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中的场地分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论文_华晓建

江西金新勘测工程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 516000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安全与工作密切相关,但是众多因素均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而一项关键环节即为岩土工程勘察。对此,应该不断加大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强度。在地质勘察过程中,若能基于拟建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区,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利用拟建场地基本地质条件,从而提高勘察设计质量、节约投资。本文就以某地实际工程勘察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 勘察; 特征周期; 场地类别划分; 冲沟;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占地面积51211.63m3,建筑面积71509.51m3。本次勘察范围包括该项目的多层区、别墅区、配套用房及整体地下车库。其中,地下车库面积30844.19m3。以上为背景,平面示意图如下:

图1平面示意图

2基本地质条件简述

根据实地考察得知,场地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本地所处构造带是一条生成时期较早、规模颇大的东西向构造带。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无发震断裂带通过,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场地位于仪征凹陷,基底发育有中生界白垩系的赤山组泥岩,上部分布有第三系、第四系粘性土。

地貌单元为岗地。场地地下水类型冲沟区域内为潜水,岗地区为上层滞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入渗,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渗流和植物蒸腾及径流排泄。在正常情况下,该场地地下水位随着季节不同会有升降,水位变化幅度一般在2.00m左右。经调查场地内及附近无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存在。

3勘察工作的开展过程

3.1总体控制

根据任务委托与设计要求,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和静力触探相结合的方法。初始布孔间距按照兼顾重点部位的前提下,以25m控制。共计布孔158个,历时约20天完成。根据初勘成果,本场地上部覆盖层基本情况简述如下:

第(1)层杂填土:褐色,松散,主要成分为软塑状粉质粘土,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含少量杂质,龄期约5年,整个场地均有分布;第(2)-1层、粉质粘土:灰褐色,软塑,主要在冲沟范围内分布;第(2)-2层粉质粘土:青灰、灰褐色,软~流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主要在冲沟区域内分布。第(2)层粉质粘土:浅棕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局部缺失;第(3)层粉质粘土:浅棕褐色,硬塑,含黑色氧化斑;第(4)层粉质粘土:浅棕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场地内均有分布;第(5)层强风化泥岩:强风化,紫红色,破碎~极破碎,泥、钙质胶结,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手可捏碎,浸水后有崩解现象,为极软岩。

重要的是,在场地中线西侧,发现一宽约50m的Q4冲沟(平面图中的B区),沟底最深处约15米,南北向穿越拟建场地。东西两侧则为较稳定的Q3老粘土的岗地地层特征(平面图中的A、C区域)。冲沟(B区域)分面平面示意图及中线东、西两侧的典型剖面图摘录如下:

图2场地分区示意图

图3中线西侧部分典型剖面图

图4中线东侧部分典型剖面图

3.2冲沟边界确定

根据初步勘察成果,为进一步确定场地类别,在机钻孔中取E001、E017、E052、E147进行了波速测试试验,等效波速测试结果分别为172m/s、193m/s、146m/s、140m/s。按照不利情况考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3条第3款之规定,本场地土的类型应划为软弱土场地;根据区域地质经验及本次勘察成果,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约为30米。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6条规定,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该场地所在区域的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若整体按照III类场地进行施工图设计,按照场地类别调整后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55s,受力构件尺寸、布桩数量等较0.40s的特征周期计算条件下有显著增加。

4场地类别的分区优化

基于初次的勘察成果,为节约投资,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勘察单位共同论证后,主要达成以下两点意见:一是重点针对冲沟区域、兼顾岗地区域变化较大的部位进行详细勘察,进一步控制冲沟发育情况和范围,根据详勘情况确定分区划分场地类别的可行性;二是设计单位根据详细勘察成果,采取必要的建筑、结构措施,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图设计方案,以达到节约投资、控制造价的目的。

根据论证成果,随后开展的详细勘察阶段共布置钻孔88个。根据勘察成果分析:一是确认了A、C区域内Q3地层层厚、分布情况均较稳定,结合现场波速测试成果表明,具备划为II场地类别的基本条件;二是明确了冲沟区域的范围界限,并掌握了更充分的冲沟内地层及下覆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成果和测试数据。

与设计单位沟通后,初步确定了II类场地区域内,以Q3老粘土作天然地基的天然地基方案,加设抗拔桩;冲沟区域内则采用预制摩擦桩兼作抗拔桩的桩基础方案,以第(4)层粉质粘土作桩端持力层。在II类场地区域部分,加设褥垫层,在分区结合部位,根据方案设计、结构分析情况,合理布设变形缝,并辅以其它措施调节沉降,保证结构合理、受力均匀。

至此,本场地分区划分场地类别的方案基本明确,前文平面示意图中的B区应按照III类场地进行设计,调整后的特征周期值Tg按照0.55s考虑;A、C区域按照II类场地进行设计,特征周期值Tg按照0.40s考虑,不再作调整。

最终,对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后,顺利实施。可见,在基础工作做的扎实的情况下,在有效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的前提下,增加一定勘察工作量的同时,为设计提供了更为详细、准确的勘察成果,从而使设计方案得以优化,控制了成本。

5分析与探讨

据统计,场地分区划分场地类别前,本工程共计布桩约1500根。分区划分场地类别后,经计算,不仅布桩数减少约20%,且梁、板、柱等受力构件尺寸也多有一定程序的减小。

由此可见,对场地合理科学的分区,节约了投资的同时,亦降低了施工难度,对工程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前置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结如下:

(1)设计意图与规范的充分理解。(2)勘察工作的认真落实。(3)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有效沟通。(4)充分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本人才疏学浅,仅以此文抛砖引玉。若有欠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图集[Z].

[2]鲁亚楠.桃源亲水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R].2019.3.

论文作者:华晓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工程勘察中的场地分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论文_华晓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