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教师群体述评_文学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教师群体述评_文学论文

20世纪80年代特级语文教师群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恢宏年代。改革开放如一股春风复苏了中国大地,人们开始逐渐走出“文革”十年动荡的阴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起来。语文教师们也活跃在关系祖国发展的教育领域,奉献自己,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在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驱动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20世纪80年代特级语文教师群体。他们以深厚的文学涵养,丰富的教育理念,澎湃的教育激情,锐意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创造了语文教育的累累硕果。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硕的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深深地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语文新课标就是在借鉴汲取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颁布的,但身处特殊的年代,他们的研究成果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本着取精去糟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先辈们的先进语文教学理念,并立志以此为基石,不断开拓创新,向语文教学的最本质规律进发,努力开拓属于我们的一片语文教学新天地。

一、高涨的教育热情

在试图寻求这些名师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爱”首先进入了笔者的视野。对于所从事的事业、教授的领域和对象都充溢着激情,满含着爱。经历过“文革”的寒冬,在迎来春天的煦阳时,这些年轻的心都充盈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并且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名言是特级教师们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渴求,他们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育事业中来。于漪老师至今已“教文育人”整整52个年头,已到耄耋之年的她,仍以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谱写着语文教育的新歌。这需要倾注怎样的热情与爱呀!即使“文革”年代,当她被“小糊涂虫”拳脚相加,她也并不憎恨,反而为他们的文化精神、文明意识的缺失而深深自责与内疚。“文革”的风雨使得她更有斗志,“一个肩膀挑着学生未来,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默默将整个人生奉献在三尺讲台。”钱梦龙老师初为人师时,仅是初中毕业,但凭着一股对教育执着的劲儿,他“边教边学”,一路走向今天的成就。收获颇丰的陆继椿老师是从诗人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他被自己曾经所讴歌过的“路灯、喷泉、火柴”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毅然决然放弃了已小有成就的诗人路,在风风火火的时代里,投身语文教育工作。虽然工作繁忙,生活清苦,但情绪是高涨的。魏书生放弃了在工厂上大学及提拔重用的机会,却历经一百五十多次的申请,凭着一股子对语文教育的执着劲儿,终于如愿走上语文教学之路。

(二)爱学习,爱创新

名师们学历参差不齐,求学、教学之路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通点——爱学习。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他们都是语文学习的优胜者,浓厚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断地探索语文学习之道。语文涉及范围广泛,教师们不仅学习语文知识,还应该是杂家,文学、历史、教育、书法、心理学等都要涉猎。很多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可谓全才。这些是他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坚实基础。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借鉴其他学科,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之路,进行锐意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风格。

笔者所列举的只是他们深沉爱之一隅,特级教师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对于学生的爱,这些最直接还是体现在他们默默无闻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显现在对于语文教学规律的不断探索中,大爱无言。

二、锐意的教育探索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积极的努力,语文教学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成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名师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管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还是育人教育,一些经验至今仍是我们语文教学遵循不变的真理。

(一)重视育人功能

常说“文如其人”,文学表现着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左右着他的语文学习水平。比起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更为重要。尤其是在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名师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对于人的心灵的悉心浇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教师致力于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人间,让它们在学生心中开出花朵。于漪一辈子坚守着“教文育人”的信念;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也强调“教书育人两项任务的和谐统一”;魏书生、程翔都有让学生写“道德日记”的教学实践,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受到了重视,足见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语文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二)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情感性是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但语文课不等于枯燥说教课,语文最大的优势在于语言。要想把语文课上得精彩,语言成为最重要的一环。基于教师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文本的深切理解,从而发自内心说出口,不是生硬拼凑的华丽辞藻。于漪以其“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使学生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炽热的感情,畅晓的语言,像悠扬的弦琴,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同时又能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使语文成为人人喜欢的充满“语文味”的一门艺术。洪镇涛提出“学习语言”并非研究语言,将人们从研究语言的死胡同里拽了出来,走上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真正将语文课上得独具特质。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主体主导的理念现在已被广泛认可,但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确实是一件创举。名师们放弃了森严的“师道尊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公地位,把学生视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老师仅是帮助、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在自读、练习、复读这些环节中都以学生学习为主,培养阅读能力,进行实践训练,最后又获得了相关知识的对比与归纳。强调“道而弗牵,贵在自得”,作文批改中,让学生写对于教师批、改、评的“消化性”心得。宁鸿彬老师的“五个允许,四个条件”,给了学生质疑的权利与自主的空间,并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求异思维,这也是学生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洪镇涛老师的“拈讲点拨逗引合读”八字教学法中“点”是对学生的启发式感染,“逗”是鼓励学生发疑、猜疑。如果学生“无可置疑”,思想处于睡眠状态,就提出“挑逗性”问题,引导学生发难。魏书生老师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基本就是学生自学法,整个过程全部是由学生参与完成。蔡澄清老师的“点拨式”教学法,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自己去消化课文。刘胐胐老师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训练体系,也是将目光放在学生自己的观察所得,分析能力的提升,直至表达水平的提高上。名师们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有的地位,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导”的作用,抛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走上了民主科学的语文教学之路。

(四)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学习很久以来被认为仅是语言文字的教授,忽略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清晰,说话作文必定也条理清晰,思路混乱的人,在书面与口语交际中也会有障碍。特级教师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语文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蔡澄清老师的“积累—思考—表达”三步语文能力培养方案,积累是输入和贮存,表达式输出和转化,而思考就是前两者的一个枢纽环节,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思维运动过程。刘胐胐老师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训练体系也是一个系统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关照的体系,通过阶段性的训练,“观察”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表达”则是最终成果的展示阶段,用得体的语言表达,最终形成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讲求课堂教学实效性

语文课堂到底能使学生有怎样的收益?当新课改之后,课堂一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成为说教课,或者一些学生的表演课,但语文学习的课堂最重要还是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能有所得。特级教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得派”陆继椿老师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总结了108个知识点,依次分为五种能力的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旨在使学生获得修辞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和题型知识。魏书生老师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列生字表、列生词表、列文学常识简表等,这些都是学生对于基本语文知识的关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常青老师的“写作分格教学法”,就是对于写作教学进行了尝试,分门别类,找到写作基本训练的基本单位,即“格”,再将格分类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基础着手练习,逐渐写好作文。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他认为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狠抓“懂—记—用”三个环节。

(六)关注课外拓展

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文。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应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延伸,拓展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张孝纯老师的“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主张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强化语文学习环境的积极影响,这样学生形成了戴着语文的眼镜看世界的学习习惯。魏书生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能学好的信心,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班级制定每天学习时间表和计划,还有每周、每月、每学期计划,临毕业时,每个学生均完成25万字的语文练习,24万字的日记,104篇作文,平均读75本共两万多页课外书。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课堂以外,这就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级教师们还运用很多有益的辅助教学方法。宁鸿彬老师的“卡片教学法”、“按座读书法”已成教学常态。魏书生老师的自学语文方法,以及“语文知识树”更值得我们借鉴,“读总体的语文书—读一本语文书—读一类课文—读一篇课文”。这些过程有着其科学性,为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思路。

三、站在巨人的肩上

20世纪80年代的特级语文教师们,他们用教育的热情进行锐意改革,获得丰硕的语文教学成果,成为指导我们语文教学的“真理”,但受限于时代,教学的不足之处也为后来人敲响了警钟。

教师的主讲成分太多。诸多课堂仍是以教师讲为主,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还是语文老师的“舞台”,教师编写教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漪老师以激越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学生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格格派”的这200多个格带给学生规律,也限制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入格”的方法,却很难将学生带“出格”。

应试色彩过浓。20世纪80年代“应试教育”仍是主导,教师的重任是使学生“考得高分”。学生分数的高低被视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虽然很多教师关注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应试教育还是主流。魏书生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时,主要的还是针对考试点考查的地方“出题,做题,测评”,这些都是完全针对应试教育进行的。

今天我们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教学目标关注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高考和中考仍当道的情况下,给学生传授获取高分的知识和方法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名师们的探索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学习成绩,我们要谨慎对待前辈的探索。

名师们以毕生心血为我们积淀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们伟大的人格和澎湃的教育激情也感染着我们。在21世纪开端,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影响时代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个风风火火的世纪里,我们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们,更需要踩着先辈脚印不断前行,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不求名垂青史,至少也要对得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标签:;  ;  ;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教师群体述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