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是一门以“术”为主导的专业课,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术”,更要借“术”传递“美”的思想与技巧,让孩子在点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趣。在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美术课也呈现出多种形态,从机械的“技术”课,走向互动的“交流”课,从纯粹的“放羊式”转变为精致的“生成式”,“课味”重了,但“美味”少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直观可视,因而美味的课堂应从视觉入手,让孩子可触能仿,从形到心一览无遗。
关键词:审美;课味;美味;视觉;艺术
当今美术课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出现了“三重三轻”的现象,从而导致“美味”成份的稀释。
一、重流程轻结果
流程的完整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基本保障,40分钟的课堂由多个环节层层相扣,每个环节由相对固定的时间分配,这些都是日常磨课最关注的重点。孩子创作的过程与结果,因作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我们设计时无法估量,于是极少花时间
去研究,仅提供一部分创作时间和创作要求,至于孩子最后能创作出怎样的作品,基本上“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日常听课评课时,我们给出执教者最多的建议也是从教学流程与板块的衔接与层次来分析,作品只简单从形式与内容上对标,不对接质量与意趣,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包容:创作时间短、学情不一样、审美有差异。
20分钟的标准创作时间,缩短了一个正常创作思考的时间,每节课孩子都象赶集似的匆匆从记忆中搜索,以最快的速度创作了老师需要的作品。作品缺少对技艺的探究而显得粗糙,我们视之稚拙有童趣。我们总是这样解围:只要给足时间,孩子的作品一定更出色,但其实我们忘记了美术创作大部分是一种冲动,时间一过,孩子再次创作的欲望也随之消退,作品也失去新鲜感。
作品是孩子对美的认识与表达,我们看轻作品,就是看轻美的意义,美味从何谈起?因而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精减教学流程,用不同的形式给足时间孩子内化“术”展现“美”。
二、重说教轻示范
美术示范是教师基本功的直接展示,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亲眼在课堂上,看到老师认真地画了一幅画,老师作画的态度和效果会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示范的形式已从现场示范走向幕后示范:用一段课前事先录好的视频示范替代教师现场示范,课堂上播放教学示范不仅节约时间,还能突显重难点,最主要的还能防止现场示范失败的尴尬。所以这种示范很受推崇,于是教学设计时重点再次偏移到如何解读图片,怎样有效创作,老师的说教多于亲自示范,孩子眼见不为实,缺少现场的感染力,也自然少了一份乐趣。
老师也因长期信赖幕后示范,缺失了一份现场示范的胆识。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敢在孩子面前创作,怎么可能理解孩子现场创作的困难与情感呢?示范是一种表率,是对美的直观引导,如果你对创作本身的美都忘记了,还怎能让“美味”留在课中,激起孩子对美的向往呢?
三、重合作轻交流
培养合作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美术课上有了生机,师生与生生合作的现象随时能捕捉到。在热闹的背后,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合作并不能根本性提升能力,因为有时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较深的思想交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老师一直放手与孩子合作,但又不敢与孩子多交流,就象在试探秘密一样小心,一旦交流偏离话题,立即巧妙地拉回课堂。其实合作的背后是教学开放度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合作就是为了交流思想,求同求异是本质,因为审美判断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要在碰撞引导中才能产生,缺少交流的合作,就是意识中否定孩子有审美判断能力。
合作中多听听孩子的发言,你会感觉师生间的亲切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自然的“美味”。
“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充分体现出教师对美育的认识与重视,我们只有把美育与审美放在首位,才会把久远的“美味”引入课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直观可视,因而美味的课堂应从视觉入手,让孩子可触能仿,从形到心一览无遗。
四、美在“外表”,味在内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非常关注老师的外在形象,他们不仅喜欢老师漂亮的打扮,更喜欢教室的外在布置,这是对美的一种向往,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更应注重自身形象与环境布置对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孩子置身在富有美感的教室里,看着打扮得体有特色的老师,这种美的刺激让学习直接变成一种享受与冲动,在内心引起美的涟漪。
一位老师在执教《蓝白之美》时,她为了营造氛围,特地在讲台上铺了一块蓝印花布,上面摆放着一个透明的花瓶,里面插了一束蓝色的满天星。她身穿蓝印花布的衣服,短发白净面带微笑,站在讲台前你会觉得那就是一幅画,素雅而宁静,这种对课题的刻意解读,是多么富有诗意而直观。
五、美在“示范”,味在“表率”
教师的示范除了绘画示范,还有日常的言行示范。学生喜欢老师,一方面来自于专业绘画的引导,一部分来自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面对一幅画,你是如何欣赏的,孩子能学到鉴赏的方法;对待创作,你是如何细致示范的,孩子能学到作画的技巧;对待评价,你是如何真诚交流的,孩子能学到艺术的态度。这些表率在日积月累中就逐步形成孩子的审美价值观。
一位腼腆的女孩子,平时不爱写作,有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我最喜欢的老师》,她竟然得了100分,文章不仅语句精炼,而且情感丰富,让语文老师很是诧异。原来她写的是一位美术老师,文中写了她崇拜老师绘画水平高,上课幽默风趣,指导画画有耐心有方法,很少评批同学,总是面带微笑,她的画画进步很大。
学生喜欢老师,背后是老师多方面对她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判断。因此作为专业教师,要用专业的精神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保持一颗对美的追求之心。
六、美在“语言”、味在“言趣”
语言对孩子的启发是不可忽视的,它不只是把教案中的语句表达出来,而是要进行情感内化,以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传递。音色悦耳,表达清晰、用词正确、幽默风趣,这样的语言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因而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表述的内容,更要关注表达的方式。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不安心,爱调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这样,仔细研究,会发现能让他“安份”的课堂,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在起着作用,就象磁场一样吸引着他,拴住他好奇的心,让他忘记身在何处。
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一直用他来启发孩子,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中悟出:挖掘美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如果把美术的概念扩大,你就会发现课堂的美味无处不有,只要善于留心,刻意经营,美味会一直弥漫着。
论文作者:张志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孩子论文; 老师论文; 美味论文; 是一种论文; 美术论文; 时间论文; 作品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