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小、党龄短、综合素质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流动党员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
近些年,由于刚刚从大学象牙塔走出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多、择业范围广,就业复杂多样,使得毕业时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党组织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逐渐递增,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受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社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科学、有效的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时,组织关系转到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本人外出务工,因为特殊原因组织关系暂时无法转出户籍地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情况掌握难
大学生流动党员毕业时,将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党组织后,就远走他乡务工了,就流出地党组织而言鞭长莫及,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管理;因工作不稳定,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经常变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摸清、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使得流出地党组织心有余而力不足。
2、关系转移难
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刚毕业时不知落脚何处,就业时间、地点难以确定,组织关系不知转移到何处;工作后,因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就业单位有党组织但自身欲跳槽等原因不能转移组织关系,导致转接关系中断。
3、活动开展难
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远离户籍地,居无定所,虽然组织关系在户籍地党组织,却无法参加户籍地的党组织活动,不向户籍地党组织汇报情况,从而处于放任自流的情况。
4、作用发挥难
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曾经在学校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失控,淡薄了组织观念,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自我要求放松,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性难以体现。
二、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主观原因。一是个人观念淡薄。为追逐个人私利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原则,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党性观念淡薄。二是缺少组织关心。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帮助关心不够,没能够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更有甚者,畏惧困难、害怕麻烦,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放任自流。
2、客观原因。一是个人流动频繁,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比较特殊,没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大多数自谋职业、就业压力大,远离户籍地常常东奔西跑,变换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使得他们很少与党组织联系,很容易忽视党的新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进取心衰退,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二是一些私企、中外合资、外企等新的经济组织,未建立党组织,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无处可接,从而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探索双重管理模式
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社区流动党员队伍的一部分,具有年龄小、党龄短、综合素质高、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积极探索加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解决问题:
1、从源头实行双向管理
制定《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双重管理规定》,对大学生毕业生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管理”,流出地党组织侧重于负责党籍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目标管理等;流入地党组织侧重于抓好思想教育,并将流动党员接受教育及表现情况,函寄流出地党组织,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科学合理的建立流动党组织,党员流到哪里,党组织就管到哪里,关心到哪里。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作用等情况,采取走访、电话、微信、QQ等方式加强协作共管,建立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协同一致,共同做好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与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安置到常居地党组织,保证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能够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使他们尽快找到接收单位。
2、多项制度确保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一是交纳党费制度。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必须按期缴纳党费,鉴于流动党员较为特殊,原则上要求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最迟不能超过半年交纳一次党费,可以邮寄、微信、委托他人代交。二是签订承诺书制度。每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签订1份流动党员承诺书。三是制定学习制度,社区党组织每月定期将学习材料下发到流动党员之家QQ群、微信群中,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主动下载,进行自学。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每季度上交1篇学习心得,由社区党组织统一收集、整理、归档、记录。四是实行“一人一卡一证”管理制度,为每一位流动大学毕业生党员制发《大学生流动党员联系卡》、《大学生流动党员活动证》,架起党组织与大学生流动党员相互联系交流沟通的桥梁。建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搭建流动党员网上学习联络平台,为流动党员在网上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互通信息提供保障。五是重温入党誓词制度。组织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能自觉的学习和工作,接受党组织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和政治责任心。
3、利用“互联网”+模式,搭建党员交流平台
网络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以便捷的信息传输、强大的媒体功能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的重要媒介。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党建微信群、“QQ群,进行网上交流,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通过“流动党员之家”、学习强国等,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通过网络参加党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知识、交流心得体会,及时沟通交流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跟踪管理。社区还建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信息库,记录每位流动党员家庭状况、教育经历、特长爱好等情况,并时常更新,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对没有落实工作的大学毕业待业党员,根据个人的特长,社区党组织推荐就业岗位。同时,开通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电话咨询热线,每位流动党员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生活困难随时都可通过热线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反映。组织社区党员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创业就业,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同时,确定专人与外出大学毕业生党员联系,督促他们增强组织观念,主动与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党组织联系,参加党组织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得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下,发挥自身优势,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时刻为党旗增光添彩。
4、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根据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我为党旗争光”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全程教育、个别谈心教育、典型示范教育等方式,认识到自己虽然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丢,先锋作用意识不能淡,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社区“点亮微心愿”等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党员走出困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如上所述,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一如既往的为他们热情服务,通过关心每一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力争让每名党员都能在党的怀抱里接受教育,不断强化他们的党性意识,使他们“离家不离党”,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段雪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
[2]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论文作者:张志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党组织论文; 流动党员论文; 大学毕业生论文; 党员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组织关系论文; 户籍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论文;