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是以实现电动汽车多人分时共享为目标,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的一种重复性汽车租赁服务。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成都市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困境,研究推进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动分时租赁,运营模式,停车网点,车辆管理
前言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是以实现电动汽车多人分时共享为目标,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的一种重复性汽车租赁服务。这种汽车共享模式推行按需付费、自主租赁、随借随还等便捷的服务,使居民出行方式由汽车拥有到汽车使用转变。这不仅可以最大化电动汽车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租赁便利性,同时降低居民的用车成本。[1]目前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些推广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鼓励政策,但是就笔者调查,大部分汽车租赁企业的分时租赁业务几乎都处于亏损状况,盈利模式尚不明朗。因此,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运营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从发展困境和可能的运营模式入手分析成都市推广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策略。
1、分时租赁汽车发展现状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成都市GDP超13889.4亿元,环比上升8.1%,在26个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二。截至2017年12月,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52万辆,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但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被誉为个体交通方式革命[2]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成都市主要有五家共享汽车企业,分别是盼达、Evcard、Car2share、苏打出行、Gofun出行,其分时租赁服务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五家共享汽车企业分时租赁服务概况
111111111111111
1.1在车辆管理方面
除Car2share与奔驰合作,全部由汽车生产商提供车辆外,企业车辆大部分为自有车辆,单车投入成本高。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服务范围受到车辆投放量、停车地点、车辆调度、充电桩数量的限制,在中长途运输中优势难以凸显,单车日均订单低于1.5,单车运营成本较高。
1.2在用户管理方面
目前,企业的注册客户年龄主要集中在26-4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车辆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周一到周五早上7-9点,晚上19-24点,周六、周日全天订单数量较为均匀。由此可以看出,分时租赁汽车主要用户为通勤客户群体。企业的营销优惠策略主要针对闲时、包日租赁。通勤客户使用分时租赁汽车成本较高、取车时间较长,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1.3在取车/还车点管理方面
企业各自为阵,与各个停车场洽谈电动汽车的取车/还车点。这造成原本紧缺的停车场资源更加紧张。企业选择取车/还车点主要从人流量、取车/还车时间来选择节点,这使得在城市中心紧张的停车位被使用频率较少的共享汽车占据,造成城市停车场资源的浪费。
1.4在充电桩使用方面
根据成都市交委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至2018年底,全市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络,服务网点达到2500个,充电桩达到10000个。但是目前,充电桩使用和维护缺乏具体管理规定。由于电动汽车存在行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特点,现有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且用户还车后不充电影响车辆循环使用。
1.5在制度管理方面
企业现有的车辆保险制度,车辆维修、检修制度,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等制度建立都较为完善,但是相应制度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缺乏监督机制。如车辆维修、检修流于形式,由于车辆停放较为分散,企业车辆检修人员普遍不足,存在大量待修车辆占用停车位,存在安全隐患;共享汽车驾驶人与经营人全责划分不清,在发生事故后,事故赔偿落实较为滞后;对驾驶人证照作假、驾驶证照与驾驶人不符、驾驶人随意破坏车辆等违法行为缺乏及时的监控手段,各企业的监控技术层次不齐,往往在事故发生后再划分责任已为时过晚。
2、分时租赁汽车发展困境
2.1企业运营模式较为单一
运营模式以 B2C 面向消费者为主要方式,用车方式有定点取还、异点取还、随取随还三种方式[3],随取随还方式更符合满足消费者需求,但目前由于场地、停车费用限制,大多企业现仍采用定点取还或异点取还方式,不仅降低了用车的便捷性还降低了用户体验。相比较共享单车的成功,我国分时租赁还处于起步阶段,投放规模太小,渗透率不够,难以做到像共享单车那样渗透率,实现“简单、随时、随地”。因此,企业需灵活运营模式,扩大经营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对市场定位不够精细
企业在经营之初缺乏对消费市场周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现状、当地居民的用车需求量、经济水平及消费理念,分析汽车使用状况和车型选择,使得投入的车辆单车订单数较低。大部分电动车辆停放在城市中的停车场中,反而造成服务范围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2.3车辆调度系统急需完善
车辆调度是道路运输企业的核心。而目前共享汽车企业均以互联网业务为主,对车辆调度重视度不够。分时租赁汽车用户主要以通勤人员为主,在出行方向上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这需要企业通过完善的车辆调度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车辆需求。车辆调度应以单车为调度对象,充分利用车辆GPS,对长时间停驶的车辆、还车不到位的车辆采用多样化优惠政策和激烈调度政策,诱导用户主动进行车辆调度。完善的车辆调度系统能够激励用户遵守车辆使用规定,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单车运营成本。
2.4车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企业分时租赁服务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人员投入不足,制度落实难度较大。这导致车辆检查、检修不足,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车辆存在安全隐患,车辆运营成本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3、分时租赁汽车营运对策
3.1丰富共享汽车运营模式
丰富共享汽车运营模式,借助于国家公务用车改革、定制出行、旅游+交通等发展契机,由B2C 面向消费者为主要方式扩展到面向企事业单位通勤人员、高校大学生、旅游等特定群体,通过构建不同的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服务,例如景区内部通勤、封闭园区、半封闭园区内部通勤、政府公车改革通勤、学生短时出行等。
基于互联网车辆预约平台,将共享汽车与拼车业务相结合,如在用户行程中增加发布选项,可把出行起点、终点、可能经过的地方和路线在网上进行发布,其他注册用户可搜索附近的相似行程完成拼车。[4]企业可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对高峰时间的拼车订单进行优惠,驾驶人和乘车人之间可以相互承担风险和责任。这不仅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而且充分体现了共享的理念,减少城市中车辆数,缓解高峰时间的城市拥堵。
3.2合理规划停车点,加大电动车停车优惠力度
企业应把停车场站作为共享汽车运营的关键部分。政府部门对于停车场站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政策,保证密集及合理的选址,以降低共享组织的初期投入成本。可充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选择停车站点,将共享汽车短途运输的及时性、直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出来。
企业也可主动寻找有条件的商业卖场地下停车场、住宅小区私人停车位、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甚至公交车停车站场作为共享汽车临时停车位,推行错时停车,既靠近目标客户,提高停车位周转率,也降低了道路资源无效占有。
3.3开放共享车辆来源渠道,降低车辆沉没成本
开放共享车辆来源渠道,满足条件的闲置私家车可成为共享汽车的一个潜在来源。折旧车可租赁、转卖、无偿赠与给共享企业。企业建立完善的经营制度,规范租赁/转卖车辆的车主、共享汽车企业、驾驶人的权利和责任。无偿赠与折旧车的车主可享有一些普通用户不能获得的权益,例如在评估折旧车剩余使用年限后,原车主享有规定年限的共享汽车免费使用权;超出免费使用年限后,可享有共享汽车费用 80%的优惠。[4]通过开放共享车辆来源渠道,降低投入车辆的沉没成本,增加车辆投放量扩大服务范围,使社会车辆得以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证车辆安全
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手段,加大科技技术投入,提高网络维护和车辆技术监控力度,如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疲劳驾驶报警系统、车内车外视频监控等,建立安全控制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保障驾驶人员的行驶安全,还可以提高车辆使用寿命。
四、结语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是共享汽车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共享经济的重要方面。成都市消费理念较为超前、硬件设施及技术水平较高、城市规划合理、政策出台及时为共享汽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应抓住互联网+交通发展的契机,创新经营模式,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苑.汽车共享下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博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10-14.
[2]夏凯旋,何明升.国外汽车共享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6,4(1):87-92.
[3]蒋金亮,苏红.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模式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6,(02):82-84+93.
[4]王新源.北京市发展共享汽车服务的运营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4,1:123-124.
论文作者:邱子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车辆论文; 汽车论文; 成都市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 企业论文; 驾驶人论文; 单车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