声字变为送气清音,仄声字变为不送气清音;全浊擦音则变为相应的清音。”[3]从中古《广韵》音系三十五声母发展到近古《中原音韵》二十五个声母的过程中,“骑”的声母符合“平声字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字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这一规律,即群[g]分化出(平声)溪[kʻ]骑1与(仄声)见[k]骑2

其次,要考虑现代汉语[tɕ][tɕʻ][ɕ]的来源过程。即王力先生说:“现代北京话tɕ、tɕ’、ɕ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ʻ、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ʻ、s。”[4]要看(平声)溪[kʻ]“骑1”与(仄声)见[k]“骑2”从近古到现代汉语中的演变。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微课都是以简短的视频展示出来的,涉及的学科多样,内容精练。微课不仅能从学科、年级等方面对内容进行分类,还从知识方面进行细化,分为概念、实作练习、实验等[3]。微课的知识点和功能十分明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不仅仅用于记录课堂,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等制作视频,让视频呈现多样化,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文中“骑”所处的文学体裁是格律诗,想要审定这句诗中的“骑”是“骑1”还是“骑2”,不可忽略的就是“骑”字此处的平仄。若此处为平,则为“骑1”(动词);若此处为仄,则为“骑2”(名词)。有些字是有平仄两读的,王力先生说:“同是一个字,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所表示者不同。这是因为大约从六朝以来,读书人喜欢用声调的不同来表示字义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示词性的不同。”[10]

(2)预合金粉FeCrBSi与304L发生了液相共晶反应,即超固相线液相烧结,液相的增加有利于烧结致密化,但当添加量增至7%时,过多的液相会使晶粒长大,烧结试样出现变形.

综上所述,中古时期牙音群母[g]的(平声)溪[kʻ]“骑1”与(仄声)见[k]“骑2”,发展到现代汉语中时它们的声母应该是[tɕ][tɕʻ]。

3.韵母演变。在韵母方面,按前文所说中古时期从《广韵》到《平水韵》中“骑1”属支部,“骑2”属寘部,郭锡良先生《汉语古音手册》中对到“骑1”与“骑2”的构拟音为[gie]。在《平水韵》合韵以后每组三个韵按照语音的“同化作用”会产生改变,“脂”“至”的构拟音中含有[i],可以据此做出猜想,“骑”的构拟音[gie]受到“脂”“至”构拟音[i]的影响而韵母渐渐变为[i]。

“骑”为中古牙音群母[g],从发音方法上看属于浊塞音,而“骑1”为平声字,根据分化规律其发展到《中原音韵》时属阳平字,“骑1”依据《广韵》和《说文》中的记载为动词“跨马也”,这也说明发展到《中原音韵》时属阳平字的“骑”仍为动词“跨马也”,进而从《中原音韵》发展到现代普通话中读为阳平的“骑”是动词骑马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动词“骑”的描述:“两腿跨坐(在牲口或自行车等上面):~马|~自行车。”[5]今天的读音为(qí)。

4.声调演变。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通过声调可以区分“骑1”与“骑2”意义的不同。想要审定“骑1”与“骑2”读哪一个音就要弄清古今声调的演变。中古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的声调在《切韵》一系韵书中记载了下来,即《广韵》音系中所记录的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在《平水韵》中分韵时仍依据声调(平、上、去、入)依旧将“骑1”与“骑2”分为上平声与去声。通过对中古与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比,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中古去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依然读去声。

首先,中古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这种现象早在唐代就已经发生了,唐作藩先生说:“一些文献资料也能证明早在九世纪以前汉语声调就已经开始分化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沙门安然《悉昙藏》就谈到平声有轻、重之分。”[3]这里所谓“平声”的“轻”与“重”指的是清、浊声母的声调不同。也就是“平分阴阳”所需要的分化条件即中古平声字中清音声母字发展到《中原音韵》中读成阴平,进而到现代普通话中读成阴平;中古平声字中浊音声母字发展到《中原音韵》中仍读成阳平,到现代普通话中依然读成阳平。但明确有系统的记载这一现象的韵书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他在《中原音韵·序》中写到:“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4]这里的“上平声”与“下平声”指的就是阴平与阳平。

1.成为社区管理的骨干。聘请退休党员担任社区干部和老年支部的支部书记;设立宣传教育岗、民情收集岗、民事调解岗、帮扶救助岗、文体活动岗、治安巡逻岗岗位,充分发挥退休职工党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随着语音系统的发展,到《中原音韵》中“骑1”与“骑2”同属一个韵部——齐微部[i],发展到《中原音韵》齐微部这一过程是唐末的支(脂之微)、齐(祭废)两部与咍(灰泰)部的许多合口字合流为新的齐微部。到五代以后,齐(祭废)部字经常与支(脂之微)部字相互押韵,齐韵部字由原来的[iei]、[iuei]演变为[i]和[ui],后与咍(灰泰)部形成《中原音韵》中的齐微部。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杨花词》中的韵脚“闭(齐)”与“起(支)”。根据研究者的古音构拟《中原音韵》中的齐微部为[i][ei],古代汉语是以韵头是否为[u]来判断是开口还是合口,所以根据古音构拟“骑1”与“骑2”是开口字,随着语音的演变,汉语中出现了以[i]为介音的齐齿呼,那么齐微部中的有一部分字自然成为齐齿呼字,而“骑1”与“骑2”同样成为齐齿呼字。因此,语音的演变后“骑1”与“骑2”的韵母由[ie]演变成为[i],也就是现代普通话中的[i]。

为表述方便,笔者将用“骑1”与“骑2”分别表示“骑qí”与“骑jì”。二者是异读词,赵振铎称这种情况为又读字,他说:“古代汉语里有些词由于语音变化而显示了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它们用同一方块字表示,为了表示差别,采用了变读的辨法。”[1]

综上所述,对样品热电偶动态特性和炉体加热系统动态响应均进行了补偿,理论上已经满足动态测试需求,反应过程中样品和炉体之间不再存在散热或散热很小可忽略,所以本文不对样品反应过程中的散热进行补偿。

(二)变调造词

关于变调造词,孙玉文先生说:“指利用声调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它是音变构词的一种类型。”[6]“骑1”与“骑2”是一对异读词,由“骑1”变调造词产生“骑2”,“骑1”为原生词而“骑2”为新词,依据蒋绍愚先生的说法:“‘原生词’和‘新词’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原生词’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指这个词不是由原有的词改变而成的;而‘新词’是就词产生的时代而言的,指这个词出现得较晚。”[7]一般地,“造词法”指的就是“新词”是如何造出来的,刘叔新先生说:“语言词汇经常发生变动,这变动很大的一个方面表现在新词、新语的不断产生上。因而就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新词产生的方法或途径,即须弄清楚新词是如何构造成的。”[8]故而在本文中,笔者根据“骑1”与“骑2”的情况采用刘叔新的观点即“造词法”指的是“新词”的如何构造。古汉语中音变造词属造词法中的一大类,本文中涉及的是“声调的改变”,其他情况本文中不加以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认识局限于只能是非营利性,非企业性,政策支持上自然也仅限于此。虽然近年我国开始转变观念,政策上允许并鼓励支持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但许多职能部门的观念并没有及时调整和转变过来,从而造成国家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政策上、做法上还有许多的不统一,某些基层部门常以上级部门还未发文为由延缓或阻碍政策的执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原生词“骑1”的确定。首先通过字形分析,在甲骨文中“骑”的字形为从字形可以看出甲骨文中的“骑”为会意字,商代甲骨文本义像一个人骑坐在非马非栏的物体上,是“骑”的本字。此时不专指骑马,这是造字者的聪明之处,使“骑”字更带有广泛性,本义为正在骑所跨之物,为动词词性。

演变到在金文中“骑”的字形为,从字形可以看出金文中的“骑”为形声字,是“从马,奇声”。在小篆中,许慎在《说文》中对“骑”的描写:“骑,跨马也,从马,奇声。”通过许慎的描述可以知道这里的“骑”为动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为“骑”字做注:“跨马也。两髀跨马谓之骑,因之人在马上谓之骑。今分平去二音。曲礼曰:前有车骑。正义曰:古人不骑马,故经典无言骑者。今言骑,当是周末时礼。按左传:左师展将以昭公乘马而归。此必谓骑也,然则古人非无骑矣。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非单骑乎。从马奇声。”[9]

通过字形分析可知,“骑”的本义为动词性质,按《说文》中的解释为“跨马也”。通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可知,古人骑马之风是周代末期出现的,那么自然可知,“骑”的变调造词应在周代末期之后。

2.词义引申分析。词义引申是词义演变的重要途径,由“骑1”引申到“骑2”是递进式的引申。“骑”的本义是跨马、骑马;平声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

由本义“跨马、骑马”引申为跨坐、乘坐;平声字。《庄子·齐物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又由本义引申为名词性一匹马;去声字。《战国策·赵策》:“赵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又由此引申义引申出名词性一人一马的意义;去声字。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一意义也是“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意义。

字形分析、词义引申的过程、语料考查分析可知“骑1”与“骑2”二者属于原生词与滋生词的关系,“骑1”是通过变调造词的方式产生“骑2”的。

由此可知,“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是由动词性本义“跨马、骑马(平声字)”引申出名词性意义“一匹马(去声字)”,又由这一引申义进一步引申为名词性“一人一马(去声字)”的意义。

(三)诗词格律

在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还没有产生现代汉语中的[tɕ][tɕʻ][ɕ],也就是说此时的“见溪晓”([k][kʻ][x])与“精清心”([ts][tsʻ][s])在细音前还没有发生分化,即在齐齿与撮口音前还没有舌面化。这种没有分化的现象按照传统音韵学的说法是“区分尖团”,而完成“尖团合流”的时间比较晚,元、明以前的北方官话中“见、精”两组声母还没有分化,也就是说在《中原音韵》中“见、精”两组声母还没有分化的现象非常普遍。17世纪初《等韵圆经》中,“见、精”两组声母在细音前依然还没有发生分化;在17世纪中期的《五方元音》中亦是同理,用“金、桥、火”表示[k][kʻ][x];用“剪、鹊、丝”表示[ts][tsʻ][s]。这种分化演变不会晚于18世纪,因为在《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中存在着让人们“区分尖团”的要求,这就表明当时的口语中已经出现了“尖团合流”的现象。

其一种情况是,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例如用为动词则读平声,用为名词则读去声。例如,闻,1.平声,听闻,动词。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仄声,名誉,名词。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家声同令闻,时论以儒称。”再如,观,1.平声,观看,动词。李颀《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郡斋观政日,人马望乡情。”2.仄声,寺观,名词。王维《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

华法林是应用广泛的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亚洲人平均稳定剂量约3.0mg·d-1[1]。该药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临床上通过密切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来调整剂量。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1]和美国《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2],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 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风险均最低。

“骑”字在唐诗中,除了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中,体现着“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的情况,即“骑1”与“骑2”在诗句中的情况,在其他诗句中也是存在的。例如,1.平声,骑马,动词。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骑1”)2.仄声,车骑,名词。王维《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骑2”)

下面来看一看《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平仄:

长安回望绣成堆,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顶千门次第开。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骑红尘妃子笑,仄仄平平平仄仄,

无人知是荔枝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式的格律诗(非今天读音的平仄),全诗并没有孤平、拗救等改变诗中某字平仄的情况,通过分析“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平仄排列: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知“骑”此处为仄,故而为“骑2”(名词)读成(jì)。

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重建或者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异常的免疫激活;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三、审读(jì)的意义

(一)辞书编纂

对于“骑”的审音,有利于辞书的编纂。辞书编纂与审音工作密不可分,对于异读词的编纂需要细致考查,曹先擢先生(2002:85)说:“音义结合的原则,异读取舍要与语义挂钩”[11],考虑异读的读音是否区别语义。汉语的“多音词是一个词有几个读音”[12],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异读。如长(cháng)和长(zhǎng);二为旧读。如“慰劳”的“劳”今读(láo),旧读(lào)。异读是词义引申产生更多词义时,人们用不同的语音来与不同的意义相联系,形成不同的词。而旧读是某些词古今读法的不同。“骑”属于异读而非旧读。

异读情况下音与音之间的意义(指古音)是有联系的,经过词义引申后产生不同的词义则运用不同读音区别示之。情况一:声母相同,韵母接近,意义相关。如《诗经·王风·兔爰》:“尚寐无觉”表“睡醒”之“觉”(jiào),引申为《书·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表“醒悟”之“觉”(jué)。情况二:韵母相同,声母接近,意义相关。如,《书·禹贡》:“雍咀会同”表“会合”之“会”(huì),引申为《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表“总计”之“会”(kuài)。情况三:声韵相同,声调不同,意义相关。如,《史记·苏秦列传》:“出其书偏观之”表“有目的地看”之“观”(guān),引申为《尔雅·释宫》:“观,谓之阙”表“望楼”之“观”(guàn)。这些例子都是两个读音可区别词义,在今天这两个音依旧没有合并为一。“骑”的情况与它们 相 同,“骑1”(qí)与“骑2”(jì)两 个音也可区别词义在前文已有论述,故而也不应该将两个读音合并为一。在中古《广韵》音系中“骑1”与“骑2”是声韵皆相同而调不同的两个词,邵敬敏先生说:“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区别意义的重要手段,这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13]从中时期到近古时期的有代表性的韵书中都记载了“骑”的两种读音和意义,这说明古人很注意将两个字不同的意义用声调区别开来。

在这个例子中,“blue collar”与“蓝领”都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因为他们在工作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故有此说法。在英汉文化中,“蓝领”和“blue collar”都有这层文化含义,并且颜色对应,不会引起“语用失误”,故这里采取直译的方法。

对于异读词的编纂要有“古”与“今”的观念:在“古”一方,应该考虑异读词的历史存在情况,看古代辞书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本身的理据性;在“今”一方,应该考虑今人运用的情况,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运用我们不必予以强加改变,对于已经在特定领域形成的读音要予以保留,比如“饮”在表示人喝水时读成(yǐn),但是在演艺界中演员中场喝水叫作“饮场”读成(yìn),而其他读(yìn)的情况是给牲畜水喝。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大众泛化的错误读音的盲从。

(二)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是通过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若读音不定或无理据审定则会引起理解和使用的歧义,进而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领会。《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援引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苗笑武的观点:“规范汉字读音,我们可以让更多国人通过正确字音了解其背后相关的文化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证我们在文化接收和传承上的纯正性,而不是让这些文化消失在随意的误读当中。”[14]201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微博评论:《谁有权一锤定“音”?》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改读“qí”予以了强烈的批评反驳,并称此种改读为“纯属将错就错”。主流媒体的发声,引起了社会上对语音规范及审音问题的讨论。

就准确理解诗词意义而言,审定确切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怎么能说是薄弱的呢?万献初教授论(2008:145-146)证了其读音及意义,通过查清人万树《词律》可知“薄”处词律为仄且两段后节八个韵字押入声铎韵,“我们认为,此句中的‘薄’应该是‘短暂、迫促’义,而不是‘微薄’义。”[15]故而,依据古音应该读成(pò)带有迫近、紧迫的意思。再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回”不能读成(huí),这个字不是“回来”的意思,而是“盘旋地飞”的意思,因为“风急天高”所以鸟儿在空中“盘旋地飞”,应该读成(huái)。

(三)利于教学

分列两个词有助于汉语教学和学习汉语。对于汉语教学而言,教师在讲解“一骑红尘妃子笑”时就不必额外解释旧读之音了,简洁鲜明,避免了教学上了对“骑”这个词的讲解歧义,即究竟算不算教学上的多音字呢?对于学习汉语而言,定性为多音字就无须再额外记忆旧读之音,可以轻松通过读音区分了两个词的不同词性与词义。“骑1”与“骑2”是两个音义不同(中古时期声调亦不同)的字,仅仅标出“旧读jì”容易误导读者在查阅时觉得置身现代,而将本应该读成(jì)的字读成了(qí)。我们不能因社会上的“读音普遍泛化”的行为而将原本正确的读音盲从地跟随社会“将错就错”。“读音普遍泛化”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将《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宛”(yuān)读成(wǎn),“大宛”是古西域国名,读成(yuān)是对古音的保留。又如宋代奸臣“万俟卨”(mò qí xiè),不能读成(wàn sì wō),“万俟”是姓氏。

四、结 语

通过考查“骑1”与“骑2”的音义理据、格律诗平仄,证实“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读音应为(jì),对于“骑”的审音应该定为两个音。对异读词的审音,既要考虑大众使用性也要考虑其本身的理据性,这对审音工作是有利的,以便准确地阅读。审定为两个音有利于辞书编纂、文化传承、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一辑)[M].中华书局,1984.

[2]周祖谟.广韵校本(第四版)[M].中华书局,2017.

[3]唐作藩.汉语语音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张玉来.耿军校《中原音韵校本》[M].中华书局,201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商务印书馆,2016.

[6]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

[7]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6.

[8]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16.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王力.汉语是律学[M].中华书局,2015.

[11]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J].中国语文,2002(1).

[12]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17.

[1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14]马思琦.汉字读音要不要“较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3.

[15]万献初.陆游《钗头凤》韵读的音义考析[J].文学遗产,2008(2).

【作者简介】 王宇航,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学。

标签:;  ;  ;  ;  ;  ;  

“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读音商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